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申请面试技巧(非传统名校到全奖博士)
博士申请面试技巧(非传统名校到全奖博士)PhD in Neuroscience南加州大学TOEFL:100 GRE: 325 offer
Q学长
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科学
GPA:3.80
TOEFL:100
GRE: 325
offer
南加州大学
PhD in Neuroscience
申请前
我所在的本科院校非常年轻,从四年前的第一届毕业生开始,出国的热情就非常高涨。由于学校非常看重科研,大多数毕业生也希望能在本科结束后继续走科研道路,因此大部分同学都选择申请PhD。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一只坚定的生物狗,我也很自然的被这样的氛围感染,期待可以走留学道路。从初衷上来说,跟风占了很大的比重哈哈。
虽然读PhD一直是我预设的毕业出路,但是我并没有在大二下学期之前对申请做很多的了解和准备。与一些国内的传统科研强校相比,我所在的大学虽然此前也有少部分同学拿到名校offer,但并没有很成体系的经验分享。
所幸的是在大学阶段我一直比较稳扎稳打,在专业方向的硬件条件上没有吃亏(课业上GPA3.8 );语言成绩因为我有一定基础,大三前的TOEFL暑假首考103(但当时口语只22…),但是由于成绩有效期的原因,申请季期间又重新刷了一遍107(口语还是没上24…)
GRE上面还是花了一些功夫,大三下学期开学准备不足试水了一把152 167,跪了,五六月份重新捡起来猛冲了一个月拿到了158 170这样一个还算能看的分数。
就备考经验上说,我GRE没有背3000,只是把考频较高的1700词滚了五遍,近几年能拿到的真题和官题反复做了四五遍,基本上就可以保证考场上大多数题都能应付了。我V没上160,还是阅读丢分多…基本没咋准备…
科研准备
我在学校积累了一定的科研经验,但并不能算特别亮眼。大二开始进入实验室,但由于兴趣问题,做了大半年也基本上是摸鱼状态。大二下学期我考虑转换方向,进入了neuroscience的领域,反而让我比较充满动力。本校里的老板对我一直也是关照有加,推荐信早早答应下来。
我在申请前是有一篇二作review已投,一篇research paper manuscript in preparation的状态。其实publication这块来看还是挺惨淡的。
生物类lab的project周期相对较长,建议如果在申请前没有办法拿下文章一作的话,也要尽量寻求co-author的机会。
虽然我当初没有主动去认真对待申请,但是一些经历让我对申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回想起来我也太幸运了)。我在大二下学期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UCLA-CSST暑研项目,蹭着ddl去申请了一波,没想到的是真的经过了材料审核和面试,拿到了这样一个官方暑研的机会——而且是很好的暑研机会。
在UCLA度过的假期不但让我尝试了新的科研方向,让我拿到了一封比较好的推荐信,也让我提前体验了PhD的科研生活。
由于我暑研的老板是医生,平常忙于医院的事务,和我交流的机会其实挺少的,连邮件回复也不是特别频繁。基于这样的情况,我每周都会发work report给老板,以展示我的progress和motivation。
我觉得像暑研这种比较短暂的科研经历,一定要充分向PI展现自己的能力和动力。在program临结束的时候,我也是很庆幸的抓住了老板在办公室短暂的逗留时间沟通了推荐信的事情。
此外比较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有去海外做暑研/学期交换的机会,建议提前看好自己心仪的PI,有机会当面套磁。我当初就是蹭着暑研的这一波春风,回国前与PI见了一面,并且后续也以邮箱沟通过一阵子,保持了良好的connection(虽然最后没进interview,这段关系没派上用场哈哈)。
当面的套磁效果一定是比邮件形式来的直接有效,更容易给导师留下深刻印象。同时,拿着本校的邮箱发套磁信更容易得到PI的回信,何乐而不为呢。
申请季中
1.院校/program选择
申请季中最开始就是要确定选择的院校。这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私人化的步骤,而且搜集信息需要大量的功夫。建议的话,还是从暑假就可以开始这项工作。我选校开始较晚,大概十月初才开始陆续列出名单。我的方案比较risky,大部分都是tier1或是tier1.5的学校。
这里也感谢再来人对我的一些忠告和建议,比如选择一些保底校(虽然我没有听,暴风后悔!)。我一直以来的观念是,PhD申请并不存在保底校。一来保底校可能因为overqualified拒你,二来即使拿了保底校的AD基本也不会去,毕竟PhD是个漫长的时间需要谨慎签下卖身契。
但是,申请保底校,拿下一两个面试甚至AD,会极大地boost之后等待offer时期的心理状态,也能避免失学的恐慌,毕竟谁也不想做失学青年。
