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沙治沙规划具体内容:防沙治沙绿色发展
防沙治沙规划具体内容:防沙治沙绿色发展突出项目支撑 大力推进规模化防沙治沙每年春秋季由市县两级领导干部带头,组织干部群众开展大规模义务压沙造林。探索创新治沙造林多元投入机制,培育发展“互联网 ”、众筹治沙、义务认领治沙等公益治沙平台,建立“四方墩”和“飞蚂蚁”等公益林基地26个,吸引各地志愿者来民义务治沙造林10万亩,捐助资金2900多万元,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荣获首批全国“互联网 全民义务植树”基地称号,民勤成为全国重要的防沙治沙宣传教育基地。坚持全民动员 接续开展义务压沙造林从1950年县委县政府召开全民防沙治沙万人誓师动员大会开始,民勤拉开了抗击风沙的帷幕。70多年来,民勤人民坚持不懈与风沙抗争,开展了大规模的压沙造林行动,先后涌现出全国治沙模范薛万祥、治沙英雄石述柱、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马俊河、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民勤县退耕还林办公室四级主任科员姜莉玲等先进典型,锻造形成了“勤朴坚韧、众志成城、筑牢屏障、永保绿洲”的民
一部民勤志,半部治沙史。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县域国土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其中,荒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3%。境内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总面积8039.2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50.56%。在地理梯度上居于全国荒漠化监控与防治的最前沿,处于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北方防沙带”的中心,是捍卫河西走廊乃至西北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像一把楔子阻隔着两大沙漠合拢,生态区位特殊而重要。
民勤县秋季义务压沙活动
近年来,民勤县认真学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胸怀“国之大者”,勇担生态报国之责,坚持把筑牢生态屏障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大力弘扬“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新时代武威精神,举全县之力防沙治沙、节水植绿、修复生态,构建起“绿洲外围封禁保护、沿沙区域治沙造林、绿洲内部综合治理”三道屏障,形成点线面结合、带片网配套的防护体系。
目前,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30万亩以上,其中压沙造林103万亩以上;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万亩以上,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全县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50年代的3%提高到18.28%。较大的青土湖、老虎口、龙王庙、西大河等风沙口得到有效治理,全县长期存在的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坚持全民动员 接续开展义务压沙造林
从1950年县委县政府召开全民防沙治沙万人誓师动员大会开始,民勤拉开了抗击风沙的帷幕。70多年来,民勤人民坚持不懈与风沙抗争,开展了大规模的压沙造林行动,先后涌现出全国治沙模范薛万祥、治沙英雄石述柱、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马俊河、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民勤县退耕还林办公室四级主任科员姜莉玲等先进典型,锻造形成了“勤朴坚韧、众志成城、筑牢屏障、永保绿洲”的民勤防沙治沙精神。
干部职工秋季义务压沙
每年春秋季由市县两级领导干部带头,组织干部群众开展大规模义务压沙造林。探索创新治沙造林多元投入机制,培育发展“互联网 ”、众筹治沙、义务认领治沙等公益治沙平台,建立“四方墩”和“飞蚂蚁”等公益林基地26个,吸引各地志愿者来民义务治沙造林10万亩,捐助资金2900多万元,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荣获首批全国“互联网 全民义务植树”基地称号,民勤成为全国重要的防沙治沙宣传教育基地。
突出项目支撑 大力推进规模化防沙治沙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和省市大力支持下,民勤县先后实施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和三北工程、退耕还林、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山水林田湖草、规模化防沙治沙等一批重点工程,以青土湖、老虎口、龙王庙等风沙口为重点,累计完成工程压沙103万亩,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230万亩,封沙育林草325万亩,在长达408公里的风沙线上筑起了300多公里的生态屏障。2010年,干涸半个世纪之久的青土湖重现碧波,水面达到26.7平方公里,形成旱区湿地106平方公里,阻隔了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合拢。
草方格沙障
在实践中,民勤县突出示范引领和科技支撑,依托省治沙研究所、兰州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多类型防沙治沙示范区6个,试验示范芨芨草、土工编制袋、砂砾石等新材料20多种,推广“工程压沙 低密度造林 种草”“辅助稻草网格沙障 人工营造混交林”等新模式,创造了被著名科学家竺可祯命名为“民勤模式”的“宋和样板”。 在持续压沙造林的基础上,大力实施国土绿化倍增行动,以城区镇区、道路两侧、庄前屋后为重点区域植绿造绿,累计完成城乡绿化2.64万亩,通道绿化1010公里,城区新增绿化面积257万平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由“十二五”末的11.52%提升到18.28%,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生态范例奖”“甘肃园林县城”等荣誉称号。
严格封禁保护 促进区域植被自然修复
坚持治理与保护并重,对县域内包括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84.8万亩沙化土地进行封育保护。通过围栏封育、补植补造、飞播造林等修复措施,保护区植被盖度提高5-8个百分点、达到36.7%,野生动物种群由89种增加到100种。对绿洲外围尚不具备治理条件的连片沙化土地开展封禁保护,建成梭梭井、上八浪井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2个、41.85万亩,区内沙化土地危害程度由重度转为中度,植被覆盖度提高10-15个百分点。全面推行林长制,认真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采取护林员管护、补植补造等措施,管护国家级公益林100.34万亩。
注重协同发展 立足特色培育生态产业
坚持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之路,民勤县充分发挥沿边沿沙区光照足、温差大、隔离好的天然优势,着力构建特色生态产业体系。严格水权监管,确定并大力发展“3 1”主导产业,建成日光温室、连体拱棚、养殖暖棚等一批设施农业,蜜瓜、茴香、果蔬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0万亩、13万亩、15万亩,肉羊饲养量达到400万只。大力发展沙产业,培育发展梭梭嫁接肉苁蓉6万亩、甘草5 万亩,开发护林员、草管员等生态公益性岗位400多个,群众务工收入稳定增加。
沙漠雕塑创作基地
依托独特的沙漠资源,规划建设苏武沙漠和石羊河两大景区,建成沙漠雕塑创作基地、摘星小镇、苏武小镇等一批优质景点,2021年全县接待旅游人数达120万人次、综合收入7.3亿元,打造了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生态建设实现了由单一治理向产业培育并重的根本性转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059.24元。
民勤县将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扛牢生态保护政治责任,坚持科学推进防沙治沙工作,稳步扩大绿化面积,突出抓好沙区植被保护、防沙治沙成果巩固、造林绿化提质增效、林草产业培育等工作,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新高地,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之基。
来源:民勤县融媒体中心、新甘肃
“新武威”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