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的解决工作拖延症(靠自律克服太难)
如何有效的解决工作拖延症(靠自律克服太难)最宝贵的青春时光,没有在动脑子的过程中学习,而是在拖延症的过程中荒废。因为怕挂科太多,拖不过去了,才在临近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一下。因为靠自律太难,所以,许多同学就有了拖延症。国外有研究发现,高达95%的大学生有意推迟学业任务,70%的大学生有经常性的拖延学业的行为。大学3~5年,相当多同学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玩游戏、翻手机、睡懒觉中度过。
作者 | 满堂赞经营管理学堂
太多的年轻人,中学挺努力,成绩也挺好。可是,一旦到了大学,学习却变得差劲多多了。
为什么呢?因为:
中学有父母、老师死死盯住。而一旦到了大学,大家知道,咱们的大多数大学,基本都是松散管理,全靠个人自律。
因为靠自律太难,所以,许多同学就有了拖延症。
国外有研究发现,高达95%的大学生有意推迟学业任务,70%的大学生有经常性的拖延学业的行为。
大学3~5年,相当多同学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玩游戏、翻手机、睡懒觉中度过。
因为怕挂科太多,拖不过去了,才在临近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一下。
最宝贵的青春时光,没有在动脑子的过程中学习,而是在拖延症的过程中荒废。
什么叫拖延症?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
拖延症的严重后果有哪些?- 让人感觉是得了懒癌,执行力差,消极,借口多;
- 不能及时完成学习、工作的任务,做事难以获得成功;
- 焦虑、颓废、坏情绪;
- 失去自尊和自信,并进一步陷入更严重的拖延症,形成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
- 严重时,会得抑郁症。
我们的职场,同样存在着太多的拖延症问题。
多少年来,企业都在喊执行力,可是喊了这么多年,还不是依然,到处存在着执行力的问题?
而执行力问题的背后,真的是员工心态问题吗?真的是员工责任心问题吗?
谁不知道,既然做事了,就要好好做?只有做好了,才有好的业绩,才有可能获得上级和老板的赏识,才能获得升职加薪?!
我相信,这点基本的道理,谁都懂。
我在企业做咨询有20多年了,接触了不同层级的太多的企业人员。我认为:真正因为心态、责任心差,而引起执行力差的人,是很少的。
职场执行力差的真正原因,是因为这2种拖延症:
第1种——没有正确的方向判断和可行办法(即:不知道该做什么和该怎么做),却又不赶紧动脑子去想。
第2种——知道了该做什么和该怎么做,却不赶紧着手去做。
针对上述2种职场拖延症,和大学的学生一样,单靠职场的自律,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
如果单靠自律,就试图用理性努力的自我,来战胜本性不努力的自我,那将是一件十分痛苦不堪的事情。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
只有依靠来自外力的约束机制才能解决。当然,这种来自外力的约束机制,必须是科学合理的、人性化的。
不拖延,不是指马大哈,在没有明确是否应该做的情况下,不经大脑的认真思考,草率地做决策。这样的决策,大概率是失败的。
在没有想清楚之前,因为对成功的信心不足,而暂时因需要认真思考而表现的“拖延”,这是很自然的事。而且,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有道理的,这叫“磨刀不误砍柴工”。
林彪就是这样的非常谨慎的人,凡事考虑周密,不打没有把握的仗,被称为十大元帅中的战神。
