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唯分手的决心影视片段(汤唯主演韩国电影)
汤唯分手的决心影视片段(汤唯主演韩国电影)这种电影结构上的雷同实属巧合吗?当然不是!相反,从《分手的决心》的局部来看,致敬与模仿随处可见,你比如说片中屋顶追犯人那场戏,刚好迎合了《眩晕》开端的警匪屋顶追逐戏;这种结构在美式类型片与欧式反类型片里都不常见,但不是没有,我想到的另两部片子恰恰还都是电影史的上经典:一部是希区柯克的《眩晕》(Vertige,1958),一部是安东尼奥尼的《奇遇》(L’avventura 1960)。注意,两部电影同样都具有AB式的结构;电影里的女角色同样都在某个段落处消失了(或者说与男主分开了);男主与女主同样都在A结束B开始处分了又见,缠缠绵绵(只不过《奇遇》的第二次换了个女角罢了)。但,即便如此我仍然还要说:这是一部在致敬、高仿与故事纯虚构下出来的片子。它如同昆汀或那些老港产cult片一样,具有一定的“华丽性”与“自我主义”,却无法向深度和真实度上走得更远。因此我们需要把电影的风格与境界区别来看。对此
文:太不虚
编辑:Mr.Friday
图片:网络/视频截图
星期五言:谈及《分手的决心》这部韩国电影,说实话,整片让我眼睛一亮(或者称其震撼)的是最后十分钟戏,即女主接了男主的电话后驱车奔向海边一直到电影结束这一段落——这段戏将视觉、听觉、人、环境的语言功能彻底释放;将电影主题、情感、高潮以及人物性格所导致的结局拧到了一起;同时又弥补了整片类型化的套路缺陷……其手法细致缜密,在我看来,体现的是创作团队整体的电影素养与功底。
但,即便如此我仍然还要说:这是一部在致敬、高仿与故事纯虚构下出来的片子。它如同昆汀或那些老港产cult片一样,具有一定的“华丽性”与“自我主义”,却无法向深度和真实度上走得更远。因此我们需要把电影的风格与境界区别来看。对此不妨先从电影的结构上说起——
▲这张海报展现的信息很有意思:法国得奖,韩国的男主,中国的女主...可见其商业覆盖面
能够从头到尾把《分手的决心》看完的观众,不难从电影中提炼出 AB 式这个框架结构来。显然,两个小时的电影几乎是从中间一小时左右断开,前半部分讲了个地道的教科书般的“侦破故事”,后半部分讲了个缠绵的“爱情故事”。若不是同一拨演员,说实话,电影可以拆成两部 mini 剧啦!
这种结构在美式类型片与欧式反类型片里都不常见,但不是没有,我想到的另两部片子恰恰还都是电影史的上经典:一部是希区柯克的《眩晕》(Vertige,1958),一部是安东尼奥尼的《奇遇》(L’avventura 1960)。注意,两部电影同样都具有AB式的结构;电影里的女角色同样都在某个段落处消失了(或者说与男主分开了);男主与女主同样都在A结束B开始处分了又见,缠缠绵绵(只不过《奇遇》的第二次换了个女角罢了)。
这种电影结构上的雷同实属巧合吗?当然不是!相反,从《分手的决心》的局部来看,致敬与模仿随处可见,你比如说片中屋顶追犯人那场戏,刚好迎合了《眩晕》开端的警匪屋顶追逐戏;
▲图一为《分手的决心》剧照,图二为《眩晕》剧照(又名《迷魂记》)
比如说男女主角独处家中的这种“性暗示”构图(我指的是男人站立,女人坐卧,女人头部、面部与视线与男人裆部在一个水平线上),
这种暗示在美国“黑色电影”里比比皆是;
另外结尾男主在那悬崖、礁石、海浪中的寻找,你能说那只是跟《奇遇》的雷同巧合而非效仿致敬吗?
这种效仿当然也体现在人设结构上——要知道,“侦探”搭“蛇蝎美女”,这可是黑色电影的标配!就连电影前半部分的配乐风格,那简直就是老美国侦破片的复古翻刻。可见导演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黑色电影”的影响之深。
我们回头来做个总结:由此可见,一部好看的电影,与其说那体现的是导演的创作力,倒不如说那考验的是导演的阅片量与模仿、借鉴能力。
除此外,当你有了阅片量,有了足够的电影分析、记忆能力以及拍摄经验(我把这些称为电影素养),剩下的,我认为只是一个创意起点和一个逻辑推演过程而已,这也是剧本的形成过程。(关于剧本写作,这又是另一项电影技能,在此不展开说。)
好啦,所有以上元素,我认为便是形成导演最终电影风格的东西。反过来我们可以这样说:电影风格即是导演、编剧的电影经验偏好。试想:总有那么一部分电影吸引我们靠的并不是什么深度和真实度,而是风格,比如说美国导演昆汀,比如说韩国导演朴赞郁,再比如说我们国内的导演姜文,其受众受追捧原因就在此。
总览《分手的决心》,其个人风格不可否认很浓烈,相对很具观赏性与娱乐性,但观影后略加理性思考,你会发现它的瑕疵和弊端也跟多,在我看来:演员生硬的台词与牵强的戏剧化对峙便是其一;类型化与反类型化的AB式设置所表现出来的尴尬性与繁琐重复性是其二;电影结尾似开放式又似封闭式的拍摄矛盾是其三(显然我们都知道女主是被淹死了,而非失踪式的“迷”)。
在这些瑕疵外再提个纯个人见解:若汤唯的演技再好再扎实一点,或许会跟她的气质更匹配,会对电影的风格再加上一分。
题外话,回到电影总体:不管怎么说,西方电影环境是允许个性发挥的,哪怕是存在现实意义上的不足与技术上的瑕疵。这些个性电影能让电影更加多元化,因此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毕竟,电影不就是在这些借鉴与批评中发展进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