爆裂鼓手影片分析(爆裂鼓手有多层解读且一定不可错过的电影)
爆裂鼓手影片分析(爆裂鼓手有多层解读且一定不可错过的电影)两人的第三次交锋是在雷蒙一时大意丢失了核心鼓手的乐谱的时候,导致核心鼓手无法上台表演了。但也阴差阳错地给了他一个机会,因为平时刻苦训练他已经熟记了这个乐谱,在这个关键时刻他迎难而上给乐队救场,他的表现得到了弗莱彻赞许的眼光。这次的救场让雷蒙终于成为了乐队的核心鼓手,但是弗莱彻并没有让他过得舒坦,弗莱彻刻意地安排新晋鼓手给雷蒙制造压力,和他争抢核心鼓手的位置。其实这样的安排是弗莱彻在警示他不要有任何的自满,对音乐要时刻持有如履薄冰的敬畏敬业之心,也是用心良苦。可惜年轻的雷蒙当时是无法理解弗莱彻的这份用心的,只感受老师的针对和捉弄。雷蒙受到这次屈辱之后,开始了疯狂的练习模式,手掌磨破了贴上伤口贴再继续,挥洒汗水和泪水,非常强烈地想向弗莱彻证明自己。两人的第一次偶遇是雷蒙在练习的时候,弗莱彻其实在第一次已经发现了雷蒙在打鼓方面的音乐的潜质和天赋,但是他不露声色,并没有给予雷蒙赞许和鼓励,反而在这
这是一部奇怪的电影,观影者的感受和理解角度千差万别。有人看见的是残酷无情冷血,有人看见的是温馨正能量励志,有人看见的是人性的弱点和冷漠。导致这样众说纷纭的观点不一,是因为导演设置的情节和用意,而导演自己的解释《爆裂鼓手》是一部有悲剧性质的电影。
我第一次看完这部电影的第一感受就是很震撼人心,但又说不出的有些难受,多年后一直记着这部印象深刻的电影,最近又把超清版的重新刷了一遍。
故事在一对师生的矛盾冲突中发生,弗莱彻是一位魔鬼般严酷,满口脏话,责骂多于鼓励的音乐老师。
雷蒙一位是渴望成功而勤奋执着的年轻鼓手,他信守的人生格言是:渴望音乐事业的成功,希望人们能记住他,哪怕只活到34岁,哪怕自己成为人们餐桌上的话题也在所不惜;也不愿意过上腰缠万贯红光满面地活到90岁而没有人能记住他的日子。了解了雷蒙这种强烈的成功欲望,就不难理解他在影片里行为了。
两人的第一次偶遇是雷蒙在练习的时候,弗莱彻其实在第一次已经发现了雷蒙在打鼓方面的音乐的潜质和天赋,但是他不露声色,并没有给予雷蒙赞许和鼓励,反而在这初次见面的时候给了雷蒙一个冷漠的下马威。年轻浮躁的雷蒙确实被这一盆冷水淋得有些沮丧,因为弗莱彻是他很崇敬的音乐老师,雷蒙很在乎弗莱彻对他的印象和意见。而弗莱彻这样做的原因是,在他看来年轻人需要更多的冷静和磨练,而不是一开始就捧赞,这样容易失去方向和自我。
两人的第二次交锋是在雷蒙参与学校一次团队音乐练习的时候,弗莱彻走进来点名要他来自己所带的学生团队学习,雷蒙高兴极了,觉得自己终于得到了弗莱彻的认可。但是由于他说过了头错失了一次教学机会。雷蒙第一次见识了弗莱彻的严格到不近人情,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
在训练的间隙时间弗莱彻故意和他说了些鼓励和认可的话语,雷蒙有些沾沾自喜,但是马上进入的魔鬼般练习时刻,弗莱彻一连串的不堪入耳的责骂,抽耳光,丟椅子打人等等系列折磨方式让内蒙留下屈辱的眼泪。
雷蒙受到这次屈辱之后,开始了疯狂的练习模式,手掌磨破了贴上伤口贴再继续,挥洒汗水和泪水,非常强烈地想向弗莱彻证明自己。
两人的第三次交锋是在雷蒙一时大意丢失了核心鼓手的乐谱的时候,导致核心鼓手无法上台表演了。但也阴差阳错地给了他一个机会,因为平时刻苦训练他已经熟记了这个乐谱,在这个关键时刻他迎难而上给乐队救场,他的表现得到了弗莱彻赞许的眼光。这次的救场让雷蒙终于成为了乐队的核心鼓手,但是弗莱彻并没有让他过得舒坦,弗莱彻刻意地安排新晋鼓手给雷蒙制造压力,和他争抢核心鼓手的位置。其实这样的安排是弗莱彻在警示他不要有任何的自满,对音乐要时刻持有如履薄冰的敬畏敬业之心,也是用心良苦。可惜年轻的雷蒙当时是无法理解弗莱彻的这份用心的,只感受老师的针对和捉弄。
雷蒙为了有更多的时间练习打鼓,主动和女友分手了,而且说出那段过于冷静和过于冷漠的分手情感分析。
终于,雷蒙用沾满鲜血的双手和失去女友的代价赢回来核心鼓手的位置。
戏剧冲突的第一波高潮是从雷蒙开车赶场的那一刻起,雷蒙已经发生了车祸,鲜血淋漓的时刻,在生命的安危和音乐的成功两者之间做选择,他还是选择了后者。看似是为了事业而抛弃身边的一切的这种行为,实在很让人深思。
影片最后部分,在一个人生转折的关键场合,雷蒙被弗莱彻欺骗和捉弄,故意调换雷蒙不熟悉的乐谱,让他在舞台出丑了。但是这次的打击虽然让雷蒙很痛苦,但是他很快就平静了内心,忽视了弗莱彻的存在,径自走向舞台,引领乐队奏出乐曲《大篷车》,这首他曾经练习过无数次的曲目。
而且在solo部分他已经冲破自己的极限,击出了人鼓合一的灵魂之鼓。在这一刻,他和弗莱彻的矛盾和误会通通都不再重要了。弗莱彻终于露出真正欣慰和赞许的笑容,在这一刻两人也达到了心灵的和解。
弗莱彻老师的教学方式,不管在戏里戏外都是会受到争议的。他觉得自己最大的责任是发掘出有音乐天赋的人,不断的逼迫这些天才的极限,逼迫他成长。在他眼中,没有“还不错”的认可,只允许最好的表现。冷酷近乎虐待的教育方式自然会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但是弗莱彻绝对不是一个变态冷血的人,导演故意设置了两个情节给他正名。第一段情节是在走廊弗莱彻和一个爱好音乐的小女孩的亲切对话充满温馨柔情,一改平时满口脏话的形象;第二段情节是他垂泪动情的怀念自己刚离世不久的一位很有音乐天赋的学生。
而雷蒙的这个影片形象是精英教育的典型代表,他的追求和价值观就见仁见智了,我猜想导演至少是持有批判态度的,不然他不会说自己这部电影其实是一部悲剧。
这部不可多得的佳作虽然剧情简单,场景和角色也不算多,但你能感受到非常强烈戏剧冲突和戏剧的张力,这种感受是震撼的,而且多年后还会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