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营哪个电影院大?穿越沈阳回回营
常营哪个电影院大?穿越沈阳回回营小西门旧称:外攘门一、军政官宦避难来此。 明朝“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与建文帝争夺帝位,回族人铁铉时任兵部尚书留守济南与燕王朱棣交战,屡败燕王。朱棣称帝后,铁铉被诛戮。其族人于永乐元年(1403年)避难至山海关,隐居今锦州地区狼君洞。他们成为沈阳铁氏祖先。如今,铁姓已成为辽沈地区回族望族了。明末清初铁姓迁到沈阳的有铁福、铁仲、铁奎、铁桂、铁元等祖辈几代。有六人为官,其中铁奎、铁桂及其子铁范金,皆为清代回族中较为显赫的军政官员。辽宁回族其先民大体是在元末明初时期也就是十四世纪五六十年代陆续从全国各地迁来,至少已有六七百年历史。现存沈阳故宫博物院的元代《沈阳路都城隍庙碑》记载:“本庙营建……院地东至回回五哥院墙,南至孙百户界墙西北”。这里的“回回五哥”,就是一户回族人家。这说明沈阳至少在630年前就有回族先民在这里居住。老照片:小西门里迁徙到辽宁来的回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小旮其实一直想写写沈阳回回营,但总是怕自己写不好,辜负了养我那么多年的回回营的牛油和回头。作为一个在西关回回营里转悠了差不多半个小学生时代的小旮来说,对西关总是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和感恩。当年的小旮,从正在动迁的正阳一校,借读到当时的小西二校,于是,就和回回营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牵挂,这么多年过去,很多人和事都还能时时记起,只是,这个地方,已经不现当年景象。今天写下来,为了那些曾经在这里和小旮逗留过的同学,还有总去回民同学家蹭饭的那些亲切的叔叔阿姨。
你所知道的沈阳西关,是什么样子的?
沈阳六百年“西关”,历史穿越元明清沈阳的“回回营”,又称西关,是沈阳回族最大的一处聚居区,始建于1625年清太宗皇太极时期,当时主要坐落于小西门附近,后经过多次扩大面积,广义地讲,北到沈阳北站,南到中山路,西到北市场,东到小西门。对,你想的没错,如果这么算起,当年当了沈阳这么多年城市中心的原市政府和原市府广场,其实都属于回回营的范畴之内。当然,这么多年过去,沈阳这个城市在发展,回回营也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变迁。这里,有一座辽宁省内最大的清真寺——清真南寺,有近370年历史,确定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沈阳南清真寺
辽宁回族其先民大体是在元末明初时期也就是十四世纪五六十年代陆续从全国各地迁来,至少已有六七百年历史。现存沈阳故宫博物院的元代《沈阳路都城隍庙碑》记载:“本庙营建……院地东至回回五哥院墙,南至孙百户界墙西北”。这里的“回回五哥”,就是一户回族人家。这说明沈阳至少在630年前就有回族先民在这里居住。
老照片:小西门里
迁徙到辽宁来的回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军政官宦避难来此。 明朝“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与建文帝争夺帝位,回族人铁铉时任兵部尚书留守济南与燕王朱棣交战,屡败燕王。朱棣称帝后,铁铉被诛戮。其族人于永乐元年(1403年)避难至山海关,隐居今锦州地区狼君洞。他们成为沈阳铁氏祖先。如今,铁姓已成为辽沈地区回族望族了。明末清初铁姓迁到沈阳的有铁福、铁仲、铁奎、铁桂、铁元等祖辈几代。有六人为官,其中铁奎、铁桂及其子铁范金,皆为清代回族中较为显赫的军政官员。
小西门旧称:外攘门
皇太极崇政五年(1633年)他们首先在沈阳建立了南清真寺(又说清天聪元年,即明天启七年(1627年)。此后,回族人围寺而居,便形成了后来的“回回营”,也就是沈阳回族人的聚居点。乾隆、嘉庆年间,由于回族日益增多,又建成了东、北两座清真寺。
二、因自然灾害逃荒至此。锦州任氏在明嘉靖二年(1523年)因灾荒由河北安次来到锦州。清朝黄河泛滥,两岸灾民中有一些回族人,从山东、河北来沈谋生,“回回营”聚居区不断扩大。黑、洪、刘、沙、穆、白、马、戴、回、常,是较早来沈定居的回族十大姓氏。之后,冯、赵、杨、于、傅、张、李、王、吴、雷等姓氏的回族相继迁入;又如,营口大石桥的回族也是清同治年间开始迁入的。
