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坚守平凡的岗位为祖国奉献(这群年轻人正在创造祖国的未来)

坚守平凡的岗位为祖国奉献(这群年轻人正在创造祖国的未来)在人际荒芜的野外的工作日常为我们揭示了这群人我们仿佛能窥见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近期,一组记录科考工作者的系列短视频《旷野青春》

他们在无人的旷野挥洒着自己的青春,为中国科研和发展打下一桩桩基石!

在中国,有这样一群年轻的科学工作者

他们将自己的青春挥洒在旷野之上

从一个个青年科学家奋斗的身影中

我们仿佛能窥见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

近期,一组记录科考工作者的系列短视频

《旷野青春》

为我们揭示了这群人

在人际荒芜的野外的工作日常

他们身体力行地为中国的科研发展

打下基石

坚守平凡的岗位为祖国奉献(这群年轻人正在创造祖国的未来)(1)

种子猎人

高原、森林、峭壁、峡谷

在“种子猎人”的眼中没有禁区

种子在哪里,他们就找到哪里

坚守平凡的岗位为祖国奉献(这群年轻人正在创造祖国的未来)(2)

2005年,中国着手建立了自己的

国家级种子库

全称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短短十几年间

已经收集保存了超过一万种种子

使我国34.5%的种子植物实现了

战略安全保存

而这数万份的种子

正是以张挺为代表的“种子猎人”们

跋山涉水一粒粒采摘回来的

坚守平凡的岗位为祖国奉献(这群年轻人正在创造祖国的未来)(3)

他们时而要像登山家一样

翻越一道道峻岭高峰

时而要像精明的猎人一样

追寻着现场的蛛丝马迹

时而又要像聪明的侦探一样

从百年前文献中寻找模糊的线索

一点点推理出种子可能存在的地方

采集,拍照,记录,清洗,脱水,冷藏

身体和精神时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一套流程下来,

采集队的队员们没有不累病的

但哪怕再累

为了保证种子的活力

他们也要把刚刚采集到的种子

做好入库前的处理才会去休息

坚守平凡的岗位为祖国奉献(这群年轻人正在创造祖国的未来)(4)

野外考察照片

2012年

张挺带队前往广东最高峰——乳源南岭

寻找中国白丝草

这种草本植物矮小又纤细

让张挺不得不用微距镜头贴着植物拍照

检查照片时才发现

白丝草的正上方

盘旋着一条碧绿的竹叶青

刚刚张挺照相的手,紧贴着蛇的毒牙

坚守平凡的岗位为祖国奉献(这群年轻人正在创造祖国的未来)(5)

竹叶青照片

尽管采集队上山都会准备着

各种蛇药和止血橡胶管

但是在远离现代医学的深山老林中

被毒蛇咬一口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张挺他们用智慧和意志

与大自然“斗智斗勇”、

才将一粒粒种子完好带回

充实了中国的种质库

保护了中国的基因库

坚守平凡的岗位为祖国奉献(这群年轻人正在创造祖国的未来)(6)

种质库照片

“我们现在去做采集培训时,有好多年轻人”

有了年轻人,就意味着这项事业后继有人

人象谈判师

在云南的西双版纳

同样有一群年轻人

每天面对一种力大无穷

却又暴躁无常的动物——大象

她们是人与大象之间的“谈判”专员

坚守平凡的岗位为祖国奉献(这群年轻人正在创造祖国的未来)(7)

西双版纳农民们种植的粮食

在大象眼里是非常美味的晚餐

这种智商相当于6-8岁的人类

且高度社会化的动物

经常成群结队地冲进人类的农田中掠食

与保护庄稼的农民发生激烈冲突

愤怒的大象甚至会故意摧毁农田甚至村庄

也会因此遭到村民的报复

坚守平凡的岗位为祖国奉献(这群年轻人正在创造祖国的未来)(8)

被报复性猎杀的母象

为了弥合人象之间的冲突

3名90后的女大学生成为了“人象谈判师”

来自基诺族的王智红专攻动物行为学

她能根据大象的脚印

分析出大象群落的特征

来自汉族的蒋桂莲是科技达人

她会用摄像头,无人机来追踪大象的活动

佤族姑娘汤永晶主修遗传学

她能通过大象的粪便探寻大象的饮食习惯

了解对方是谈判的基础

坚守平凡的岗位为祖国奉献(这群年轻人正在创造祖国的未来)(9)

三人合照

在这场无声的谈判中

任何文饰都变得苍白

人类社会的逻辑也不见得有用

比如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西双版纳就为亚洲象准备了“大象食堂”

专门种植大象喜爱的食物供大象取食

但是大象并不按照这套逻辑行动

人象之间的冲突还是偶有发生

坚守平凡的岗位为祖国奉献(这群年轻人正在创造祖国的未来)(10)

象群与人类发生冲突

每个象群的想法似乎也不尽相同

三人组只能一点点摸索和大象交流的方法

至少她们的前辈们也是这样做的

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

云南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

已经从30年前的180头

增长到了现在300头左右

人象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少

人与大象之间的关系

也从矛盾走向了共生

三个姑娘也从最一开始的不适应

慢慢热爱起野外工作

也对大自然多了一份敬畏之心

坚守平凡的岗位为祖国奉献(这群年轻人正在创造祖国的未来)(11)

在旷野中走出自己的青春

海底拾遗人

有人在山中追寻大象的脚步

也有人在水下寻找先烈们的足迹

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的詹森杨

就是这些在水下打捞甲午沉舰的

海底拾遗人中的一员

坚守平凡的岗位为祖国奉献(这群年轻人正在创造祖国的未来)(12)

詹森杨照片

提起水下考古

你会想到什么?

