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大明王朝盛世是哪一年(大明两大盛世的)

大明王朝盛世是哪一年(大明两大盛世的)在明初灿若群星的能臣干将里,夏原吉这个名字并不算出彩,可他作为“大明朝的钱袋子”,在幕后成就了大明一系列的辉煌事业,没有他,就没有大明流传千古的“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今天我们要讲一位明朝的“幕后工作者”,他的名字叫夏原吉。执勤警察在路边吃盒饭几千年来,中国始终有一代代不计名利的“幕后工作者”,如今他们是警察、人民子弟兵、医护人员,在古代他们是沙场勇士、贤臣良将、忠义志士。这些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最苦的地方默默奋斗,成就了无数英雄豪杰站在台前“长缨在手,敢缚苍龙”的丰功伟绩,他们是撑起中国的钢铁脊梁,是中国人绝不能失去的英雄。

近日,星巴克重庆磁器口门店以执勤民警在门口吃饭“影响品牌形象”为由,对执勤民警进行驱赶的行为引起民众愤怒。

一个国外的廉价品牌,靠着在中国走高端路线赚得盆满钵满,到如今居然敢嚣张到瞧不起人民警察,对此中国人民绝不答应:

“我们可以不喝星巴克,但我们不能没有人民警察!”

如果把我们的国家比作一个大舞台,人民能够在舞台上安心地载歌载舞,不必担心有人从背后搞破坏,这都要感谢那群在舞台背后默默工作的“幕后工作者”。

大明王朝盛世是哪一年(大明两大盛世的)(1)

执勤警察在路边吃盒饭

几千年来,中国始终有一代代不计名利的“幕后工作者”,如今他们是警察、人民子弟兵、医护人员,在古代他们是沙场勇士、贤臣良将、忠义志士。

这些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最苦的地方默默奋斗,成就了无数英雄豪杰站在台前“长缨在手,敢缚苍龙”的丰功伟绩,他们是撑起中国的钢铁脊梁,是中国人绝不能失去的英雄。

今天我们要讲一位明朝的“幕后工作者”,他的名字叫夏原吉。

在明初灿若群星的能臣干将里,夏原吉这个名字并不算出彩,可他作为“大明朝的钱袋子”,在幕后成就了大明一系列的辉煌事业,没有他,就没有大明流传千古的“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

大明王朝盛世是哪一年(大明两大盛世的)(2)

夏原吉画像

一、屈原转世


众所周知,在洪武朝做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明太祖朱元璋平民出身,从小受尽了元朝贪官污吏的压榨,饱尝世态炎凉,因此非常痛恨贪污腐败的官员。

大明王朝盛世是哪一年(大明两大盛世的)(3)

国子监

朱元璋是走在反腐前沿的皇帝,在洪武朝,官员贪污60两银子就会被处死,当时腰斩、凌迟、剥皮塞草等酷刑都是为贪官们设置的。

如此雷霆般的反腐手段,让在洪武一朝做官的人都如履薄冰,如果说当时还存在着能够在老朱的屠刀下从容自若,还能得到老朱庇护的官员,恐怕很多人都不会相信,这个人就是夏原吉。

夏原吉是湖南湘阴人,《皇明通纪》中记载,夏原吉是屈原转世,父亲夏时敏觉得屈原虽流芳千古,但命运不好,因此给长子取名“原吉”,意为“吉人自有天相”。

大明王朝盛世是哪一年(大明两大盛世的)(4)

夏原吉影视形象

或许夏原吉真的是屈原转世,也因为父亲所取的名字交了好运,夏原吉的身上有屈原一片丹心为国、直言敢谏的影子,却没有像屈原那样时运不济,遇上蛇鼠一窝的奸佞,他恰逢一个朝气蓬勃的盛世,遇到的都是明君,并将在这个盛世中书写属于他的传奇。

二、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夏原吉生于元朝末年,因为天灾人祸家道迅速衰败,全家五口人仅靠父亲夏时敏担任教谕官的微薄薪水生活夏。

原吉13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廖氏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含辛茹苦地将夏原吉和他的两个弟弟抚养长大。

