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独家专栏西宁First影展首日)
青海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独家专栏西宁First影展首日)可见如懒,宅,社恐,大概都是有前提的。实话说想念戛纳,其实根本不是想念戛纳的海风或者是神仙阵容的片子,而恰恰是某种身体体验,包括看片聊天吐槽争论,甚至回想起排队都不那么痛苦了。图源:@FIRST青年电影展 官博这个词在没被学术化之前,其实最准确的翻译是「喝大酒」,欢乐;高兴;宴乐;宴饮交际的意思。线上电影节办了这么多,最初好似一切都可以在云上进行,但是事实并不是如此,啊生活教育了我。
奇遇电影系头条理娱君特约作者,看娱乐热点深度解读,认准理娱君!
电影节的价值,真的是要在没有电影节的日子里,才能体现出来。
柏林之后长达4个多月没有电影节的日子里,出现戒断反应的大概不止我一个人。
这四个月里我也深刻地理解到了电影节的关键词之一,「聚众性」(conviviality)。
图源:@FIRST青年电影展 官博
这个词在没被学术化之前,其实最准确的翻译是「喝大酒」,欢乐;高兴;宴乐;宴饮交际的意思。
线上电影节办了这么多,最初好似一切都可以在云上进行,但是事实并不是如此,啊生活教育了我。
实话说想念戛纳,其实根本不是想念戛纳的海风或者是神仙阵容的片子,而恰恰是某种身体体验,包括看片聊天吐槽争论,甚至回想起排队都不那么痛苦了。
可见如懒,宅,社恐,大概都是有前提的。
所以上海电影节和FIRST影展尽管撞车,两边都是一票难求。
大概我怀念的就是大银幕,是开场前的黑暗,是灯光亮起的那一刻,是放映机的那束光,是散场后的吐槽,是深夜的酒局,乃至是写稿的这个时刻。
图源:@FIRST青年电影展 官博
不能说义无反顾,但也在犹豫之后来了西宁。
顺便拐带了放映届的老司机,天津影迷幼儿园园长,业余相声名家金老师。
金老师第一次来FIRST影展,一脸懵逼;我虽然2017年来过,但对西宁有限的记忆也在变了容颜的城市面前,比如唐道637,也真的有点慌。
这个时候忽然想起刘欢老师的歌词,「我已经变得不再是我」,下一句可能要改改,「其实你也不再是你」。
变化不只是西宁,也是FIRST。
摄影:小徐
有些环节依然在继续,比如每次必有的李子为老师诉苦大会。
熟悉的激情燃烧的脱口秀风格,今年在几何书店的观众厅举行,还加上了宋文老师主持的观众互动环节,简直就是个开放麦的现场。
图源:@FIRST青年电影展 官博
总是未解决的老问题和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总是资金困难,总是把每一次都当最后一届来办。
但,FIRST今年经历重大变局,将来会走向何方?
李子为老师没提这个茬儿,我们也不好多操心,只能送上美好的祝愿。
FIRST的媒体群听说都不止一个了。
我在一个500人的媒体群里,发言比较踊跃的除了拼团旅游的,大多都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据说还有高中刚毕业的。
很多媒体也都运营短视频,这让我不由得觉得自己早已过时了。
前几天的公众放映场里面,媒体的预约是从午夜12点开始,大概20秒会全部约满。并不知道30%容积会放出多少张票,只是这个抢票的节奏让人肝颤。
要知道戛纳排队最彪悍的就是拿着戛纳三日游证件的,26岁以下的年轻人,我有点难以想象FIRST媒体场的排队盛况。
不过想一想老司机如妖灵妖老师都看不上电影,今年这种特殊情况,似乎我也并不能太抱怨。
谁让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长成了这个样子,又是谁让电影节成了一部分人的刚需呢?