寻宝、探险、文物、宝藏?

神秘的水下世界?

古老的海底遗迹?

这些东西结合在一起

总让人有一些浪漫的幻想

坚守平凡的岗位为祖国奉献(这群年轻人正在创造祖国的未来)(13)

水下考古船

但实际上水下考古工作不仅枯燥而且危险

两个月的考古时间中

有一个半月是在用抽泥管

将沉船上的淤泥抽洗干净

既要防止泥沙飞舞

又要防止遗迹受力不均倒塌

除此之外,复杂多变的洋流

危险而又富有攻击性的海洋生物

都会对水下考古队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尽管如此,当污泥褪去

显露出坚实船体的那一刻

詹森杨心中巨大的成就感还是会油然而生

坚守平凡的岗位为祖国奉献(这群年轻人正在创造祖国的未来)(14)

水下考古镜头

曾几何时

那些长眠在海底的中国文物

被他国非法盗捞,公开拍卖

深深地伤了中国人,尤其是考古人的心

一代代水下考古人的传承和发展

就是为了能让这些文物回归家乡

坚守平凡的岗位为祖国奉献(这群年轻人正在创造祖国的未来)(15)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

2019年9月,定远舰一期考古工作结束

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前夕

“詹森杨们”不仅要将定远舰上

先烈们的故事带回

也同时把中国不再受外侮的消息

告知那些在水下长眠的英魂

坚守平凡的岗位为祖国奉献(这群年轻人正在创造祖国的未来)(16)

邓世昌

驭电行者

除了水下考古人员

还有一群人同样在“水下”默默地工作

他们就是实施“千伏交流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的电力工程师们

作为世界首个特高压交流双环网的

咽喉要道

这个工程可以说是整个华东地区供电的

保险丝

吕淳,人称“吕工”

就是这些电力工程师中的一员

为了保证华东地区电力供应的稳定

吕工已经在长江水下的隧道中

工作了260多天了

坚守平凡的岗位为祖国奉献(这群年轻人正在创造祖国的未来)(17)

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

这是史无前例的挑战

百万伏特高压环网的交汇点

与天堑长江不期而遇

如何让电能飞跃十里宽的江面

成了整个工程中最大的难题

坚守平凡的岗位为祖国奉献(这群年轻人正在创造祖国的未来)(18)

项目经过无数的推敲和权衡

最终决定挖通长江

将特高压输电缆通过隧道穿越长江

这也是为什么“吕工们”

会一直在“水下”工作

坚守平凡的岗位为祖国奉献(这群年轻人正在创造祖国的未来)(19)

他们必须保证管道中的惰性气体六氟化硫年泄漏率小于万分之一

这种绝缘性极佳的气体仿佛铁箍一样

将百万伏特的电龙锁在管道中

一旦泄漏丝毫,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这1800段的管道必须严丝合缝

为了测验管道的气密性是否合格

吕淳和同事可能会进行一整天的微水实验

坚守平凡的岗位为祖国奉献(这群年轻人正在创造祖国的未来)(20)

吕工和同事照片

终于,在2019年9月15日

华东特高压交流环网全线贯通

清洁的电能稳定不断地供应而来

这条超长距离绝缘高压输电线路

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技术水平最先进

创下了三项世界之最

再一次印证了“基建狂魔”的实力

君住长江尾

我在长江头

有人在长江的尾巴修电力隧道

也有人在长江的源头做冰川科考

冰川树语者

他叫朱海峰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

他靠钻取树芯,研究树的年轮,

来追寻冰川的足迹

坚守平凡的岗位为祖国奉献(这群年轻人正在创造祖国的未来)(21)

冰川照片

在长江的源头

厚厚的冰川覆盖了五万公里的土地

好像一个白茫茫的冰雪王国

冰雪堆积受压流动,就成了冰川

冰川消亡之后,

树木会立刻在这里生根发芽

找到冰川流域内的老树、病树和死去的树

就能知道冰川来去的过往

为了追寻冰川变迁的足迹

朱海峰穿越了一个又一个无人区

翻越了一个又一个冰碛垄

钻出它的年轮

来验证自己对冰川和气候变迁的推测

坚守平凡的岗位为祖国奉献(这群年轻人正在创造祖国的未来)(22)

钻树

“干这行成就感很强的,

尤其是当你钻了十几棵树,发现和自己的猜想全部一样的时候”