在母亲的教导下,夏原吉的性格越来越沉稳持重,日夜发奋读书以求出人头地,在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之后,夏原吉终于在洪武二十三年获得乡荐,进入宫中太学书写制诰。

大明王朝盛世是哪一年(大明两大盛世的)(5)

夏原吉影视形象

这个时候的夏原吉,还只是大明众多“幕后工作者”中的一个小角色,基本上没什么存在感,可他沉稳的性格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由此开启了他“幕后大佬”的一生。

这一天朱元璋挑选太学生到宫中抄写相关文件,朱元璋在外面暗中观察,只见很多太学生在嬉笑打闹,只有夏原吉正襟危坐,丝毫不受外界干扰,一丝不苟的抄写文件。

这个稳重的年轻人进入朱元璋的视线,让朱元璋对他产生了好感,很快便将夏原吉提拔为户部主事。

户部事务繁琐复杂,夏原吉从来不会面露难色,永远都是认真仔细地处理好每一件事情,得到了户部尚书郁新多次的夸赞,朱元璋也欣慰自己没有看错人。

大明王朝盛世是哪一年(大明两大盛世的)(6)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夏原吉和众多心怀鬼胎的官员不一样,他一心扑在工作上,细致入微地处理好各种繁杂事务,可是这却招来了小人的记恨。

一次,户部尚书郁新弹劾各部门中工作不积极的人,皇帝打算给这些人一次机会,郁新认为这些人尸位素餐,不同意皇帝的意见,朱元璋有些恼怒的问郁新:“是谁让你这么说的?”

这时一直想陷害夏原吉的刘郎中说:“是夏原吉教尚书这么说的。”

朱元璋听了刘郎中的话勃然大怒,厉声呵斥他:“夏原吉能帮助尚书处理户部事务,你居然敢陷害他!”说罢将刘郎中推出去斩首。

作为君主,朱元璋杀过很多人,这也是后世对他口诛笔伐的一个主要原因,但他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夏原吉这样的贤臣,这个由朱元璋亲眼看中,并且不容许任何人诋毁他的年轻人,会在往后的几十年里辅佐四代帝王,创造太平盛世。

大明王朝盛世是哪一年(大明两大盛世的)(7)

朱元璋的影视形象

三、忠于国家,不忠于一人


电视剧《大明风华》中,明宣宗朱瞻基临终前对于谦说:“你爱的不是朱家,是天下”。

对宣宗的话于谦表示赞同,自古以来好像“忠君爱国”这四个字一定要捆绑在一起,否则就是不忠不孝,可是爱国又何必一定要忠君,忠于君主的意志,又与爱国有什么关系。

即使身处封建时代,也总有一群只忠于国家而不忠于一人的臣子,保卫大明江山200多年的于谦如此,夏原吉也是如此。

建文帝继位后,提拔夏原吉为户部右侍郎,第二年担任采访使外出巡视,夏原吉外出巡视期间关注民生疾苦,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好评,史书记载:

大明王朝盛世是哪一年(大明两大盛世的)(8)

建文帝画像

“巡福建,所过郡邑,核吏治,咨民隐,人皆悦服。”

一个人忠于领导,只会拍领导马屁,对国家是没有任何贡献的,只有让老百姓都心悦诚服,一提起这个人所有人来就交口称赞,那才是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靖难之役”爆发后,大批建文旧臣被明成祖朱棣处决,夏原吉作为建文旧臣也难逃噩运,被一群士兵绑的结结实实扔到朱棣面前,面对即将落下的屠刀夏原吉面无惧色,朱棣大怒:“莫非这又是一个和方孝孺一样的腐儒,想让我诛灭他的十族吗!”

