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影史最伟大的八部电影(14部电影没有一部烂片的导演界鬼才)
盘点影史最伟大的八部电影(14部电影没有一部烂片的导演界鬼才)《星际穿越》则将空间横向拉伸、折叠,在宇宙黑洞中进行跨时空交流。《盗梦空间》中的“梦中梦”,将时空垂直延展,梦境和现实的交错,不把人绕晕誓不罢休;用网友的话说,这一个多月以来,简直就是“诺兰保护月”。调侃归调侃,诺兰导演的作品能经久不衰,与他超前的空间概念,以及极富创造性的拍摄手法密不可分。细心的观众也一定发现了,他的几部大热影片,几乎都是跟时间、空间相关的科幻片。
他,执导24年,拍摄了14部影片,科幻、悬疑、战争等各类题材应有尽有。
无论是国内的豆瓣还是IMDb,他的电影基本都能维持在8分以上。连影院复工后,他的电影也一直都是放映的热门选择。
不难猜,他就是克里斯托弗·诺兰,一个没有获得过奥斯卡奖,却早已在影坛封神的导演。
在最近一个月里,他的《星际穿越》和《盗梦空间》重映得火热,马上又有一部即将上映的重磅大片《信条》。
用网友的话说,这一个多月以来,简直就是“诺兰保护月”。
调侃归调侃,诺兰导演的作品能经久不衰,与他超前的空间概念,以及极富创造性的拍摄手法密不可分。
细心的观众也一定发现了,他的几部大热影片,几乎都是跟时间、空间相关的科幻片。
《盗梦空间》中的“梦中梦”,将时空垂直延展,梦境和现实的交错,不把人绕晕誓不罢休;
《星际穿越》则将空间横向拉伸、折叠,在宇宙黑洞中进行跨时空交流。
这些大胆的构想,看似虚拟却又经得起推敲,富有科学逻辑的同时,又打开了人类想象的无限可能性,让人一边感叹诺兰的脑洞,又不得不为影片蕴含的庞大知识量而折服。
然而,今天团团要跟大家探讨的,并不是诺兰电影的逆天之处,而是回归到他本身——
一个能够拍出一部又一部“神作”的大导演,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
01
兴趣
克里斯托弗·诺兰出生于1970年,父亲是广告创意总监,母亲是英语老师(之前做过空姐)。
也许是受到家人的影响,诺兰从小就是一个极具创意的孩子,在他7岁那年接触到电影《星球大战》之后,他对于电影的兴趣一触即发。
“ 那是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电影的外延性,就好像银幕拉开,将你带进另一个世界。”
受到该影片的影响,年幼的他开始用父亲的超8毫米摄影机和各种各样的动作玩偶拍起了电影,用定格动画的形式,致敬了他看了12次的《星球大战》。
那时的诺兰把弟弟乔纳森当成自己影片的主角,而布景只是粘土、面粉、鸡蛋盒和卫生纸卷,简单但并不失趣味。
诺兰的叔叔曾为NASA工作过,他会把火箭发射的胶片带回来,而诺兰就把这些胶片拼接到他拍摄的家庭影片中,假装是自己亲自拍摄的画面。
科幻片大神之路,便在那个时候被奠定了下来。而他的人生,也开始围绕着电影,有计划地发展起来。
02
热爱
“ 大约12或13岁时,我才开始觉得控制电影的应该是导演。”
于是从那时起,他渴望成为一名专业的电影制作人。为此,他开始琢磨导演的思维,独自去摸索如何控制电影。
为了能导演片子,他开始自己写剧本,写到他喜欢上写作,便考入了伦敦大学学院(UCL)修读英国文学。
△ 学生时代的诺兰
既然热爱电影,为什么不索性选择电影相关的专业?这里隐藏了诺兰自己的小心机。
他坦言自己之所以选择就读UCL,只是为了它先进的电影设施,至于学习一个与电影完全无关的专业,是为了能让自己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
也许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诺兰的电影总能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体验。
△ 《盗梦空间》中的角度旋转
在大学时,诺兰加入了电影社团,并担任了社长。
在学年里,他为学生们放映35mm的电影并靠此赚钱,到了暑假,他就用这笔钱来制作16mm的电影,到他大学毕业时,他已经手握多部导演作品。
他的学生时代过得看似随意,但又不失规划,可以说是教科书式的大学生活,但对于诺兰来说,他的一切选择,只不过都是围绕着自己热爱的电影而展开罢了。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只要能用设备,遇见其他志同道合的人就成。”
03
痴迷
从大学毕业后的诺兰,对电影的热爱只增不减。
他从事了剧本阅读、摄像、企业视频和工业电影导演等工作,涉猎电影行业的方方面面,为创作自己的电影刷经验。
1995年,毕业两年后的诺兰用社团留下的极少的设备,以及非常少的演员和工作人员,在一个周末里完成了短片《盗窃罪》的拍摄。
简陋的制作条件丝毫没有影响优秀的创作,这部片子随后出现在了1996年的剑桥电影节上,并被认为是UCL最好的短片之一。
△ 克里斯托弗·诺兰《盗窃罪》
然而,即便如此有规划的诺兰,也逃不过计划之外的困境。
