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少林寺票房:演员自己设计动作
经典少林寺票房:演员自己设计动作所以,才会说出“非常后悔”的话。不再热衷打打杀杀,也厌倦了世俗争斗,他只想平平安安过日子,有了“小富即安”的心态。但李连杰有他自己的说法:“因为很多观众,特别是年纪比较小的观众,他们在看完这部电影后竟然削发去练武,与人比试,误入歧途。”可能当时已经57岁的李连杰,觉得自己上半生坐拥打拼积累下来的几十亿财富,问鼎华人最杰出影帝。下半生,他已不再憧憬物质生活,他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责任,他做善事,求佛法,信奉藏传佛教。
“过了三十岁后,我就一直指责自己,非常后悔拍摄《少林寺》!”
这是李连杰在自己成名后面对记者采访时所言,可谓语惊四座。
《少林寺》是李连杰主演的第一部电影,也是他成为“功夫皇帝”的奠基石,没有《少林寺》的大火,就没有后来万众瞩目的“功夫巨星”李连杰。
按道理,李连杰应该对《少林寺》感激才对,因为《少林寺》带火了李连杰。
但李连杰有他自己的说法:“因为很多观众,特别是年纪比较小的观众,他们在看完这部电影后竟然削发去练武,与人比试,误入歧途。”
可能当时已经57岁的李连杰,觉得自己上半生坐拥打拼积累下来的几十亿财富,问鼎华人最杰出影帝。
下半生,他已不再憧憬物质生活,他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责任,他做善事,求佛法,信奉藏传佛教。
不再热衷打打杀杀,也厌倦了世俗争斗,他只想平平安安过日子,有了“小富即安”的心态。
所以,才会说出“非常后悔”的话。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看,《少林寺》能激发小孩子练功习武的愿望,甚至不惜出家为僧来践行理想,可见《少林寺》的魅力。
其实,《少林寺》影响的不只是几个毛头小孩,而是整整的一代人。
当年,《少林寺》究竟有多火?
1982年,香港导演张鑫炎来到大陆拍电影,不同于以往邵氏电影中的风花雪月与花里花哨,张鑫炎下定决心拍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武打动作片。
不用电脑特技,要拳拳到肉,一招一式都得是真功夫。
苛刻的要求吓跑了原先定好的香港演员,张鑫炎只能在大陆寻找新演员。
当时的大陆,没有“功夫片”的概念,也没有职业功夫演员,拍摄一开始就陷入困局。
张鑫炎突发奇想:“既然找不到武打演员,那就找武打冠军演!”
饰演觉远的李连杰,五次全国武术比赛冠军;饰演王仁则的于承惠,青岛武术全能冠军;饰演昙宗大师的于海,一代武术运动员;饰演秃鹰的计春华,来自浙江武术队。
演员来自五湖四海,功夫源自大江南北,他们在片中大展拳脚,螳螂拳、地趟拳、醉剑、醉棍,观众大开眼界。
从主角到配角,清一色的武打冠军与新秀,他们都有一定的实力与实战经验,再加上精湛的演技,《少林寺》想不火都难!
本来1毛钱1张的电影票,最后卖出了1.6亿票房。
现在票房过亿是常态,但在80年代,1.6亿票房是个天文数字。
如果按照收入计算。1982年,人们的工资才20块,现在工资2000起,也就是说,1982年的1块钱,相当于现在的100块。
1.6亿票房,相当于现在的160亿。
如果按照购买力计算,1982年的1块钱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70块,1982年的1.6亿票房,相当于现在的112亿。
如果按照票价计算,1982年一张电影票1毛钱,而现在一张票30元左右,1982年的1.6亿票房,相当于现在的480亿。
不管从哪个方面计算,《少林寺》的票房都是百亿级别的存在。
都说吴京的《战狼2》50亿票房是逆天的存在,其实《少林寺》才是我们的骄傲。
好不容易将《少林寺》演员阵容定了下来,导演犯难了:“武打动作该怎么设计呢?”
