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突尼斯老城麦地那,北非第一大港口城市
北非突尼斯老城麦地那,北非第一大港口城市有影评说:《卡萨布兰卡》是好莱坞黄金时代的代表作品之一,影片以1941年尚未落入德军之手的卡萨布兰卡城为舞台,讲述了乱世背景下一段身不由己、感人至深的三角爱情故事,并在爱情主题中很好地融入了战争、正义、自由、忠诚、友谊等元素。影片的女主角,正是 “ 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 ”之一的英格丽褒曼。1944年该片在第16届奥斯卡奖颁奖礼上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三项奖项,2007年,美国好莱坞编剧协会评选了史上“101部最伟大的电影剧本”,该片排名第一位。瑞克咖啡馆有什么来头?当然得从电影《卡萨布兰卡》说起:二战爆发后,大量的欧洲人逃离了自己的国家以躲避纳粹的铁蹄,摩洛哥北部的城市卡萨布兰卡成了从欧洲到美国的重要中转站。在小城的瑞克酒吧里,常常聚集着各种肤色和各种身份的人,老板瑞克是个玩世不恭的神秘人物。捷克反纳粹组织的领袖维克多和妻子伊尔莎成了酒吧的不速之客,他们的目的是要得到瑞克手中
说起来,卡萨布兰卡并不是一个旅游城市。1907年,法国殖民者占领了卡萨布兰卡,并在此建设了港口。卡萨布兰卡从此成为摩洛哥的主要贸易口岸,城市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如今是摩洛哥最大的城市,也是北非最大最重要的港口,它的风头,甚至盖过了首都拉巴特。
游客到达摩洛哥的第一站,一般也都是卡萨布兰卡。当然,让这个城市广为世人所知的,也是因为一部电影——《Casablanca》,中文译作《卡萨布兰卡》,也有译成《北非谍影》的。
卡萨的主要景点,就是哈桑二世清真寺,和瑞克咖啡馆。
我们住的酒店,从地图上看,离瑞克咖啡馆步行大概七八分钟。
瑞克咖啡馆有什么来头?当然得从电影《卡萨布兰卡》说起:
二战爆发后,大量的欧洲人逃离了自己的国家以躲避纳粹的铁蹄,摩洛哥北部的城市卡萨布兰卡成了从欧洲到美国的重要中转站。在小城的瑞克酒吧里,常常聚集着各种肤色和各种身份的人,老板瑞克是个玩世不恭的神秘人物。捷克反纳粹组织的领袖维克多和妻子伊尔莎成了酒吧的不速之客,他们的目的是要得到瑞克手中可以通往美国的通行证。而瑞克发现伊尔莎正是自己当年失散的情人,仍然深深相爱的瑞克和伊尔莎陷入了艰难的抉择。瑞克对伊尔萨的深情让他选择牺牲自己的幸福成全爱人,在卡萨布兰卡机场,瑞克击毙了阻止维克多和伊尔莎离开的德国少校,目送着自己最爱的女人奔向自由。
令我欣慰的是,击毙了德国少校的瑞克,并没有陷入牢狱之灾,他的好朋友、卡萨布兰警察局长雷诺,并未点破瑞克是凶手,而是建议瑞克一同去参加自由法兰西抵抗运动。最后,这对老朋友一同消失在黑夜中。
1944年该片在第16届奥斯卡奖颁奖礼上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三项奖项,2007年,美国好莱坞编剧协会评选了史上“101部最伟大的电影剧本”,该片排名第一位。
有影评说:《卡萨布兰卡》是好莱坞黄金时代的代表作品之一,影片以1941年尚未落入德军之手的卡萨布兰卡城为舞台,讲述了乱世背景下一段身不由己、感人至深的三角爱情故事,并在爱情主题中很好地融入了战争、正义、自由、忠诚、友谊等元素。影片的女主角,正是 “ 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 ”之一的英格丽褒曼。
再来说回瑞克咖啡馆。其实瑞克咖啡馆是专门为这部电影搭建的布景,当时并没有这样一个实体建筑存在。后来,有个美国商人(也有说是法国商人)看中了这栋法式风情的白色小洋楼,就把它买下来,完全照着电影里的样子布置,并起了个名字叫“Rick's Cafe ”。
如今的“瑞克咖啡馆”已经成了游客到卡萨必须打卡的景点,十分火爆,如果想进去就餐,必须提前预约,就餐价格也是相当不菲。
咖啡馆只在每天的12:00-3:00,晚上的18:30-1:00营业,因此我们到的时候,门是关着的。
打个卡也就是了。
不过,真的有很多人有这个“电影情结”。我们回到酒店后,在门口遇到一对欧洲老夫妻,老先生满头白发苍苍,看着手机(后来知道应该是在看地图)低头又抬头,满脸的困惑,最后上来问我,知道不知道去瑞克咖啡馆怎么走?我和阿赤赶紧告诉他,要怎么走怎么走。我还好心地跟老先生说:这个时间,已经打烊了,你不如明天再去吧!
老先生笑着说,没有关系,他们只想去拍个照,就好了。
看来,跟我们国人一样,喜欢打卡的欧洲人,也大有人在嘛!