当林彪手中抓着黄豆在慢慢嚼着吃的时候,你不能说他是在犯拖延症,那是在积极思考该不该打锦州,怎么打才好。
要知道,有的时候,如果没有考虑清楚,一旦陷进去,就会无法挽救。林彪可是吃过攻打四平的亏。
消极的完美主义者,更多采用拖延来逃避思考;而积极的完美主义者,会动脑子积极寻找方法,来完成任务,以达到理想的目标。林彪属于后者,有正信念,且善于担当。
但是,依然要赶紧想明白。自己想不明白,就要赶紧和团队一起商量,林彪就会和罗荣桓、刘亚楼一起商量,并进一步请示中央的毛主席。
这一切都是林彪和团队,在动脑子上的不拖延。想明白后,才可以在行动上不拖延。
所以,如果市场环境,允许我们有时间,把经营思路想清楚,那么,还是要尽一切可能,想得周到一点。
只要是对提升市场战略的成功概率有促进,这样的动脑子过程,是值得付出时间的。
孙子兵法有云: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可见,用于运筹帷幄的时间,并非拖延,而是动脑子上的不拖延。
当然,
如果是靠速度和先发规模,来抢占客户存量的商业模式目标,就没有太多的时间,能让我们反复思考。只要比竞争对手有点胜算,就要抓紧决策了。
在这种情况下,拥有先发优势的快半步,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让我们压着竞争对手打,反之,则被压着打。
锦州之战的当时,林彪因蒋介石在葫芦岛增兵,非常担心而犹疑不决,是毛主席连续给林彪发了二十几封的电报,才促使林彪跨出有先发优势的半步,下决心攻打锦州,并取得胜利。
否则,再慢一点点,阻击葫芦岛蒋介石军队的塔山防线,就很可能因为敌我态势的进一步转变而坚持不住。
可见,动脑子上的不拖延没错,但究竟要思考多久,也要看竞争对手有没有给我们时间。
如果需要先发优势的,就不能耽搁太多时间了。必须在展开第一波的行动之后,再进一步根据实际的态势变化,进行思考调整。
同样是善于庙算的第一大将粟裕,就非常善于掌握先发优势,并在先发的行动过程中,通过进一步的思考调整,来扩大优势,这方面比林彪强。
在苏北、山东和中原和国民党作战时,粟裕的兵力是明显不如国民党的。如果是等到绝对有把握才打的话,粟裕永远没有机会。
所以,粟裕的“庙算”是,只要有超过50%的机会就开始打。然后,在打的过程中,抓住任何可能的机会,进一步通过动脑子,来创造更大的优势。
所以,粟裕打仗,往往连续几天不合眼,一直盯着地图,并在第一时间抓住一切有用的战场信息,然后马上动脑子,做出更好的抢先机的决策。
这种连续的、动态的动脑子决策过程,是非常辛苦和伤身体的。所以,一旦仗打完后,粟裕就会昏睡几天。
林彪是战神,而粟裕大将被称为常胜将军。林彪是非常佩服粟裕的,称粟裕尽打神仙仗,常有神来之笔。
上述讲了林彪、粟裕的不同的庙算,分别总结一下:
林彪不打没把握之战,至少要有6、7成的把握;
而粟裕则会根据战场的瞬息万变,在稍有一定胜算的时候,就先发制敌,然后持续优化调整。
当然,
本文的目的是职场,不是战场。可是,职场和战场的道理是相通的。
比如:
华为任正非,老早就想到了“冬天”,把美国人供货的所有硬件、软件的“备胎”都准备好。
华为的决策过程,有红蓝军的对抗演练,华为在战略布局上,是有深谋远虑的。
虽然,好多只是“备胎”而准备着,但是,不能说是拖延。因为“备胎”的转正,是需要时机的。
比如:
在中国市场,有淘宝天猫、有京东的先发优势,亚马逊只能知难而退。
优步呢,也是因为滴滴的先发优势,而知难而退的。
这种靠战略先机的商业模式,被压着打的滋味不好受。
上述讲的都是一家企业的战略层面的动脑子不拖延。那么,对于中层和基层呢?
中层:
基于企业的战略,先不拖延地思考如何开拓推进,然后一边推进,一边再进一步思考。
需要不拖延思考的内容多了:
- 战略在本岗位的分解是什么?
- 如何分先后顺序开拓地做起来
- 需要哪些预防措施实施中的错误?
- 出了错的教训总结和沉淀?
- 有哪些不符合结果标准需要提高?
- 是否有机会提高结果标准的要求,并采取对应的改进行动?
- 如何用最快速度来提升本团队全员的技能水平?
