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女性题材的现实主义电影:女同性恋电影心理分析-阿黛尔的生活-女性究竟是怎样的生物
这部女性题材的现实主义电影:女同性恋电影心理分析-阿黛尔的生活-女性究竟是怎样的生物这个为逃避女友精神出轨的事实而在夜晚同男同事出去“散心”的女孩,这个有恐惧有孤独却始终一个字不讲将一切好的不好的感觉憋在心里的女孩,她会在午后阳光明媚的草坪上好奇又略带试探性的询问艾玛对于自我性向的认知过程却因害羞不敢说你什么时候开始尝试女孩而用那个代替,这种隔离的心理防御机制将一位青春期害羞迷茫的少女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孩,她的身上却将我们学过的心理防御机制展示的淋漓尽致。与帅气的艾玛一起出去玩被闺蜜质问是不是同性恋有没有发生关系之类的,她的第一反应是没有,我没有!后来因孤独出轨后被艾玛质问是不是有外遇她的第一反应还是没有,我没有!这个女孩儿有着浓烈的否认防御心理,她不承认一切看起来痛苦的事情,而且甚至因为女同学们侮辱她是女同而与她们大打出手,就像是个被逼急了的孩子,这其实又是一次退行的表现。片中处处体现了阿黛尔的成长,本是一个爱吃爱睡的单纯女孩,每天往返在学校与家的
这部夺得13年戛纳金棕榈的电影故事并不复杂,表面看是用了同性恋的噱头,但事实上导演想探讨少女的成长的话题,一部直弯共赏的电影刻意淡化了同性的社会压力等元素,更多的是表现爱上一个人,会有心动的开始,会有犹豫不定的喜欢,会有激烈的争吵,会因为双方生活节奏艺术水平的不平等而产生巨大矛盾,会在犯错分手后不能回头而感到难过,也会在最终看透青春看懂爱情走向未来。
或许我们没有像阿黛尔一样爱上一个女孩,但我们的青春里却或多或少却爱过、暗恋过那样一个人,他们她们都有一个同样的名字,艾玛。不同的是A的艾玛是皓齿蛾眉B的艾玛是风流倜傥,你的艾玛姓王我的艾玛姓张。
若以简单的言语叙述这部电影便是年轻的阿黛尔爱上与她截然不同的拉拉艾玛。两人有美妙至极的性关系,也介绍彼此的家人朋友给对方认识。两人同居后,阿黛尔渐渐感觉到彼此的差异,艾玛忙于自己的世界,孤独的阿黛尔出轨,艾玛发现后,怒而与其分手。分手三年后,两人再见恍如隔世,但艾玛已有另外的生活,最终两人仍没有再在一起。结局一如许多分手的爱情在意料之内,两人眼里的挣扎,艾玛的眼里仍有爱意,阿黛尔抱着一线希望想再续前缘,但仍被拒绝。有爱却无法再爱的感伤,让人不胜唏嘘。
人物心理分析
片中处处体现了阿黛尔的成长,本是一个爱吃爱睡的单纯女孩,每天往返在学校与家的路上,偶尔会写写日记延续着习惯了的平静生活。有一天闺蜜们告知有个帅气的学长喜欢她,对爱情充满好奇的少女开始羞涩开始关注那个男生,却因为不知道如何处理和男生的关系而表现冷淡。当被托马斯询问是不是不喜欢他的时候,可能出于心理防御机制中的抵消,她给他他深刻而不深情的一吻,此后阿黛尔自然而然的与男友发生性关系,以此来回应男友炽热的爱意。
可是在一起的时光并不快乐,有一部分原因是她在街头遇见了一个令她砰然心动的女生,有一部分原因是她与男孩的兴趣不相投,男孩子擅长数学、喜爱重金属摇滚,完全不爱好文学。而这些阿黛尔都与之截然相反。阿黛尔对男孩子没读过什么书而感到惊讶,也明确表示对重金属的厌恶。还有一部分原因是阿黛尔对于书中学到的爱情充满幻想,她接受不了如此平淡甚至于没有感觉的关系。于是她焦虑了,她不懂自己到底是因为什么而不爱托马斯,她很愧疚但她不能将就。她哭泣她痛恨自己,她甚至有些害怕,好朋友鼓励她去和托马斯分手,分手后的她独自坐长椅上倍感孤独。这一切的焦虑与不安一直持续着甚至于到被一位女同学亲吻之后达到顶峰,因为亲吻了她的那位女同学随后说只是想亲一下并没有发展关系的意思。她的焦虑她的痛苦她的不解就像是火山喷发一样再也压制不住了,她哭的歇斯底里。
