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面试被问到怎么把一个产品做起来?面试完这个产品同学

面试被问到怎么把一个产品做起来?面试完这个产品同学因此,关于沟通的一些思考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对你有启发。节前面试好几个产品同学,尤其有个产品经理被HR重点推荐,她还是双一流的研究生,似乎被墨菲定律所纠缠,期望越高,失望越大,面试完,我发现她的沟通存在明显的典型误区。可惜,很多人对沟通能力的认知其实是不全面的,甚至是不准确的,对沟通表达能力存在的认知偏差,随时间无意识地累计成认知误区,不仅影响着对日常事务的解决效率,更加成为阻碍职业上升的瓶颈。具体来说,对沟通能力的认知误区,主要存在两方面的表现,一是,横向来看,不同人群认知偏差各异;二是,纵向来看,同一个体对沟通认知的深入程度不同。一个典型的代表是,很多看似表达优秀的人,其实,并没有体现沟通效率的所在,很多时候他之所以没有意识,要么对方和他一样无意识,要么对方在向下兼容他。

能用“归纳法”,就不要用“演绎法”

镜同学以为,产品经理的知识能力体系简单可分为“产品专业能力”、“思维认知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

众所周知,需求设计与需求传递几乎占据了产品经理80%以上的工作内容,事实上,此两者均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作为底层支撑,

沟通能力对产品同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毫不夸张地说,优秀的产品经理务必要有出色的沟通表达能力:这个软实力是个硬通货。

可惜,很多人对沟通能力的认知其实是不全面的,甚至是不准确的,对沟通表达能力存在的认知偏差,随时间无意识地累计成认知误区,不仅影响着对日常事务的解决效率,更加成为阻碍职业上升的瓶颈。

具体来说,对沟通能力的认知误区,主要存在两方面的表现,一是,横向来看,不同人群认知偏差各异;二是,纵向来看,同一个体对沟通认知的深入程度不同

一个典型的代表是,很多看似表达优秀的人,其实,并没有体现沟通效率的所在,很多时候他之所以没有意识,要么对方和他一样无意识,要么对方在向下兼容他。

节前面试好几个产品同学,尤其有个产品经理被HR重点推荐,她还是双一流的研究生,似乎被墨菲定律所纠缠,期望越高,失望越大,面试完,我发现她的沟通存在明显的典型误区。

因此,关于沟通的一些思考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对你有启发。

面试被问到怎么把一个产品做起来?面试完这个产品同学(1)

1、过多修饰,导致回答不聚焦,沟通低效。

特别能说,绝不代表沟通能力强。

国庆节前我面试了一个产品同学,7年的产品经验,HR聊完以后觉得很优秀,尤其是沟通表达能力,极力推荐我复试。

当时人事笑着给出了这样的评语是:交流很顺畅,她特别能讲,侃侃而谈,沟通能力特别强。

于是我满怀期待地和这个产品同学开始交谈,她的确很有自信,侃侃而谈,可交流几个问题后,我便大失所望:她流畅地表达并不能掩饰沟通的低效

毫不夸张地说,不管她懂或不懂,她都能“强行”在问题的边缘游走几分钟,我心想她一定深谙考试诀窍,我的问题就好比是考试时的填空题,她毫不掩饰内心的解题思路:哪怕抄下题干,也绝不让试题空白

问题不聚焦,沟通不同频,答非所问,内核不对修饰再好也是徒劳,反而不如说一句“我不懂”,反而显得更加真诚,整体感觉沟通很低效,交流很累。

中间我询问,“您在某个项目中的产品工作内容主要有哪些?都会输出哪些产品成果?”,其实,我期待的答案很简单,两分钟就能答完。

比如,你可以围绕这个项目的工作流程,按照产品工作的先后顺序,从“需求调研分析”、“业务流程梳理”、“原型设计”、“需求评审”、“需求支撑”、“验收测试”、“迭代管理”等这些核心工作。

接着,再简要介绍一下项目的产品工作即可,再结合每个工作节点,所输出的一系列产品成果,诸如“市场需求分析”、“竞品分析”、“原型设计”、“产品需求说明书”、“验收测试报告”、“需求迭代管理表”等,这样就足够了。

可这个同学的回答却十分地分散,既没有结构层次,又缺乏逻辑顺序,只是在被动地陈述工作的细节,表面看确实表达很流畅,在项目工作的细节讲述貌似很生动,但确实如此,越是偏离主题甚远。

上面这个问题,她回答了近十分钟,我的耐心也几乎消耗殆尽,最后她终于给了我一个机会,我弱弱地问了一句:那么,请问您在这个过程中都会输出哪些产品成果?