有兴趣的话,你可以搜索一下《as time goes by》,电影的主题曲:
You must remember this
A kiss is still a kiss
A sigh is just a sigh
The fundamental things apply as time goes by
And when two lovers woo
They still say "I love you"
On that you can rely
在咖啡馆打完卡,继续往哈桑二世清真寺走。
顺着这条路一直走,就能看到清真寺高高的宣礼塔了。
路边一户人家,门口的三角梅开得累累坠坠,实在好看。
清真寺门口的广场巨大无比,海鸥飞来飞去。
海边是人们休闲吹风的地方,不远处的海上,还有人在冲浪,一次次爬上去,掉下来,又奋力游回海中间,再冲回来,又一次次掉入水中,乐此不疲。
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清真寺真的是建在海上的。
进入清真寺是要买票的!门票整个摩国最贵,130迪拉姆!
售票处并不在清真寺旁边,而是在广场对面的这个博物馆里。所以,如果你第一次来这里,千万别兴冲冲地就往广场跑,一个来回起码好几百米,大太阳下,晒不死你!
诸位,这是清真寺的开放时间。仔细看,星期五和别的时间还略有不同。
哈桑二世清真寺,是世界上第三大清真寺,可同时容纳10万人祈祷,排在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那清真寺之后,耗资五亿美金建成……有三分之一建在海上,以纪念摩洛哥的阿拉伯祖先自海上来,200米高的宣礼塔,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宗教建筑了。
哈桑二世国王说:我要在穆斯林世界的最西方,建造一座巨大的清真寺,让北非拥有一座标志性建筑,如同北美有自由女神像一样。
真的很高大,离着半个城,都能看到这座宣礼塔。
买了票,直奔清真寺。门外这长长的走廊,真是气派。在这里凹个造型啥的会很好看。
外面的墙和门。有种古朴又壮丽的感觉。
远看长长的拱廊。
大门来个特写。不过面对游客的时候,此门不开,都得从旁边的小门里进入。
进入必须脱鞋,每人发一个袋子,因为参观是不允许走回头路的,所以鞋子得自己拎着。
整个清真寺分地上和地下两层,人多的时候,限定参观时间为一小时。但楼下其实没啥看的,15分钟差不多也够了,可以把时间多留给上面。
人很多,但因为清真寺实在是大,所以也不觉得拥挤。反正建筑都是对称的,如果你嫌这边人多,那跑去另一边也是了。
也提供英语讲解,大家都可以听,但总是走着走着,就忍不住停下来拍照,就跟丢了。
极尽精美华丽之能事。宗教建筑,总是最豪华讲究的。
看看这乌泱乌泱的人!
哈桑二世清真寺是整个摩洛哥唯一一个对非穆斯林开放的清真寺。所以,即使门票价格不菲,也还是值得进来看看的。
有人躺在地上。搞得我也想跟着躺下去,看看从另一个角度看穹顶,会有什么不一样?
据说地板还有送暖装置,冬天不会觉得脚冷。
巨大的中央屋顶还可以自动开合,引进阳光,清真寺的内部有好几扇钛合金的门,用以抵御海水潮气的侵蚀,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
相比正殿的华丽恢弘精美,地下就简单得多了。
游客也是不少啊!
地下一层其实是沐浴和祈祷的场所,穆斯林在礼拜之前,必须沐浴。
这些莲花状的喷泉,都是供穆斯林们沐浴净面的,共有41座,足够1400人同时使用。
回酒店的时候,看好了大方向,随意地选了条路走过去。
院墙上的木槿开得正欢。
结果这一路,居然走进了当地人的街市。
两边的小摊上,石榴,柠檬,橙子,黑布林,木瓜,猕猴桃,无花果,释迦,桃子,苹果,梨,香蕉……琳琅满目。
看到这红红的大柿子,直觉告诉我,一定很甜,非常甜!
挑了三个又大又圆的小灯笼样的红柿子。摊主是个老爷爷,完全没法交流,付钱的时候,只能从盒子里拿出等量的钱来告诉我,该付这么多。
回去后吃了,果然很甜!
这个摊子,都是橄榄。
摩洛哥大概是最爱吃橄榄的国度了,各种口味和腌制,颜色也各不相同,我觉得橄榄在摩洛哥的地位,和中国的榨菜,大头菜,腌菜……等相当,一句话,他们就是把橄榄当作咸菜来吃的!吃饭的时候,绝对少不了几颗橄榄!
这条五彩的巷子吸引了我的注意。我本来想等这个小伙把车开出来,再拍的,谁知道他高高举起手,冲我摆了个破丝。
既然如此,大兄弟,那我就不客气啦!
街头的烤饼店。只要1.5迪拉姆一个,我土豪地说:买三个!
然后数钱的时候,又一时分不清10块,5块,2块,1块和五毛的区别,惹得当地人直笑。
又是一丛三角梅。原来不知不觉间,我们走进了卡萨的麦地那。麦地那,Medina,就是传统的老城的意思。在摩洛哥,几乎每个城市,都会有座麦地那老城。而这些老城,都还保留着几百甚至上千年前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是游客挖掘惊喜的好地方。
走着走着,暮色渐渐降临。
进超市买水,看到门口人们三五成群地坐着,悠闲又热闹,十分有生活气息的场景。
买完水继续往酒店走,猛然发现,我们是行走在麦地那老城里,
这些老旧的房子,街道,来往的穿着长袍的女人,顽皮的孩童,跟我们打着招呼的年轻人,都别有风味。
旅行对我来说,就是件简单的事,我从没冠以过什么文艺情怀的理由,我只是想看看,在我生活以外的地方,别人是怎样在生活。
因此,在这样的小巷子里,慢慢地走走,停停,就很好。
夜色,就这样渐渐笼罩了卡萨布兰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