面对暴怒的朱棣,夏原吉缓缓开口:“你可以杀我,但是能不能再给我三天时间?户部的账目还没有完全理清。”

大明王朝盛世是哪一年(大明两大盛世的)(9)

朱棣画像

听了夏原吉的话,朱棣非常震惊,自从他进京以后,建文的臣子面对他不是破口大骂被杀,就是迅速转移战线向他投降,像夏原吉这样保持中立态度的臣子他还从来没见过。

朱棣虽然做事狠辣,但也不愧是一代明君,他很快便意识到眼前的这个人是难得的人才,夏原吉既不怕被杀,也没有主动向他投降,只是想清算好户部的账目,将自己手头的工作处理好,然后要杀要剐随便。

“得此贤臣,国之大幸”,夏原吉是一个只为国工作,而不臣服于君王的纯粹的人,这样的人怎么可以杀害?

朱棣笑着命人将夏原吉松绑,不久将夏原吉升任为户部左侍郎。

大明王朝盛世是哪一年(大明两大盛世的)(10)

朱棣影视形象

因为建文旧臣的身份,夏原吉在朱棣继位之初仍然受到质疑,当时有人向朱棣谏言:“夏原吉在建文时受到重用,陛下不可以轻易相信他。”

这时的朱棣仿佛父亲朱元璋附体,如同当年太祖皇帝保护夏原吉一样,郑重地告诉此人:“夏原吉是太祖皇帝亲自提拔的大臣,忠于太祖,故也忠于建文,如今必然也会忠于朕。”

大明王朝盛世是哪一年(大明两大盛世的)(11)

《大明风华》朱棣

其实朱棣心里很清楚,夏原吉忠的从来不是他们朱家的皇帝,而是天下苍生,说这话不过是为了保护夏原吉而已,作为一代明君,他有宽宏的气量,允许夏原吉为国民而尽忠职守,不必为他一人鞍前马后。

四、大明最忠诚的“幕后大佬”


永乐元年浙西发大水,朱棣命夏原吉前往浙西治理水患,根据史书记载,夏原吉到达浙西后,立刻上书请求皇帝,沿着大禹治水所开的三江入海故道,疏浚吴淞江下游,上接太湖,之后量地建闸,按照季节不同开闭闸门。

在得到皇帝的同意后,夏原吉身穿布衣,带领十几万民工开始日夜工作,即使在炎炎夏日也从不打伞,一直与前线民工同吃同住,从稳坐学堂的读书人,变成了皮肤黝黑的“泥腿子”,和大家共同完成治水任务。

大明王朝盛世是哪一年(大明两大盛世的)(12)

水患

下属见夏原吉宵衣旰食,于是劝他:“您即使要治水,也应该保重身体,不要让自己太过于劳累。”

夏原吉看着还没有完全疏通的河道,像当年霍去病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拒绝汉武帝赏赐一样,坚定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民劳,吾何忍独适?”

“看着老百姓受苦受累,我怎么能忍心享受舒适的生活呢?”夏原吉的一番话,让多少贪官汗颜,比起那些“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蛀虫,夏原吉为国为民,一片丹心,这样的清官,才是值得后人学习的榜样。

在夏原吉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历时九个多月,大水从故道入海,白茆塘、刘家河、大黄埔都被疏通,浙西农田得到了灌溉,获得了很好的收成,浙西一带的农田此后几百年都不受洪水的影响,夏原吉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大明王朝盛世是哪一年(大明两大盛世的)(13)

大禹治水

永乐三年夏天,浙西又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夏原吉与赵居任、袁复等人前去赈灾,给当地百姓发放了三十万石粮食,给予灾民们耕牛和种子,让灾民顺利的度过了难关,当时黑衣僧人姚广孝从浙西回来,不断的称赞夏原吉有上古仁爱之心。

夏原吉心里时刻装着人民,他和蹇义一同在户部工作,二人详细制定了赋税徭役制度,竭力减轻老百姓的负担,而且每一条建议都非常容易遵守和实行。

夏原吉认为繁琐的制度会让老百姓迷惑,因为不懂才会犯错,简便易行的制度老百姓容易懂,执行效率就会提高,只要百姓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他心里就会高兴。

大明王朝盛世是哪一年(大明两大盛世的)(14)

黑衣僧人姚广孝

纵观夏原吉的大半生,很多时候都在为民请命。

从浙西治理灾害回京之后,夏原吉总理户部事务,上任后“裁冗食、平赋役、严盐法、钱钞之禁,清仓场、广屯种,以给边苏民,且便商贾。”