今年电影业这个熊样,好在FIRST还能抗住;
一批人正在老去,好在永远有人年轻。
图源:@FIRST青年电影展 官博
西宁人民真的很奔放,电影院之外的世界已经恢复正常,口罩或者社交距离大概真的不是个事儿。反正我有种身处佛罗里达的海滩的幻觉,人潮汹涌到摩肩接踵的程度,比我2017年来的那次还要热闹。
只有入场的时候出示青海健康码才能仪式性地提醒自己原来今年与众不同,也只有电影还与众不同。
这也真算是符合了FIRST影展「撒野」的口号,看来FIRST落户西宁不是没有原因的。
万达广场里吃晚饭的时候已经要排队等位了。吃完饭去排队入场晚上的露天放映,顺利入座,眼见着聚了云,眼见着起了风,加衣服的时候一滴雨水落在我眼镜上,心道不好。
果然一分钟之内就开始下雨,五分钟之后就变成了那种极为尴尬的雨,打伞有些不太值得,不打伞又下得让人恼火。
也是活该我不长记性,昨天跟金老在东关那边吃饭,也是遇到了黄昏时下起的说大不大的雨,谁让我又没带伞……
主办方引导众人开始避雨,借机回酒店拿了伞又灌了一杯热茶,这才又来排了一次队。
运气还好,有座。
所谓好事多磨,所谓风雨无阻;众人要看电影的热望大概聚集成了一个结界,风雨再没来侵扰。
不过露天放映并不能算是很好的体验。
核心商圈的光污染是一个,场外围观群众聊天是一个,更要命的是在这种核心商圈,周围传来大功率的歌声,不知道是广场舞还是室外卡拉OK。
图源:@FIRST青年电影展 官博
倒是想起了第二届平遥影展的主题「让电影回归市集」,这次真的是在闹市中看电影了,不知道贾科长看到这般盛况会作何感想。
第一场露天放映是「雷克萨斯特别展映」,放映内容是短片单元3的5部影片加上「世界首映」的雷克萨斯品牌短片《任务》。
前两部故事片都来自台湾,「破碎家庭」故事都很有观众缘,相当成熟扎实。
游珈瑄导演的《家庭式》是部挺完整的学生短片,入围了台北电影节,中学少女的小心思抓得非常准确,不过最后那个主观镜头真的挺值得商榷。
《家庭式》海报
林柏瑜导演的《少年阿尧》虽然故事过时了点,陈以文的角色跟《阳光普照》也没有特别显著的差别,但是视听实在是纯熟,演员也十分到位,感觉他如果遇到个趁手的剧本应该会有所作为。
另外三部都是动画片,入围过学生奥斯卡的宋思琪导演的新片《硬币》还是关于家庭、记忆、异国经验的题目,羊毛定格动画的方法并不是特别新颖,但尝试去表达主观幻觉还是比较有挑战性。
周小琳的《四月》的技法是剪纸动画,分层的剪纸在体积感上有种很奇妙的空间表现力,某种程度上是把平面和立体效果做了个混合。
雷磊的《公园日记》自然不用多说了,在鹿特丹看到的时候就觉得技巧高超至极,数据库-后记忆-政治性-found footage等等先进的观念和技巧随手拈来,真的可以为它写一篇论文,大概率我会为它在今年的个人年度十佳里留一个位置。
这次重看又发现其实上次没留意到的「打碟」技法,不仅是对音轨的处理上,而且影像上也有打碟带来的「鬼畜感」。不过这部片子大概不太讨喜,尤其是在这么一个露天放映的场合。
最后则要说说「世界首映」的雷克萨斯短片《任务》,王俊凯主演,片子难度不太大,完成得也比较到位。主要讨论的是个「后人类」议题,机器/机器人与人的关系。
要拿科幻的标准去衡量,科幻的方面大概止于设定上三字弟弟扮演的机器人;要按品牌短片的标准去衡量,倒是展示了车的性能,包括城市、山路和沙滩的场景。
不过车和这个科幻故事,无论是在设定、剧情还是主题上,都没有什么特别密切的关系。
可能不太适合用那套宝马品牌短片的标准来衡量,但是,怎么可能不会想起那些足以在视听语言课和导演课上反复分析的短片呢?
品牌短片是FIRST的另一个重要的维持渠道,根据李子为老师的说法,FIRST电影节会收取「一点点点点」的佣金来付办公室的房租,然后跟「FIRST系」的导演合作来完成短片。
据说雷克萨斯这套品牌短片将有三部,除了这部《任务》,还有张大磊的一部在做后期。
不过说起「FIRST系」导演的品牌短片,蔡成杰的《悟空》和张大磊的《法兹》都是相当值得一看,这么一说便还是有点期待了。
露天电影散场后,除了继续研究一下「conviviality」还有什么更应该去做的事呢?对,就是喝酒。
奇遇电影的老朋友高鸣导演组局,为星期一的《回南天》中国首映预热。
本文发出来的时候,《回南天》已经在西宁首映了
当然酒端上来的时候正值午夜,顾不上喝酒的我也没能预约到28号的放映,所幸还有一场露天放映保底,啊,我又要去看露天放映了。
曝个照,高鸣与胤祥 摄影:高鸣
跟几位新老朋友聊得着实开心,思念了一下社长和远在上海节的奇遇亲朋友们,也算应了电影节的题中之意。
本来嘛,无论哪个电影节,电影和conviviality都不可辜负。
何况久别重逢。
作者:胤祥
本文首发于奇遇电影:cinematik
欢迎关注奇遇电影,解锁更多影视干货
本文是作为“头条理娱君”特约作者而写,来今日头条,看更多娱乐深度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