- 要改进哪些下属的什么样的问题?
- 平时要采用什么样的明确方法来管理团队?是否已做到位?
- 如何激励团队成员的积极性?
- 如何复制下级管理人员?
中层所要做的动脑子思考和紧接着的行动,和高层类似,只是各自内容的范围、重点和具体化程度的不同。
基层:
基于上级对自己的岗位工作的先期动脑结果,先明确做什么和怎么做,之后再专注重复地行动。
当然,也要动脑子参与提案改进。
任务越复杂,人们越容易拖延。当个体认为某项任务超出自己的能力时,由于缺乏对成功的控制感,通常会采用拖延的方式,推迟或逃避执行该项任务。
在“01”的基础上,再按照本标题这些、有连贯性流程的、明确的约束机制,来思考、来做事,就能保持自己的思路清晰,时时有切入点和步骤,而且,每个阶段和步骤,都有闭环完成的成就感。
这样,人们就不再感觉到任务的复杂,就能获得对成功的控制感,就不再会产生思想和行动上的拖延。
下面,就以开咖啡店为案例,来分步说明“01”、“02”的不拖延的约束机制。
第一、开咖啡店,也要首先遵循“01”的约束机制,即“首先是动脑子上的不拖延,然后是行动上的不拖延”
如果你从来就没有开过店,你不会一想到开咖啡店,就马上着手去开店吧?
如果你在没有对开咖啡店的许多问题,有过认真考虑的情况下,就贸然去开一个店,好像你的行动力还很足,但大概率的结果,你将会失败。
那该怎么办?首先是动脑子上的不拖延啦!
比如:
学星巴克,还是学瑞幸,还是独创一种品牌定位和商业模式?
学星巴克的话,你要学得会,而且需要打区域游击战,必须避开和星巴克的直接竞争。
学瑞幸的话,那你是否已经准备好长期的大规模亏损?人家是想先拥有客户,然后再融资,然后再考虑用什么样的后端产品来赚钱。你也这么打算吗?
如果你这两个都不学,你想要有自己的独创的品牌定位和商业模式,那该怎么办?
其实,要动脑子思考的事情很多。就单论做什么产品这个问题,就要有许多的考虑:
- 是:咖啡单品?
- 是: 烘焙?
- 是: 书店?
- 是: 餐饮?
- 是:慢生活?
- 是:快消?
- 是:情怀?
- 是:中端?
- 是:高端?
- 是:低端?
这些你都要考虑好。
你要确保有顾客痛点价值的心牌定位的占领。如果你抓不住顾客的心智,顾客是不会上门并形成长期的粘性的。
同时,你还必须拥有让顾客买你而不买竞争对手的理由。
同时,如果你的商业模式不够好,就算你能抓住顾客的心,但是你也无法盈利,更无法连锁扩张。
这些都是最起码的问题,你都考虑好了吗?