朱棣在北京修建的都城建好后,很多人都在赞美新都城,夏原吉却不合时宜的上奏,认为修建新都城多年,劳民伤财,民力匮乏,应该及时招抚流民,减免赋税。

朱棣知道夏原吉的为人,对于他的一系列做法和提出的建议都一一听从。

大明王朝盛世是哪一年(大明两大盛世的)(15)

《永乐大典》

夏原吉在掌管钱粮的户部工作多年,始终清正廉洁,不仅自己不贪一文钱,还在后来编修《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迁都北京、五征漠北、平定安南等各项极其耗费钱财的项目中,不仅供应了朱棣所需的大量钱财,还保证了国库有多余的银子,实际上这是非常难做到的。

永乐年间郑和六次下西洋,书中说郑和访问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30多个国家,加深了中国和东南亚以及东非等国的联系,而没有告诉人们,郑和率领的240多艘海船、随行27400多名船员的庞大船队,船只的建造和船员的开销,耗费钱财相当于今天的几个亿。

大明王朝盛世是哪一年(大明两大盛世的)(16)

郑和宝船

编修《永乐大典》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浩大工程,《永乐大典》集天下之书,全书约3.7亿字,编纂书籍的队伍达到了近三千人,光是购买各类图书就要花费一笔巨款,再加上编修过程中需要的人力物力,最终编修所需的费用也要高达千万两银子。

迁都北京、征漠北、平安南,每一项也都不是省油的灯,这些钱自然要找夏原吉这个户部主事的官员要。

就是这样一笔让人头痛的天文数字,在时任户部尚书的夏原吉那里居然被完美地解决了,夏原吉精打细算,将每一笔开支都一一安排妥当,在幕后保证了大明财政的收支平衡,让永乐大帝在前面的舞台上尽情表演,成就了明初辉煌的“永乐盛世”。

在夏原吉心里,身居高位,手握重权,就必须要为老百姓说话,为国家做事,而绝不能为自己谋私利,朱棣有这样的贤臣辅佐,开创“永乐盛世”也是必然的结果。

大明王朝盛世是哪一年(大明两大盛世的)(17)

郑和下西洋

此时的夏原吉,正像如今许许多多在洪水中救人、在偏远山区教书、在前线保卫祖国的英雄们一样,做的事情很多,对人民的贡献很大,但是名字却没有那么响亮,他们是这个国家的幕后工作者,用尽自己的余生在热爱自己的国家。

五、“夏原吉爱我”


朱棣是个很能打仗的皇帝,在位期间五征漠北,虽然打的敌人闻风丧胆,但是连年征战也导致国家消耗巨大,到朱棣再次打算亲征漠北时,他已是英雄迟暮,国家也经不起他的折腾了。

面对仍然固执要亲征的皇帝,夏原吉据理力争:“您多年来远征,到如今军马储蓄已经不足,国内又灾荒迭起,内外俱疲,况且您的身体也不好,需要好好保养,车马劳顿,还是不要远征了。”

大明王朝盛世是哪一年(大明两大盛世的)(18)

朱棣亲征

朱棣没想到夏原吉说话这么直接,当场就将他革职下狱,并下令抄没夏原吉的家产。

抄家的结果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堂堂户部尚书,家里除了皇帝的赐钞外,居然只有几件瓦器和布衣!

人们这才恍然大悟,户部尚书家里哪有什么钱,夏原吉在意的又岂是户部尚书这个位置,他不过是一心为了国家和百姓工作罢了。

他不要钱,要的是一生清廉正直的名声,要的是能给国家和百姓做点贡献,即使不做户部尚书,他也会在别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做出一番成绩。

或许朱棣只是觉得夏原吉冒犯了他,从来没有想过要杀他,夏原吉下狱的这段时间,朱棣如愿以偿地去征漠北,在第五次北伐时因为粮食不够而退兵。

榆木川是朱棣生命的终点,病榻之上,一生征战的朱棣想起了夏原吉的话,连年征战穷兵黩武,耗费国力,内外俱疲,是他太固执了,听不进去夏原吉的忠言。

大明王朝盛世是哪一年(大明两大盛世的)(19)