她曾试图压抑自己内心对“同性”懵懂的爱恋,因为毕竟她的周围对于女同是嗤之以鼻而且她还有价值观念传统的父母一心想让她过上安稳普通的平静生活。也可以看出在和艾玛相爱之前,阿黛尔一直有很严重的压抑心理,而且后来和艾玛分手后她也一直在压抑对艾玛的思念,直至约她出来后一发不可收拾的倾诉。
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孩,她的身上却将我们学过的心理防御机制展示的淋漓尽致。与帅气的艾玛一起出去玩被闺蜜质问是不是同性恋有没有发生关系之类的,她的第一反应是没有,我没有!后来因孤独出轨后被艾玛质问是不是有外遇她的第一反应还是没有,我没有!这个女孩儿有着浓烈的否认防御心理,她不承认一切看起来痛苦的事情,而且甚至因为女同学们侮辱她是女同而与她们大打出手,就像是个被逼急了的孩子,这其实又是一次退行的表现。
这个为逃避女友精神出轨的事实而在夜晚同男同事出去“散心”的女孩,这个有恐惧有孤独却始终一个字不讲将一切好的不好的感觉憋在心里的女孩,她会在午后阳光明媚的草坪上好奇又略带试探性的询问艾玛对于自我性向的认知过程却因害羞不敢说你什么时候开始尝试女孩而用那个代替,这种隔离的心理防御机制将一位青春期害羞迷茫的少女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
而影片中的另一位女主角艾玛却有着超乎常人的潇洒,艾玛提到 “存在主义是指一种人道主义”,指代她很早的就认同了自己的取向(与阿黛尔截然不同);还有爱玛认同萨特严格的责任论,这也导致了后面爱玛做出的选择。一副浪荡样子街头混混般的大女孩,结果意外的是个很懂克制和责任的知识分子。当然艾玛也并不是完全的认识自我,片中爱玛提到喜欢的两个画家克里姆特和席勒。虽说爱玛声称她更喜欢克里姆特,但是她的个人生活和个人作品却都更倾向于席勒。[1]她以为自己充满责任不能接受恋人的出轨,可事实上却是她精神出轨在先对阿黛尔施以感情上的冷暴力而导致阿黛尔肉体的不忠。
这一切的一切都促成了最后的相爱相离,艾玛确实已原谅阿黛尔,也仍被阿黛尔深深吸引,但她就是无法再与阿黛尔在一起。她看透了阿黛尔与自己的差异,那条注定无法逾越的精神鸿沟,让爱情蒙上阴影烙上悲伤的结局。真正的爱,其实是节制。又或许,因为曾经深爱过,也曾经刻骨铭心疼痛过,才明白保护这段爱最好的方式是保持距离,将爱留在内心深处。不见,不是不想见,是不能见;不在一起,不是不爱,而是爱。
后来的阿黛尔总是穿蓝色,后来的艾玛却不再有蓝色的头发。蓝色,曾是最温暖的颜色,最后却成为伤感的印证。但换个角度看,能爱到迷失自己,遗憾悔恨,不也是更认识自己的过程。爱情是光也是影,每一段失去的爱情都是为了让后来的自己更珍惜所爱,并学习与孤独同在。就像是阿黛尔上的那堂关于《安提戈涅》的课 女老师在解读这本书的时候说:“她说不的那天,就是她死的那天。我们在这里读到的,就是一个完美的悲剧的示例。悲剧是无可避免的,是我们无法逃避的。不管你怎么做,它关乎永恒,那些超脱时间性的东西,它与规则有关,与人类的内核有关。”
