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湖南省职业学院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外引内培强师铸魂)

湖南省职业学院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外引内培强师铸魂)构建“413”教师岗位能力模型。从基本素养、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4个维度,构建表达沟通、团队协作、课程开发、等13项内容,细化若干项能力标准,量化考核指标。分层分类建立教师发展标准,在满足双师基本素养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自身基础和优势,选择“偏教学、偏科研、双能型”三种类型自主发展;建立教师自我诊改制度,教师按照职称不同,制定三年个人发展规划,一师一案,自我设定目标值,从基本素养等4个方面,形成40个监测点、15个预警值。由教师发展中心牵头,联合教学、科研等部门开展抽样复核。推动教师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诊改的内生动力,督促其向着成长目标不断努力。 构建7个维度4个层级的教师道德素质模型。从爱国守法、关爱学生等7个维度 构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4个层级的教师道德素质模型。 (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新创业等于一体的教科研企一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建设一流高职,核心是培养一流人才,关键要有一流教师队伍。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把教师作为教育之源、兴校之本,确定了“师德为先、能力为本、双师为要、标准先行、制度支撑、生涯成长”师资队伍建设理念,探索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径,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学位提升与实践能力历练并举、师德教育与业务进修并进,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技能高超的高质量师资队伍,为建设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元化、开放式的师资引进格局

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出台了《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师德师风考核办法(试行)》等系列文件,建立了“一三五六”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一”是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核心,将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将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三”是坚持高位引领与底线约束相结合,坚持严格管理与关心关爱相结合,坚持师德师风建设与弘扬“湖铁精神”相结合。“五”是五方协同,即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教师工作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合力推进,直属党(总)支部发挥主体作用具体落实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抓实“六个环节”,即抓实师德教育、师德宣传、师德监督、师德考核、师德奖励、师德惩处,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出台了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一是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解决事业编制;提供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解决人才实际困难;协助人才享受株洲市引进与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二是培养校内高层次人才。分校、省二级立项建设“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和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促进层次人才成长。鼓励教师读博,学校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享受与引进博士完全相同的奖励政策。给每位在岗的教授、博士经考核合格后合理发放特岗津贴。帮助副高以上教师根据自己的专长制订个人发展规划,学校提供发展的资源和机会,提供平台精准培养。三是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采用“流动岗”协议形式聘请轨道交通行业如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刘友梅院士、樊运新技术大师、文照辉技能大师等在学校建立院士工作站、技术和技能大师工作室,担任专业群领军人才。

湖南省职业学院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外引内培强师铸魂)(1)

(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新创业等于一体的教科研企一体平台,促进高层次人才优势发挥,留住人才。联合中车时代研究所有限公司等轨道交通高端装备制造龙头企业成立“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设立装备制造等三个研究所,对接服务企业的技术领域成立12个创新团队,并在企业设置工作站,开展关键应用技术和核心零部件攻关、工艺创新和成果转化,为校内高层次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全方位、多层次的师资培养体系

构建7个维度4个层级的教师道德素质模型。从爱国守法、关爱学生等7个维度 构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4个层级的教师道德素质模型。

构建“413”教师岗位能力模型。从基本素养、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4个维度,构建表达沟通、团队协作、课程开发、等13项内容,细化若干项能力标准,量化考核指标。分层分类建立教师发展标准,在满足双师基本素养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自身基础和优势,选择“偏教学、偏科研、双能型”三种类型自主发展;建立教师自我诊改制度,教师按照职称不同,制定三年个人发展规划,一师一案,自我设定目标值,从基本素养等4个方面,形成40个监测点、15个预警值。由教师发展中心牵头,联合教学、科研等部门开展抽样复核。推动教师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诊改的内生动力,督促其向着成长目标不断努力。

湖南省职业学院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外引内培强师铸魂)(2)

(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

明确教师准入、认评标准、选拨标准。明确教师准入标准,每年教师招聘明确新进教师准入、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标准;明确教师相关认定标准,制订校内双师教师、名师、南峰奖和园丁评定标准;明确相关选拔标准,制订校内专业主任、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专业教学团队、科研创新团队等选拔标准。