以往香港武打片,动作导演将动作要求下达、演员照着比划就行,但在《少林寺》剧组里,这个方法行不通。
这里的角儿各个都是能打的主儿,导演设计的动作,他们未必看得上。
最后,张鑫炎给演员们下达了一个我们现在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任务,那就是:无论拍到谁的镜头,都必须自己设计自己的动作,不能太夸张也不能太小气,更要符合每个角色的特点。
既然没法统一调度,那就允许自由发挥,自由发挥不意味着杂乱无章,而是要创新有美感。
扮演秃鹰的计春华回忆说:“每次导演告诉你需要打多长时间,从哪儿到哪儿,我们就开始准备,然后他用录像机拍下来回去分镜头。”
而最经典的场景,莫过于李连杰与对手拍摄醉剑与醉棍的那场戏,李连杰与对手戏演员直接闭关七天设计武打动作,饭菜都是剧组找人送进山洞的。
而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两臂平衡挑水桶的场景,也是李连杰的设计。
因为导演给了演员足够的表演自由,李连杰才有了创新空间,演员们将自己设计的武打动作搬进银幕,都是新招新式,吊足了观众胃口。
李连杰曾说:“拍少林寺,我们不是在拍戏,是在玩命。”
演员都是中国各地的武打冠军与新秀,拍戏用替身的事儿,他们觉得是一种羞辱。
剧中李连杰与于承惠决斗的那场戏,时值隆冬季节,两人需要跳进黄河中打斗,拍摄之前,两人把全身埋在冰冷刺骨的河水中。
本来可以找替身代替,免得身体机能受损,但他们都憋了一口气,坚决不用替身。
等导演喊“开拍”,他们才从河水中冒出头来表演,河水湍急,他们打着打着就会跑出画面,于是被反复重拍多次,上岸后,两人筋疲力竭,身上全是冰。
因为体温骤降,李连杰、于承惠被抬上了担架,差点上呼吸机了。
为了拍摄骑马竞逐那场戏,演员们更是疯狂,他们花了3个月来学骑马。
扮演昙宗师傅的于海,因为马跑到马厩一转弯被甩了下来,断了胳膊。
于承惠在练马的时候,脚蹬到马镫上,被马拖断了锁骨,两人连戏都没拍直接下岗。
本来他们俩的戏份即将取消,开拍之前,两人打着石膏绷带又来了,导演张鑫炎一看:没辙,那就继续拍吧。
等《少林寺》拍完了,剧组演员不分男女、也不论主角配角,都成了马术高手,用演员的话说:“我们自己把自己折腾出来了。”
当时的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群众对于拍电影的事儿,很好奇也很热情。
各地听说要拍摄国产武侠电影,都无条件表示支持。
少林寺腾出空间,将寺庙翻修一新,允许剧组随便拍摄。
而拍摄场地与设施设备、人力物力一切免费,战马由军营免费提供,剧组也住在军营,没有饭吃当地百姓就送几包大米去剧组。
李连杰身为主演,连片酬都没有,他也不知道片酬是啥,他每天只有一块钱的零钱。
而剧组演员也没有“档期”一说,都是永久长时间拍摄,所以导演张鑫炎每一个镜头都精雕细琢,根本不需要考虑宣传与收益。
后来为87版红楼梦编曲的作曲家王立平免费为《少林寺》作曲。
他写歌时,文思泉涌,半个月就写了主题歌《少林少林》、《牧羊犬》。
然而仅隔两天,他就跟导演提出:“我要推翻重写。”
张鑫炎很奇怪:“为什么?”
因为在王立平眼里,中国戏剧的形成,也就400多年的历史,而《少林寺》的故事发生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他认为创作必须符合历史,符合大众审美。
之前写的版本符合大众审美,却不符合历史,所以要推翻重写。
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我们才听到了好听的《少林少林》与《牧羊曲》,它们传唱至今。成为亘古不衰的经典。
而《少林寺》海外上映,更是轰动世界。
1982年,《少林寺》香港首映,立马打破功夫片的历史最高纪录,海外版权总收入达到2000万港币,后来陆续发行英语、泰语、德语、日语、法语等多种版本。
外国人提及中国,除了李小龙的“kongfu”,就是《少林寺》的“shaolin”。
后来内地上映,更是彻底炸锅,总收入1.6亿不说,观影次数超过五亿,等同于每个中国人都看过《少林寺》
国内供应1000份拷贝,仍然供不应求,这种观影奇观,引起文化部的重视,他们派人向《少林寺》剧组传话,表示感谢与慰问。
张鑫炎导演却说:“不要感谢我,要感谢大陆民众,是他们把《少林寺》抬上去的”
李连杰也说:“没群众支持,《少林寺》根本拍不出来。”
所谓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少林寺》剧组做到了。
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数字,至于调动多少群众演员参与拍摄,已经没法统计了。
用张鑫炎的话说:“那个时候国人都很纯,大家都想着中国能有一部咱中国人自己拍的好电影,让外国人看到,更让自己扬眉吐气。”
因此,《少林寺》成为了中国电影的神话;是功夫片难以逾越的经典,同时也是我们那个时代最壮观的投射,更是中国电影最美好的回忆。
. END .
【文| 桂鱼秋风镀】
【编辑| 语非年】
【排版 | 枇杷】
往期精彩推荐:
1995年背叛恩师刘德华,转身跳槽TVB的陈少霞,如今怎样了?
14岁出道,24岁退圈嫁入豪门,10年生4胎的徐子淇,如今过得怎样
和余男相恋10年,娶张雨绮又离婚的他,如今55岁又恋上27岁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