三、移民。清顺治至康熙年间,清政府向东北移民有七次之多。顺治八年移民至沈的回族有尹姓;营口戴、马、张等姓也是此间移民过来的。
四、谋生。盖县、熊岳的回族是清咸丰、同治年间从河北、山东等地来关外谋生至此的;抚顺、丹东、岫岩、本溪等地的回族也基于此因而来。 关于回族来辽宁的路线。辽宁地处沿海,是我国东北地区交通枢纽,自古水陆两通。根据现有资料分析,外地回族人来辽宁的主要路线是陆路,从水上来的也有,但为数很少。陆路主要是经过山海关、锦西、锦州等辽西地区,再到辽北、辽东、辽南各地。从河北来辽宁的回族,也有取道喜峰口、承德到凌源、朝阳等地的。
回民英雄马本斋:在沈阳从军,情系西关回民支队队长:马本斋
众所周知的回民英雄马本斋,其实早年是在咱沈阳从的军,是他一生戎马生涯的起点。资料记载,马本斋13岁那年,家乡遭了大旱灾,仅读两年私塾的他辍学在家务农。马本斋曾经随父亲到张家口、内蒙古等地谋生,后来流落到东北。他曾经在林海雪原扛大木、赶爬犁、修铁路,在不断的流浪生活中,最后投身奉军,在张作霖的队伍里当了兵。
后来,马本斋得到上级的通知,到奉天(今沈阳)东北讲武堂参加学习。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成立于1906年,是东北地区历史最久、培养干部最多的军事机构,被称为中国四大军官学校之一。马本斋凭借在讲武堂学习到的理论与技能,多次在比武竞赛中名列前茅,并且在战斗中显露才华。此后,马本斋被授予排长职务,很快又升为连长。在奉天时,马本斋最爱去的地方是小西门外的回回营,那里有很多回族同胞,有他喜欢喝的羊汤,喜欢吃的年糕,还有纯正的烧麦、开口馅饼……。东北讲武堂曾经出过三位共产党的高级将领,马本斋就是其中之一,另两位是吕正操将军和万毅将军。
活跃在抗日战场上的回民支队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时,马本斋已经被任命为“杠子军”营长,主要负责后勤运输任务。1928年,在奉军任职的马本斋,率“杠子军”随部队开到莱阳,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被任命为团长。马本斋因此成为当时奉军中最年轻的一名团长。1931年9月,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全境。马本斋闻讯后怒不可遏,向上司请战,要求率部北上抗日,以身报国。然而,现实的情形只能让他无奈和惆怅。之后,马本斋离开东北,回到了河北老家。从此走向抗日救国的道路,成为后来赫赫有名的“回民支队”的领袖。
说起当时马本斋在西关吃的那些美食,沈阳很多人也都吃过,比如年糕、烧麦、开口馅饼、羊汤,当然,还有一个本地的特色,也是发源于沈阳回回营的美食,那就是“回头”。很多外地的游客都直白地说“回头”二字,其实,这里的这个“头”字是念轻声的,当作食品讲。论起来这回头还有一段传说呢。
这个东西,老沈阳人都应该吃过的吧?
相传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一家回族生意人在沈阳北门里开设烧饼铺谋生。因为经营不善,生意一直不好。一日正值中秋节,生意更加萧条,时至中午尚不见食客上门,店主茫然,遂将铁匣内几枚铜钱取出,买了些牛肉回家剁成肉馅,将烧饼面擀成薄皮,一折一叠地包拢起来,准备自家过节食用。这时,从外面忽然进来一位差人,进店见锅中所烙食品造型新奇,一经品尝,品味甚佳。这位差人当即告诉店主,再烙一盒送往馆驿,众人食后齐声叫绝。此后,这种食品一时名声大振,官民争相购买,生意日趋兴隆,故而取名"回头"。这个名字其实是一语双关,一方面表示,这种美食是由沈阳回回营产生。另一层意思就是,这东西味道非常好,让人一吃难忘,每每回头来买,顾名思义。
清真寺、亚洲电影院,记忆小旮童年由于沈阳西关回回营太有名气了,面积也超大,所以,这里还出现了一些沈阳的固有地名。比如格林豪森、比如小西车库、比如梅杉宾馆,比如亚洲电影院,比如美食一条街等等。
小旮小的时候,还没这条美食街呢,有俩凉糕不错了