学校制定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明确教师在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培训要求,系统构建“四类三层五通道”培训体系,全面提升能力水平。针对教师岗位能力模型,岗课证融通,开发模块化培训课程体系。如表所示,把国家职业标准、教学标准、X证书相关标准、项目式教学实施能力等纳入岗位能力培训的必修内容。模块设计能级差培训标准,明确培训内容、途径、考核要求等,按照个体发展差异定制培养培训方案。形成四类三层模块化培训课程体系,通过五通道进行培训。

多渠道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以准入立规矩,从源头上把好新进教师关,增加双师教师的数量。专业教师招聘明确规定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优先录用。二是以培训提能力,遴选广铁集团等10家行业龙头企业作为双师型教师企业实践基地,落实新教师入校下企业顶岗一年制度,落实专业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企业轮训制度,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三是以评价促改革,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考核、聘用标准。每年组织认定,将具备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并同时具备各类专业实践能力条件的专任教师认定为“双师型”教师,其结果与职称评审、岗位聘任、评先评优关联运用。四是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通道,建设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依托全国机械行业高铁制造产教联盟,与联盟内地处同一地域的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等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与运用领军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将企业技术骨干和技能大师来校兼职任教纳入合作的重要内容,在江苏博众精工等企业设置教师企业实践工作站、在株洲润伟科技等企业建立名师工作室。

学校把“双师”教师队伍建设与学校的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教学能力和技能竞赛、科研项目、省十大育人项目等业务项目与教师队伍建设形成良性互动。在项目建设中通过校企合作,组建专业团队、科研团队等,集中全校的优质资源,向项目团队重点倾斜,支撑其顺利成长发展,促进“双师型”团队的形成。

科学化、制度化的教师发展标准

学校系统规划,多部门联合,围绕人才引进、培养、激励、管理等系统设计基于教师全生命周期的成长成才制度,形成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为教师成长成才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2015年以来,学校人事、教务、科研等部门联合制订职称评审细则、教职工年度绩效考核办法。发规处牵头出台部门考核管理办法。人事处出台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教务处、科研处、发规处、产学合作中心等部门共同制订学校奖励管理办法。这些制度紧紧围绕学校发展战略需要,以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培养标志性成果为导向,思路上相互衔接,内容上一脉相承,形成相互支撑的制度体系,强化岗位与业绩,淡化身份管理,既有刚性约束,又营造凭贡献、凭实绩拿奖励的氛围,有效形成了激励合力。

湖南省职业学院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外引内培强师铸魂)(3)

(学校轨道交通装备智能控制学院院长、湖南省芙蓉教学名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段树华教授在指导学生实习实训)

倡导大爱教育理念,即有引导的等待、用心的陪伴、坚实的支撑、 坚定的相信、彼此鼓励,陪伴支撑教师的培育成长。学校每年开展“爱校爱师爱生”周主题活动;评选“优秀教师”和“师德师风先进个人”,“教学名师”;对在校25年的教师颁发“南峰奖”、从教30年的教师颁发“园丁奖”。帮助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与教学名师、企业大师建立师徒关系。切实提升教师队伍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认同感,建立起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

通过6年的建设,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柔性聘请高层次人才56人,“双师型”教师由138人增加到367人,全国“双师型”教师1人。师资队伍获得省级成果、荣誉134项。在教师科研成果方面,获专利授权177项,开发推广新技术应用项目56项。累计发表论文2154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70篇,SCI/EI/ISTP/CSCI/CSCD等55篇。承担省级及以上课题97项。获省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励7项。在教师省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方面,立项国家高水平专业群2个、国家示范专业点3个、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国家教学资源库3个、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入选“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23本;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1本;主持开发国家专业教学标准3个;立项全国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学校是教育部首批1 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立项省级职业教育重点建设项目37项。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符合高职教育与学院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教师发展体系,努力培养了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专家型”“双师型”“开放型”的教师队伍,专业教师成为“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训,还能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的“三能”教师,实现了教师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的有机结合,逐步实现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职业生涯中的全程发展和终身发展,开创师资队伍建设新篇章。

(首珩 陶艳 李移伦)

[责编:颜青]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