对这些内容的考虑,你必须首先不拖延地去动脑子,然后才是下一步不拖延的行动。
如果自己拿不出答案,就要去取经学习,就要透明坦诚地和你的核心团队成员或外部高人,来做碰撞探讨。
直至想清楚,至少你自己认为已经想清楚。当然,最好你的方案,既简单又能震撼到你自己和他人。
第二、将你开咖啡店的远期最终目标,转化为几个阶段性的连续小目标
当完成了“01”的动脑筋之后,你就可以继续动脑筋开始规划你的几个阶段性的小目标了。
比如:
第1个阶段小目标:具体开店内容的学习准备;
第2个阶段小目标:开一家小店来试对一下;
第3个阶段小目标:迭代开个可以复制的品牌样板店;
第4个阶段小目标:完善团队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以便后续的复制;
第5个阶段小目标:在本地复制几个迭代过的品牌连锁店;
第6个阶段小目标:获得进一步连锁扩张的融资;
第7个阶段小目标:自营的品牌连锁复制和再次迭代;
第8个阶段小目标:加盟的品牌连锁复制和再次迭代。
请注意:上述的第2个阶段小目标是“试对”,不是“试错”。有“01”的不拖延动脑子过的,叫“试对”;没有“01”过的,叫“试错”。
试错是有成本的,关键的问题是,经常的错误,会让自己和团队失去信心。
所以,不要动不动就“试错”一下。没错,那样是付诸实施上的行动的不拖延,但却是正确谋划上的动脑子的拖延。
还是叫“试对”吧,一定要谋定而后动,同时,要让自己思维和行动,受到一定能成功的正信念的吸引。
第三、就当下的可切入的一个或多个的小目标,做如何达成的具体步骤的规划
因为,市场变化太快,未来不可知。再说,没有当下就没有未。所以,对远期的阶段性目标,简单形成共识就可以了,只要总体方向没有出错即可。
但是对于当下可切入的小目标,为了“磨刀不误砍柴工”,则必须要将具体步骤详细规划好。
比如:
第1个阶段小目标:具体开店内容的学习准备。其具体步骤的规划可以是:
- 先去专业的咖啡店培训机构,系统学习一下;
- 在类似自己所准备定位的咖啡店,先打工半年。
第2个阶段小目标:开一家小店来试对一下。其具体步骤的规划可以是:
- 给自己的咖啡店,想一个和自己准备的心牌定位相呼应的名字,可以的话,还有品牌标语;
- 确定符合心牌定位的产品、服务和环境的水平定位;
- 尽最大努力的优化选址,刚开始租金要低,店的面积倒可以小点,这样自己才熬得住试对的过程;
- 在符合自己的作业流程需求的基础上,在充分模仿学习的基础上,做好小店的装修策划;
- 开始装修;
- 采购设备,确保一定时间内的足够的性价比;
- 招聘员工,如果靠自己还不够的话;
- 制订材料标准和产品制作标准;
- 制订环境标准;
- 制订服务标准;
- 如何引流开张的活动。是大量引流,然后生意慢慢下滑,直至趋于稳定呢?还是先少量引流,让生意慢慢做起来?
第四、再就当下可切入小目标的、具体需要落实的步骤,可并行地,推进制订出短周期的8分执行计划,然后10分执行。执行计划要由当事人自己制订,并由上级确认过。
有了当下可切入的小目标,有了实现小目标的落实步骤,一般人就不再会陷入拖延逃避的消极完美主义了。
针对每个要开始切入的、规划过步骤的小目标,由各个管理岗位人员,来进一步制订出短周期的执行计划,如:《周重点工作计划》、《日清日高天计划》。
请注意:肯定不是3、5年的规划,也不是年度计划,也不是季度和月度计划。在当今快速变化和激烈竞争的市场,这样的每周、每天的执行计划才是靠谱的。
请注意:
不仅要有短周期的周、天的执行计划,对小企业来说,还要有可以小循环产生利润收益的小目标。
如:
- 学习准备阶段的打工过程,可以赚钱;
- 先开个试对的小店,也可以赚钱;
- 开个样板店,更可以赚钱;
- 完善团队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也会有现实的利润增量。
实际上,如果定的目标太大太空,没有切实可得的酬劳,就会没有马上执行的动力,就会一直拖延和躲避。
相反,能不断有利润收益增量的阶段性小目标,和短周期的执行计划,则会促使我们产生马上执行的动力,而不会产生拖延和躲避。
请记住:要小的PDCA循环,而不是大的PDCA循环。
P:计划;D:执行;C:检查;A:建标沉淀、螺旋式再来、有收益结果和奖罚。
尽管关于“A”的含义,英文的翻译,可能没有收益结果和奖罚的意思。但是,加上“收益结果”和“奖罚”的表达,才能让PDCA变得更完整、更有意义。
为什么要制订8分的计划,并10分完成呢?
什么事情都不能太累,太累了就坚持不了,做着做着,就放弃了。
所以,具体执行的计划,也要和吃饭一样,8分足矣。然后,一定要及时完成掉,10分水平地完成掉!