当他想要正正经经拍部电影时,却收到了“一大堆退稿信”,英国电影业以“资金非常有限”的理由拒绝给予支持,因此在那段时间里,他的项目几乎没能启动过。
换作是一般人,或许会从此梦醒认命,单纯的热爱很难在现实的打击下幸存。
但诺兰不一样,他对电影的痴迷,让他找到了另外一条路:别人不支持,好,我就自掏腰包。
他用仅有的3000镑预算,找来他的社团朋友们,用整整一年的时间,自编自导拍摄了他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追随》。
这部电影被旧金山电影节接受并放映,收获了好几个奖项,也引起不少议论。
转折,从那时开始。
得到电影圈注意后,这位年轻的独立电影人改编了他弟弟写的小说,还因此得到了巨额投资,将其拍成电影《记忆碎片》。
影片最终大获全胜,更被提名了金球奖和奥斯卡奖的最佳电影剧本。
诺兰用他的第二部电影,打开了好莱坞的大门,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地在影圈中发光发热。
如今,即使他已经是神坛上的人物,仍没有忘记对电影的那份初心,也正是这份痴迷,让他把热爱变成极致,正如他所说——
“ 如果你想当导演,就去拍一部电影,并享受它,不要想接下来的事情,拍完要怎么办。”
04
共鸣
要做出好电影,当然不能只靠热爱。
诺兰从来不否认自己“拍电影是为了观众”,只是他把自己也当成了一名观众。
“ 我们每个人都是观众,而每个观众都会对一部电影有特定的期待,这也是我们会花钱去看这部电影的原因。所以在处理观众的期待时,我会尽力用既精巧又有建设性的方式去表现,而不是一味否定或忽视他们的需求。”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诺兰构建的虚幻中,依然能找到强烈情感共鸣的原因。
他的框架可以有无边的想象,但内核永远都只源于现实:
诺兰因为一次公寓被盗的经历,让他有了《追随》的灵感;
因为自己一次清醒的做梦经历,他写出了《盗梦空间》;
因为儿时对《星球大战》的记忆,有了《星际穿越》的故事,为了加强真实感,他还找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基普·索恩担当顾问。
扎根于现实,并且融入人类平凡的感情,让他的电影更加富有人性。
△ 克里斯托弗·诺兰《星际穿越》
05
固执
熟悉诺兰作品的人都知道,他对时间的概念有着疯狂的执着。
他对于电影叙述故事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异常感兴趣,更希望通过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让观众参与到这个过程,思考、感受时间的概念。
9月4日,诺兰时隔六年后再度打造的悬疑科幻片《信条》即将上映,没有例外地,这部片子再一次与时间挂钩,讲述一位特工利用“时间逆转”努力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故事。
尽管诺兰已经执导过多部科幻大片,他在现实中却出了名地排斥着数字化的东西——
不用手机和邮件、一直坚持拍胶片电影、不用CG……
因为他所强调的,是一种有着真实质感的生活,电影也一样。
“ 如果你在拍电影的时候要呈现一种非常真实的感受,而不是经过风格化的感受,对我来说胶片是最佳的选择,它的颜色、清晰度等等是非常真实的,有一种非常特殊的品质,能够呈现出来我所看到的世界。”
而要呈现出这种质感,IMAX胶片摄影机是绝佳的选择,因为它能提供极为出众的宽阔视野和画面质量,让观众能以前所未有的真实感和清晰度欣赏到更多画面内容。
今年,也是诺兰携手IMAX在中国的第15年。
2005年,诺兰首部正式在中国上映的影片《蝙蝠侠:侠影之谜》,第一次登上了IMAX大银幕。
之后,诺兰在拍摄《蝙蝠侠:黑暗骑士》时,首次使用了IMAX胶片摄影机拍摄,并自此开启了对于IMAX摄影机的探索与创新。
《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星际穿越》、《敦刻尔克》和此次上映的《信条》,也都采用了IMAX摄影机来拍摄。
其中,《信条》更是一部为IMAX量身打造的作品,诺兰将实拍的视觉奇观与超高分辨率的IMAX 2D胶片摄影机相结合,打造出又一部颠覆想象的视听盛宴。
IMAX首席质控大师大卫·凯利曾透露,诺兰与他谈起过小时候在芝加哥看IMAX科教片的经历:芝加哥有一个IMAX球幕影院,他经常去那里看《执着的梦想》、《珠穆朗玛峰》等,受此影响,还没上中学的他就立下要拍摄IMAX电影的远大理想。
如今一晃15年,已经圆梦十五载的诺兰仍在创新与融合的路上持续前行。
他说:“不断努力做出优秀的作品就是我终极的追求。”
此次他带来的《信条》,是否能比之前的更优秀,我们不妨亲自到电影院见证。
9月4日晚19:30,《信条》广州首映专场开启!
今年的第一部大片,让我们一起相约I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