2001年,第一次登上了青藏高原的朱海峰高原反应极为严重

“感觉脑袋要炸了一样”

然而近20年的野外工作经验

让他习惯了直面各种危险

冰碛垄垮塌,

他镇定地扒着还未坍塌的边缘

等待垮塌结束才让学生慢慢把自己拉上来

在冰冷的淤泥中连走四天

脚部感染了未知的棕色脚癣

他也不以为意

他的足迹遍布青藏高原的各大冰川

这个生命的禁区是他最熟悉的实验室

坚守平凡的岗位为祖国奉献(这群年轻人正在创造祖国的未来)(23)

风餐露宿

尽管朱海峰见证了一次又一次的冰川消亡

但每当确认一个冰川的“遗骸”时

他的眼里还是会露出惋惜的神情

冰川是地球上重要的淡水资源,

是江河之源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

青藏高原上的冰川面积也缩减了15%之多

在世界范围内

同样有无数的科考人员和朱海峰一样

为冰川的存亡不断奔走着

他们每个人都真切希望着

希望着几十年、几百年后

淡蓝色的冰川依旧能一路欢歌奔向大海

滋润沿途广袤的土地

哺育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坚守平凡的岗位为祖国奉献(这群年轻人正在创造祖国的未来)(24)

冰川融水河

隐形防线

为了给人类构建一条隐形的防线

他满山遍野地抓老鼠

钻了数百个蝙蝠洞

接触各种危险的病毒

他叫田俊华

是武汉市疾控中心的一名

病媒生物防治技术员

坚守平凡的岗位为祖国奉献(这群年轻人正在创造祖国的未来)(25)

田俊华

病毒通过媒介生物传染人类

但病毒的克星恰恰就是病媒生物本身

病媒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与病毒共同依存

形成了抑制病毒的抗体

这些抗体为制作疫苗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

为了抓到这些病媒生物

田俊华穿梭在山野间

深入到一个又一个的丛林和洞穴里

寻找潜伏在蝙蝠、蜱虫身上的病毒

坚守平凡的岗位为祖国奉献(这群年轻人正在创造祖国的未来)(26)

田俊华

然而,病媒生物的抓取不仅困难重重

更随时有危险相伴

九峰山的金环胡蜂曾经蜇得田俊华的左脸肿成了包子

蝙蝠洞中,

包含大量未知病毒的蝙蝠排泄物

如同下雨一样淋在田俊华的身上

在华中地区最高峰——神农顶上

他更是险些被闪电击中

在聊到这些事的时候

田俊华不断地重复“实在是太恐怖了”

但他还是决定继续前行

他着迷于旷野和病毒

用尽感官去体察自然的冲动

当从蝙蝠身上发现了

十分罕见的长蝠硬蜱活体时

他兴奋到两眼发光,

一个月后提及此事仍难掩激动

坚守平凡的岗位为祖国奉献(这群年轻人正在创造祖国的未来)(27)

在洞穴中进行采集工作

田俊华所在的科研团队也因此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

“荆门病毒”、“黄陂病毒”

一种种有重要科研价值的病毒被发现

团队更是在2016年,

于《自然》杂志发表重磅论文

颠覆了人类对于RNA病毒的认识

被引数达到四百多次

俨然已经成为了病毒学新的基石

而这桩基石上,

也洒满了田俊华在旷野中流下的汗水

坚守平凡的岗位为祖国奉献(这群年轻人正在创造祖国的未来)(28)

论文截图

“我们新发现的病毒会助力于一些诊断试剂和疫苗的研究”

田俊华内心一直希望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那些医院里诊断不出来的的疑难杂症也能和这个病毒库比对

所谓的“疑难杂症”也会因此变得越来越少

坚守平凡的岗位为祖国奉献(这群年轻人正在创造祖国的未来)(29)

近12年来,

中国疾控领域发现新病毒近2000种

而之前200年全世界共发现病毒2284种

在病毒基础研究领域,

中国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从这些年轻的科学工作者的坚持中

有人看到了机智

有人看到了镇定

也有人看到了热忱和野心

而他们的故事最令人心向往之的

是充满希望的一词——进步。

漫天的暴风雪

整个世界黑暗又冰冷

一群人挤挤挨挨地前行

黑暗中隐藏着未知的洪水猛兽

随时准备吞噬抱团取暖的人们

这步履蹒跚的模样

正是我们人类文明的真实写照

但是人群中每个人的眼中

都充满着信心与希望

因为他们看到

在人群周围深邃的黑暗中

有星星点点的亮光

那是无数勇士高举着的火炬

他们主动离开温暖的人群独自前行

标定人类认知的边界

击退黑暗的侵袭

这些科学工作者正是那些举着火炬的人

他们做着鲜为人知的工作

为中国的发展和科研

打下一桩桩坚厚的基石

他们的故事值得被记录,被知道,被传颂

向所有勇敢前行

而又默默无闻的科考工作者们

致敬!

来源:科普中国

作者:李乔 许湛尧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