明仁宗朱高炽影视形象

永乐二十二年8月12日,朱棣大限将至,临终前他仍然惦记着还在狱中的夏原吉,用微弱的声音对左右说:“夏原吉爱我”,然后溘然长逝。

朱棣走了,夏原吉的使命还远远没有结束,作为太祖皇帝为子孙留下来的人才,他还要继续辅佐朱高炽和朱瞻基父子,成就大明的“仁宣之治”。

六、仁宣之治


夏原吉不仅是深受朱棣信任的臣子,太子朱高炽也十分尊敬他,夏原吉在担任太子少傅时,就常常把民间老百姓吃的粗食献给太子,让太子知道民间疾苦,将来不做只会享受的昏庸之主。

大明王朝盛世是哪一年(大明两大盛世的)(20)

明仁宗画像

朱棣病逝后,朱高炽亲自来到监狱看望夏原吉,哭着告诉夏原吉朱棣病逝的消息,夏原吉听闻噩耗潸然泪下,不过他没有太多时间悲伤,作为大明的幕后工作者,他还要保重身体,继续工作下去。

不久太子朱高炽继位,即为明仁宗,仁宗恢复了夏原吉户部尚书的职务,并向他虚心请教政务。

夏原吉建议仁宗回收钞票,减少放钞,以减缓通货膨胀的压力,又提议取消了郑和下西洋的项目,减少了国家财政支出,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大明王朝盛世是哪一年(大明两大盛世的)(21)

《大明风华》明宣宗朱瞻基

仁宗在位虽然只有十个月,但是在如夏原吉这样的贤臣辅佐下,政治清明、国力蒸蒸日上、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矛盾减弱,“仁宣之治”从这时起打下了基础。

明仁宗朱高炽病逝后,太子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

明宣宗继位时,他的二叔朱高煦十分不满侄子坐皇位,于是派出百户陈刚到京城给皇帝送奏疏,说要替皇帝除掉夏原吉这样的佞臣,明宣宗知道朱高煦这是要打着“清君侧”的名义造反了,立刻召集大臣商量讨伐朱高煦。

大明王朝盛世是哪一年(大明两大盛世的)(22)

汉王朱高煦影视形象

面对反对皇帝讨伐自己亲叔叔的声音,夏原吉力排众议:“兵贵神速,陛下应该亲自前往讨伐,一鼓作气,先人一步,就可以夺人之心。”

随后夏原吉等人跟随皇帝亲征,平定了朱高煦的叛乱,若是没有夏原吉那番果断讨伐叛逆的话,恐怕明宣宗的皇位还坐不稳,朱高煦继续造反,危害的将会是明朝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江山。

夏原吉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到宣宗时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为大明鞠躬尽瘁,朝中的人都敬佩他,称赞他是君子长者。

大明王朝盛世是哪一年(大明两大盛世的)(23)

赵王朱高燧影视形象

夏原吉用他生命最后的时光,尽心竭力地辅佐着年轻的明宣宗,时常告诉皇帝要关注民生疾苦,体恤边关将士,时刻以国家大事为重,明宣宗也对这位五朝元老格外敬重,曾亲手画了一幅《寿星图》送给夏原吉。

宣德五年,为大明工作了一辈子的夏原吉去世,享年65岁,谥号“忠靖”,他这一生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为民请命,直言敢谏,从未以一己之私妨害国家大事,在幕后工作成就大明两大盛世,是真正名垂千古的贤臣典范。

结语


做一个幕后工作者,就意味着要付出很多辛苦,还有可能不会被人们记住,然而对他们而言,心中有理想,装着国家和人民,这就已经足够了。

大明王朝盛世是哪一年(大明两大盛世的)(24)

抓捕犯人的警察在路边吃盒饭

古往今来,中国有像夏原吉这样的幕后工作者很多,我们无法知道所有人的名字,但是我们知道他们是英雄,更知道是这些人在看不见的地方,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是所有国人都不能失去,永远不会忘记的幕后英雄。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