阿黛尔和爱玛的悲剧不是偶然,而是两人内核的差异导致的必然。而这样的差异却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就如同片中文学课上学弗朗西斯·蓬热的《杯水》。里面提到“水的重力是它的唯一缺陷”。讨论缺陷是否天生,是否可以被避免的问题。阿黛尔的“不思上进”,阿黛尔与艾玛的精神世界差距或许不只是因为出生成长的家庭背景不同,与天生的基因和不可名状的潜在环境缺陷都有偌大的关系。这样的现实残酷满是负能量与人们相信努力奋斗就能生活幸福的价值观相背离,可这样的现实就是不能改变,就如同两个女孩虽有着如此大的差距却仍能产生性爱上的完美契合一样无法用常规解释。
其实严格来讲我们也不能说阿黛尔是个人格有重大缺陷的女孩,因为影片开始毕竟她只是16岁的年纪,她的一切都还在成长。甚至于到最后阿黛尔穿着一袭纪念过去的长裙离开展览会,她都没有彻底的完成自我同一性。一是因为导演的关注点并不在女同感情的特殊及社会压力,所以女主角没有必要冲世界大喊,我曾是同性恋我爱过女孩我还出过轨,你们都来嘲笑我吧,我不怕。二是阿黛尔的心里也已经坦然接受过去歇斯底里的爱过一个人,尝试不能挽救后也只能将它当做人生必经的事然后期待下一场爱情的盛宴。
片尾追她出去的那个男生就是另一个未来,或许这个男生追错了方向南辕北辙,但它的寓意却是阿黛尔的未来会遇到更多爱她的人,是男是女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她可以向前走move on。最后阿黛尔独自离开的音乐是两个女孩街头初遇时的Hang Drum,跌跌撞撞的爱了一圈之后,我们又回归初心迎接下一场爱的到来。这个结局很像今年《少年时代》结尾的寓意,我也曾想分析这个影片。在经历过人生的许多磨难与无奈,我们本以为生活就是这样灰色失落,可是生活依旧会继续而且充满着可能。
那冷色的蓝,是来自于理想的蓝,接近无限温暖的蓝。在阿黛尔的生活中,这抹蓝,成了最温柔的暖色调,杂糅着欣喜与忧伤。而我们,不也正是带着这样一份期待来到这世上去找寻去辨别属于自己的温暖吗?时间不会为我们定格但却留给了我们无限的回忆,或许这便是生活的意义。就如同这部影片的另一个名字叫作阿黛尔的生活,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可它终是要向生活告别,也唯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经历新的欢愉伤痛懂得更多的道理。
生活没有一劳永逸,痛苦与欢乐都不可避免。世事变迁只要我们还怀着那份追寻温暖的期待,它就会在我们坦然面对一切的地方等着我们接近,就如同影片最后阿黛尔的衣服,是蓝色的。
可能阿黛尔既不是异性恋,也不是同性恋,也不是什么双性恋。她只是需要一个让她爱也能够爱她的人。能够接受她,能够让她欢愉。导演说他拍这部片子的初衷是想讨论女性主义讨论女人的青春与情愫,可拍到最后他却越来越迷惑不知道女人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或许不只是女人,男人还有双性人,所有人都在寻找,寻找自己最需要的东西,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认识自己。
[1] “席勒的情人兼模特沃丽是他画中表现颇多的一个形象。席勒后来的妻子是位中产阶级家庭的女儿,席勒为了稳定的中产阶级生活与其未成年情人沃丽分手。后一个时期所创作的作品是以其妻子为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