令人尤为尴尬的是,洋洋洒洒十分钟后,她完全忘掉了问题的本身。

说真的,这种现象很是堪忧:她几乎每个问题都会展开过多,太注重修饰表面,却忽略掉了问题的内核,沟通的问题随着主观放大的发散而不聚焦,如此越是流畅的表述反而越是低效地沟通。

镜同学想说的是,这种顺畅,绝非表达能力优秀,咱们作为产品经理更要保持警惕,大家整天与需求打交道,如果连沟通的焦点都无法锚定,就好比是对用户需求痛点把握不到位,这着实说不过去。

因此,请大家牢记:我们在沟通表达时,切忌过度修饰,要围绕沟通的核心讲述,更不能因小失大,要学会抓大放小,从大处着眼。(一个应对复杂产品难题的顶层思维。)

面试被问到怎么把一个产品做起来?面试完这个产品同学(2)

2、听不懂问题本质,沟通不同频。

你看,上面提到的沟通问题,是由于对问题不聚焦,主观过多发散所致,结果被动地让自己陷入了沟通陷阱:细节覆盖了本质,降低了沟通的效率

这种对细节的修饰,可能是主观上的无意识,缺乏有效地沟通方法,但下面要说的就是实打实的沟通能力问题:无法抓住沟通的核心

举个例子:

在和这个女同学沟通时,我询问“PRD的结构,你都从哪些方面来编写?”,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想了解下对需求文档编写的熟练程度,比如,“业务背景”、“业务流程”、“页面元素”、“业务规则”、“交互设计”等。

她可能写的不熟练,也可能习惯性发散,她竟然先讲了一通PRD文档的编写意义,然后又展开讲了下为啥需要写PRD文档,最后又说了下自己都写过哪些需求文档。

唯独忘了介绍需求文档的结构。

其实这就是很低效地沟通,没有把控到问题的本质,双方不同频。

再举一个例子:

节前我们有个项目,当时让团队里的产品同学兼任项目经理,客户发来几次消息,我们这边都没有回复,于是我两次私信这个产品同学,让他先回复,可他并没有及时处理。

后来我们复盘,我提到咱们要及时响应客户,他承认工作疏忽,但却一直在就事论事,极力想证明这个项目问题可以不用回复。

其实这就是典型的沟通不同频:我表达的是通用工作方法问题,他讲述的是本次事件本身的细节,这样的沟通就很低效。

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生活和工作中却比比皆是,大家不妨回忆下身边的人和事,也许会有共鸣:我们面对很多问题时总是本能的回答,“先答后想,边答边想”似乎还被标榜为沟通顺畅的表现方式

事实上,这样远远不如想好再回答,因为,能否洞察到问题的本质,聚焦问题本身,才是沟通能否高效的关键因素。

面试被问到怎么把一个产品做起来?面试完这个产品同学(3)

3、学会用“归纳法”取代“演绎法”

节前我给大家推荐了一本书,大石哲之的《靠谱:顶尖咨询师教你的工作基本功》。

书中有很多认知的模型,这些古老的指南针永远有效,比如,其中就提到“演绎法”和“归纳法”的两种表达方式。

演绎法:从前提条件开始,按顺序出发,通过逐步推导得出结论,这就是演绎法。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数学推导。

首先,有A和B

其次,A B=3

再者,B大于2

所以,A小于1

这就是演绎法,由前提条件逐步得出结论。

归纳法:先讲结论,而后再结构性论述原因,这点刚好与“演绎法”相反。

典型的例子就是化学实验:

①将一种液体和另一种液体混合后出现了××(结论)。

②出现这一现象有以下几个原因……

我们在沟通时应该更多使用“归纳法”,少用“演绎法”,应该Talk Straight(直奔主题),养成“先说结论”的表达习惯,这样更容易紧扣主题,让沟通对方觉得没有偏离焦点。

实际上,这个产品同学就是典型的没有“汇总意识”,不懂使用“归纳法”这个模型,没有Talk Straight的习惯,结果就是沟通失真、低效

面试被问到怎么把一个产品做起来?面试完这个产品同学(4)

好了,说了这么多,其实想让大家明白一个朴素的道理:高效的沟通让人心旷神怡,低效的沟通则让人劳累无力。

咱们作为产品同学更要深知高效沟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学会向上攀登,而不是被动的等待别人的向下兼容。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通过一些沟通方法和认知模型,成为一个懂得高效沟通的产品经理。

希望对你有启发。

面试被问到怎么把一个产品做起来?面试完这个产品同学(5)

聚焦产品思维 · 专注职场晋升

十年职场经验 · 七年产品总监

··· 以善念结缘 · 与智者同行 ···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