这其中,最有名的地名就属南清真寺和亚洲电影院了,我只是个人觉得啊,当然西关回民市场是最著名的地标了,而且出了沈阳第一家百货公司嘛,但小旮最想说的还是南清真寺和亚洲电影院,因为,这两个地方见证了小旮童年的重要时期。先说南清真寺,其实回回营里一共三个清真寺的,一个南,一个北,一个东,北清真寺应该就在现在烟草专卖局附近,格林豪森对面的地方。后来经过这么多年之后,只剩下了南清真寺。小旮不是穆斯林,为什么会对南清真寺这么记忆尤新呢?还是因为当时借读经历。1987年当时小旮就读的正阳一校要原址拆迁,我们就成了没娘的孩儿了,后来应该是沈河教委给协调了,让我们五年、六年两个年级到小西二校上课。那个时候,还没有奉天街这条街呢,小西二校可是埋在一大片小西门以西的回民居住的棚户区里的。当然,后来市政府把回回营做了动拆改造,还做了大片的回民小区,但小西二校,一直没动。当然,后来还成了什么十八中学,后来又成了什么私立中学什么的,但那个学校那栋楼还一直都在。这所学校,现在还坐落在南清寺的南侧一点儿。那个时候为什么会知道清真寺呢?因为有一个很特别的节叫作“开斋节”。
那时候小旮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开斋节,但是突然之间就上着上着课就觉着,怎么就开始念经了呢?而且觉得声音是从离自己非常非常近的地方传来的。后来就跟同学打听嘛,小旮同学里正经有不少回民同学呢,说是回民都过这个节,具体也说不清,但基本上都吃凉的东西,而且得晚上吃。小旮当时一惊就问,能吃什么凉的东西呀?那同学说,就像凉糕那种东西就可以。小旮一听这话,就根本不想接着上课了。你知道那种回民做的特别干净的凉糕,一般推车出来卖的人,都用一个玻璃透明小箱子,放在自行车后座上卖,那个小箱子,除了玻璃的地方整个全是蓝色的,然后上面还有阿拉伯的字儿。小旮那时候一个五年级小孩儿,对什么宗教,什么经文,完全不懂,但一听到凉糕,那是完全抵挡不住。结果好说歹说还是把那个回民同学拉去清真寺了,那时候大家都在领吃的嘛,小旮也进去取了一份“白食”来,吃掉。那时候,你要知道,当时小旮一周的零花钱也就一块钱,那一块凉糕可是五毛钱哪,而且小旮那天还吃的不止四五块、五六块那么多,真的是人家是开斋,我是混吃开心节了。对回回营的美好印象,那顿白来的凉糕,真的是一个异常美好的开端。
这个市场,可是沈阳最早的 SHOPPINGMALL!
后来,自从我在回回营上学之后,我妈也开始让我带一些牛油回家,后来再带牛肉,所以,那时候小旮最熟的,就是那些回民副食店了。因为那时候物资实在太少,一年也吃不上几顿肉,我们那时候去回民副食买肉、买牛油,多多少少是蹭了点儿回民兄弟的补助的,但那时候小旮完全没意识到。但是,从那以后,小旮的家里,完全是一股牛油和味道。家里来客人,第一反应都是“你家是回民吗?”,那意思是说“你家怎么这么大膻味儿?所以,你可以想见,那时候小旮的家里,牛肉和牛油的使用量之大吧?那时候的小旮,浑身是劲儿,眼睛锃亮,有不少小西二的老师都以为小旮是回民同学呢。
“亚洲电影院”原址现状
当然,还是著名的亚洲电影院。这个电影院现在已成为历史了。具体的位置应该是在市府大路奉天岗到广宜岗之间的位置,电影院是在路南,门朝北开。那阵子的很多电影都是在那儿看的,当时的小西二校的对口电影院是那儿嘛,那阵子我们就会从小西二校沿着现在奉天街这个位置的胡同一直走到市府大路,然后再拐到亚洲电影院,开学典礼结业典礼全在这里。更主要的是,小旮每天走读回二零四的车站,就在亚洲电影院。那时候的6路和16路。6路电车就是现在的243路公交,那时候的16路公交就是现在的230路,那时候230的终点还不是沈阳北站,那时候的终点是铁西劳动公园,6路电车的终点是沈阳站。那个时候的市府大路,就是小旮的生命中轴线,小旮时而这边、时而那边,始终不知何时是走读的终点,直到考回大东109中学。但那时候在等车之余,在亚洲电影院门前,卖卖呆,看一看新上映电影的大海报,真的是一件妙不可言的事。多年之后,意大利有一部电影叫《天堂电影院》,我看了之后非常感动,要知道,当年的亚洲电影院,就是小旮的“天堂影院”,是小旮望向外边的最好通道,也是小旮向外延伸的重要支点。
小旮当年,比这小孩大点儿,不多
太多年过去了,小旮还记得1987年在亚洲电影院后身胡同里,学校冬季长跑哈出的长长的哈气,还有亚洲电影院里,电影开演前,演“加片”广告的时候,我们所有同学往放映机射线里扔帽子扔手套的情形。这里是“亚洲”,这里是“西关”,这里更是“小西车库”和“梅杉宾馆”,这里,载着我童年时候的香甜味道,她属于牛肉回头、属于羊汤,更属于那一块沁心的凉糕,是我生命无限美好的起点,是我对沈阳心存依恋的,真实化现。
记录回忆,记录一切,就在这旮,读懂沈阳。(小旮原创,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