对于学生物的同学们来说,选择program可能也是个麻烦事儿。有些学校的生物/医学类program是umbrella形式的,而有些则是细分到领域,需要精挑细选。
我做选择的原则是保证每个所选program里至少有3-4个PI对我的胃口,以满足rotation的需要。
当然,在做选择的时候,尽量看一下往年的statistics和学生名录,关注一下国际生、尤其是中国学生的比例和逐年变化趋势,因为有的项目可能是对国际生特别不友好的,一定要避免踩雷白送报名费(对,我说的就是UCLA的Neuroscience)。
我自己做的方向是Neuroscience,但是stereotype里面neuro项目相对较难申,因此我的策略是迂回地申请umbrella项目。但其实从结果上来看,并不是特别理想,也许还是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和科研经历去决定program比较好。
2.推荐信、文书
推荐信上,我是两名本校导师 UCLA暑研导师。其中一名本校导师是我大二科研摸鱼阶段的mentor,所以从阵容上来说,并不算一个非常好的组合。两名本校导师的推荐信都是我自个人写的初稿,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很多可以优化的空间。
文书方面,我得到了再来人客户经理、学术导师和文笔导师的巨大帮助。这点真的要吹爆!我的经历其实中规中矩,没有特别的大起大伏,所以挺难写出很有戏剧效果的文书。
我自始至终就是针对why PhD和research experience展开的,并且针对每个学校的特点做了一定倾向性的微调。我的研究经历部分一开始写的很粗糙,但是我的学术导师真的学术能力超强,帮我做了很细节的调整,再加上实验室亲师兄的耐心指导,得以让我的SOP展现了我的科研能力。
每一次和导师视频面谈真的都有很大的收获~总的来说,文书真的是要一遍一遍磨出来的。千万别一写完改个两三遍就急着提交,也许隔天起床再回头看的时候又发现很多可以优化的地方。
导师在文书写作阶段也帮我润色很多,尤其是在写UCLA的personal history statement时,我拿到导师返修的版本后几乎要感动落泪(明明是同一个故事,导师居然能写那么感人!)
3.递交申请
在12.1号交了一大波院校、12.15交完了最后个别学校的申请后,我开始坐等interview的消息。我所申请的专业注定了几乎每个program都会有interview session。
而整个十二月和一月上半旬,我都在连环拒信的打击中不断求安慰,而当中十二月底梦校UCLA的拒信是最伤人的。
直到一月中旬,我终于接到了USC neuro的面试,给了我一针强心剂。一个多星期后,密歇根MCDB的面试也到了,只是我已经属于最后一轮面试的申请人了(可能是学校最后想捞一波人做备胎?)
4.准备面试
面试环节我也得到了学术导师的鼎力相助。第一轮视频面谈的时候,我在无准备的情况下就开始了和导师的Mock,虽然超级没底,说的也非常紧张,但是也直观地暴露了我的问题。学术导师很快给出了训练的方向和建议,让我在两天之内就把面试技能提高到一个还可以的水准。
两天之后的二轮mock我已经能比较流畅的讲述研究经历,并且招架一些基本的问题了。在这一阶段,学术导师给了我一些状态上的建议,比如保持自信、眼神交流、保持语速。
实际的面试过程中我对学术导师给出的建议有了更深的体会,基本上第一轮面试结束以后就熟悉了节奏,后面都还算顺风顺水,既有表面tough实则nice的那类,也碰到了全程闲聊的那种慈善面试官。
总之,放松心态,把科研经历严谨表达并且对课题有自己的看法,思考好今后想做的方向,准备好想问PI的问题,充分展现自己的自信以及对科研工作的热情,应该都是可以顺利过关的~
当然面试环节我也碰上比较坑爹的事。USC的NGP今年是有四轮skype面,我居然有三场都被鸽过。更为夸张的是,直到二月中旬(距离第一场面试已经一个月了),我的第四场面试还没有安排下来,连小秘也开始回信不及时了。最后等待的结果是因为PI们都太忙了,没人能腾出时间来面试…
漫长的等待是超级熬人的!一开始还会每天刷邮箱,两小时就强迫性刷一次。Gradcafe我更是刷的频繁,除了申请人们自报家门外,上面其实也有不少有意思的吐槽和只能膜拜的大佬,逛起来挺上瘾的。
首先等来的是密歇根的拒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录了同校和我背景很像的同学。这封拒信让我唯一的希望就压在了USC身上。因为我在USC面试阶段的表现并没有密歇根那么顺,其实我已经开始着手做GAP的打算。
生活真是处处充满转机,3月的第1天清晨,睁眼就是USC面试官的一封informal offer。很难形容那一刻的欣喜。这种巨石落地的踏实感让我转头又熟睡到了下午。
写在最后
申请是一门大玄学。我也没想到兜兜转转还是进了neuro的program,也算是了结了自己的一份心愿。从一个马后炮的角度,还是选择最合适的Program可能会带来更多更好的结果。
申请还是应该早准备,提前规划好大学四年的暑研安排和本校的科研进度,内心预计好推荐人的名单,这样才会在申请季显得更加游刃有余。
我自始至终都觉得心态comes as first,申请季中的种种挫折、种种幸运都是人生的财富。希望这份故事能帮助更多的人早做准备,少踩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