随之,自信来了,自我激励开始了,慢慢就形成了习惯,慢慢就上了瘾。
让梦想照进现实——当我们10分地成功实现一项任务之后,会感受到自信和成就感。这种自信和成就感,可以有效对抗拖延症。因为,你会自觉地期待下一次同样成功。
逐渐进入良性循环之后,就会治愈拖延症。
为什么要由执行的当事人,自己来制订执行计划?
许多人会讨厌被人委派任务:讨厌自己总是按照别人的要求做事的感觉。
对于可能带来令人乏味、产生挫败感、产生厌恶的任务,人们会首先选择回避。如果不能回避,就会尽可能地推迟面对。
而当事人自己制定的,则就算乏味,都会去做。人总是不愿意受人驱使,更主动做自己决定的工作。
可是,8分计划,那计划的内容是否会越来越没有质量呢?
虽然说,只要制订8分的计划,但必须要求,先重要的内容,后次要的内容,而不是相反。
8分的计划,可以只写一件事,当然,必须要求是最重要的事。
哪些是最重要的事情呢?
两个方面的事情: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事情;不做会导致问题无法挽救的事情。
比如:
- 要花钱去参加开咖啡店的系统培训学习,是否要选对优质的培训机构。那么,对培训机构的一些可以见证的咖啡店的走访,是否就非常的重要了。这一点,值得写入某一周的周计划里,作为最重要的事情。
- 去学习之前,是否先自己上网学习一下关于开咖啡店的知识呢?!如果有了充分的预先准备,系统培训学习的时候,是否就能够更有效率,收获就更多?!是的,这个也非常重要!值得写入某一周的周计划,作为最重要的事情。
- 学习之前,是否可以到类似自己定位方向的咖啡店去体验一下,了解一下开咖啡店的难点,然后带着问题去参加培训呢?显然这个也挺重要,值得写入某一周的周计划,作为最重要的事情。
对于已经锁定了的最重要事情的8分计划,我们要集中精力、不受打扰,第一时间先来完成。
除了最重要的事情,是否可以写一些次重要的?
当然可以!但尽量也要10分完成,不要形成拖延的习惯。
当然,也可以将次重要的事情,不作为计划写进去,而是在最后完成之后,补充登记进去。如此一来,成就感是否更是满满的?!
如果执行计划需要向上级做汇报,那这样的10分完成的感觉,是否更美好呢?!
让梦想照进现实!当我们成功实现一次执行计划之后,会感受到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可以有效对抗拖延症,因为你会期待下一次也同样成功。逐渐进入良性循环之后,就会治愈拖延症。
第五、执行过程中,不断自我反省思考,持续优化短周期执行计划的执行力度和效果,必要时,优化小目标本身,以及优化小目标的具体步骤本身
品牌定位、商业模式和阶段性战略的目标,就算是谋划得非常好,但如果执行不到位,就会导致目标难以被实现。
而一旦因为执行不到位,而产生了对目标的怀疑,自信心就会消失,拖延症就跟着来了。所以,上述的执行计划的10分完成,是非常必要的。
所以,必须不断强化执行计划的开发和执行力度,确保尽快有好的结果出来。
另外,很多时候,最终的目标,分解的小目标,以及针对可切入的小目标所规划的步骤,也不一定都是最好的,也不一定都是长期适合的。
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及时的优化调整,同样也会导致产生对目标的怀疑,自信心也会同样跟着消失,拖延症也同样会来。
所以,随着认知的加深,随着市场的变化,在执行中,要不断地自我反省思考,必要时优化小目标本身,以及小目标的具体步骤本身。
法国教育学家贝约尔有一句话:“绝大多数人的目标是尽量不动脑子地生活”。
是的,翻翻手机、看看电视、玩玩游戏,没有目标、没有压力,不需要动脑,可以让脑子处于舒适区。
而要想出“该做什么,该怎么做”,是挺费脑子的事;而将构思好的目标、步骤、执行计划付诸行动,也是挺费脑子和体力的。
人总是会趋利避害。让我们感觉到不舒服的事物,都会被我们本能地拒绝,最终,有难度的事情就会被我们一拖再拖。
人的本性就是喜欢舒适区,所以,要求人们靠自律来克服拖延症,是很难做到的。
必须借助外力,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对应的奖罚!人为创造出:拖延症后的痛苦区,和积极主动、不拖延后的快乐区。
受到外力的批评和金钱的处罚,是一种痛苦;没有受到本可以有的、外力的表扬和金钱的奖励,也是一种痛苦。
而因为积极主动不拖延,虽然没有了“遇到难事就拖延逃避掉的舒适区”,却可以获得另一种被正面反馈和奖励的快乐区,而且,同时又规避了受批评、受处罚的痛苦区,规避了得不到表扬、得不到奖励的痛苦区。
当然,此时,拖延症的“遇到难事就拖延逃避掉的舒适区”,也将不允许我们再享受了。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
反馈和奖罚必须及时,必须是小循环的PDCA。
为什么打麻将、打通、打乒乓球、打篮球,要比健身、减肥、瑜伽,要容易得多,因为前者比后者反馈和奖罚及时,不断地有成就感的刺激。
为什么小学、中学可以相对学得好,因为有老师的每天作业批改的及时反馈,有单元考试的及时反馈和分数的奖罚。这些都是短周期的,可以拖延的时间非常短,容不得你不完成。
但是,大学呢?只有期末考,相对每个单元和每天来说,是长周期的。稍微自律能力不行,就会变得拖延起来。
所以说,积极主动不拖延的结果,必须获得来自外力的及时的表扬,必须获得来自外力的、及时的利润收益的奖励。这样才会有更好的积极主动不拖延的结果,并形成良性循环。
那么,在一个团队中,如何进行多样化的及时反馈和奖罚,并相应促使拖延症的克服呢?这里给出3个方法的建议:
- 团队要独立核算和共享分红的机制,老板、干部和全体员工,要能一起共赢地分享利润成果或增量。要充分尊重智慧的贡献,而不仅仅是资本的贡献。这将从合伙人一样的内心动力上,克服拖延症。刚看了阿里的一篇双11的报道,阿里的红利,有让全员分享,只是多少不同而已。
- 要就目标和执行计划,做短周期的公示、工作面谈和绩效面谈,确保及时的反馈,并实施和不同绩效挂钩的金钱考核。这将从干好干坏不一样的角度,克服拖延症。当然,考核的方法必须是科学的。传统的能力考核、态度考核、KPI考核,以及近期流行的积分制管理、OKR管理,都不能起到应有的考核作用,尽管许多企业还在推行。
- 建立小团队内部利益共同体,共同参与和其他小团队的竞赛,共同力争胜出。这也能够从团队的金钱收益和团队内外部面子这两个方面,形成对个人的双重压力。同样可以克服拖延症。
职场拖延症,靠自律克服太难,只有靠这3个约束机制,才会容易:
其01:首先是动脑子上的不拖延,然后是行动上的不拖延。
其02:将最终目标转化为几个阶段性的连续小目标;并就当下的可切入的一个或多个的小目标,做如何达成的落实步骤的规划;再就具体需要落实的步骤,执行的当事人自己,推进制订短周期的8分执行计划,然后10分执行;执行过程中,不断自我反省思考,持续优化短周期执行计划的执行力度和效果,必要时优化小目标本身和小目标的具体步骤本身。
其03:针对每个人的每周、每天的目标计划和工作检查表,实施来自外力的即时反馈和对应的奖罚。
拖延症的问题,表面上看,是个人的问题,实质上,是组织的约束机制是否到位的问题。
上述三个约束机制,如果做到位了,则整个组织的每个人的拖延症,就会从根本上被解决。
也可以等同地说:企业从此将不再遭受管理执行方面问题的困扰。那太让人纠结了。
另外,还有个附加的重要作用:商业模式是否正确设计、阶段性战略是否正确设计,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性保护。
欢迎关注:#满堂赞经营管理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