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官员回家的最新通告(携妻回老家务农被嘲笑)
新官员回家的最新通告(携妻回老家务农被嘲笑)在福建,这位长相英俊的国家干部,遇到了将要陪他走过余生的人——闽南姑娘陈宝珍。陈宝珍温柔贤惠又善解人意,李文祥又有着一份体面的工作,两人喜结连理,让人艳羡。虽然收入不菲,但作为党员,李文祥更在乎的是能否为新中国的建设出一份力。抱着这样的心态,他坐不惯机关里的椅子,总迈着两条腿跑去一线。对此,李文祥的一位领导表示,如果让当惯了兵的老李整天在机关里坐着,他非得病了不可。这位老人名叫李文祥,1925年出生。1956年,刚过而立之年的李文祥,以部队中副连长的身份,转业到福建省建设厅管理的一家建筑公司,做着保安干事的工作。那时候,国家正式实行工资制,即按照行政级别发放对应的工资,最高为1级,最低为24级。李文祥此时领的是18级工资,虽然看上去不高,但好歹有编制,比起一般的工人农民的收入而言还是相当可观的,每月能领到六十多块钱。要知道,这可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李文祥
1983年,河南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在自家宅基地上盖起三间瓦房。在他的村子中,他几乎是最后一个住进新房的。
村民们都很感谢这位老人!他很勤劳,也很能吃苦,常有好主意,在带领村民们走上致富之路的过程中功不可没。然而,村民们对老人的履历却不甚了解,只知道他是土生土长的北街村人,当过兵,退伍之后回乡务农。
2011年初,河南省委书记到地方看望村民时,走进了这位老人的瓦房。令省委书记没有想到的是,一个“惊天大秘密”会因为此次来访而浮出水面!
李文祥
一、毅然回乡这位老人名叫李文祥,1925年出生。1956年,刚过而立之年的李文祥,以部队中副连长的身份,转业到福建省建设厅管理的一家建筑公司,做着保安干事的工作。那时候,国家正式实行工资制,即按照行政级别发放对应的工资,最高为1级,最低为24级。
李文祥此时领的是18级工资,虽然看上去不高,但好歹有编制,比起一般的工人农民的收入而言还是相当可观的,每月能领到六十多块钱。要知道,这可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
李文祥
虽然收入不菲,但作为党员,李文祥更在乎的是能否为新中国的建设出一份力。抱着这样的心态,他坐不惯机关里的椅子,总迈着两条腿跑去一线。对此,李文祥的一位领导表示,如果让当惯了兵的老李整天在机关里坐着,他非得病了不可。
在福建,这位长相英俊的国家干部,遇到了将要陪他走过余生的人——闽南姑娘陈宝珍。陈宝珍温柔贤惠又善解人意,李文祥又有着一份体面的工作,两人喜结连理,让人艳羡。
李文祥和妻子
其实,在与陈宝珍结为伉俪之前,有很多人要给条件不错的李文祥介绍对象。而他的要求就简单的两点:“思想进步、能吃苦”。陈宝珍是符合他设想的女子,否则,在接下来的故事中,两人便不会同甘共苦地相伴终生。
一转眼到了1962年,国家刚刚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农村发展停滞,农田受损严重,粮食紧缺。在此情况下,党和政府发出干部工人支援农村的号召。
田间的“公共食堂”
这天,李文祥所在的建筑公司,也在进行下乡支农的动员活动。公司领导在号召大家报名,与会的人很多,但是响应国家政策、站出来报名的人却寥寥无几。李文祥听说了这事之后,作为曾在部队中入党的党员,毫不犹豫地找到领导:“我报名!”李文祥铿锵有力地说,还带着几个转业干部一起。
领导听了之后,表示同意,但并未当下处理报名事宜。之后,领导又把李文祥叫来,与他单独谈话。李文祥是公司里的先进工作者,话语之中,领导还是想要挽留他的。
“群众饿肚子,干部有责任。” 李文祥十分认真地对领导说。李文祥坚持在报名表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开启他人生中的下一篇章。
李文祥
二、“约法三章”决定了回老家之后,李文祥第一个想到的人是妻子陈宝珍。他该如何跟妻子解释呢?妻子若是不愿意跟他回河南怎么办?河南地处中原,习惯了闽南生活的妻子能否很好地适应呢?尽管李文祥与妻子的感情一直很好,但如此重大的事情,还是让他有些难以启齿。
在福建,两人已经安定下来了,北上河南意味着放弃体面的工作与稳定的生活。陈宝珍能够理解李文祥的决定吗?那段时间,李文祥脑海中充满了疑问,工作上也有点漫不经心。他的同事们也劝他:
“你年纪也不小了,有这么好的工作,也结婚了,还带着老婆瞎折腾啥呢?”“南北方气候、饮食差异那么大,这里又比你老家条件好得多,你老婆跟你回去能受得了吗?”
……质疑声不绝于耳!
陈宝珍与李文祥
善解人意的陈宝珍看出了李文祥的异样,便询问他是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李文祥看着温柔的妻子,将他的想法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本以为妻子听了之后,会大发雷霆或是怏怏不乐,可陈宝珍在思考了一会儿之后说:“我跟你走!”李文祥喜出望外,紧紧握着妻子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一个酷暑难耐的夏天,李、陈夫妻二人将大包小包的行李收拾好,踏上了回乡的旅途。临行前,他望着自己的住处:“别了!我是个党员,就要听党的话,响应党的号召!”
李文祥携妻子回到了河南范县,那片既熟悉又陌生的故土。自1947年,22岁的李文祥参军之后,时过境迁,对故乡的记忆早已模糊。1962年,37岁的李文祥重新踏上故土,物是人非,想要造福家乡的情绪那么强烈。
离开之前,李文祥还提出要与妻子“约法三章”。陈宝珍听了之后点点头表示同意。
老年李文祥和陈宝珍
三、“种”出希望李文祥的故乡,河南范县,地处豫东北,既是黄泛区也是贫困县,常年遭受内涝、盐碱等自然灾害侵袭。李文祥回来时,这里的人民还在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
回到北街村,李文祥因为上过战场,又当过国家干部,见多识广,很快被村民们推选为村支书。当了村支书,李文祥想要带领乡亲们摆脱贫困的念头,就更加强烈了。
而要想摆脱贫困,先得把肚子填饱,如何生产更多粮食,便成了李文祥日思夜想的问题。为此,李文祥每天都跑到田间地头,观察地势,琢磨时令。北街村的土地大多是盐碱地,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甚至有“春冬雪茫茫,夏秋水汪汪”之说。
李文祥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李文祥在田间,脑海中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引黄河水,在盐碱地上种植水稻。他曾在南方生活多年,对水稻种植有一些心得,妻子陈宝珍是土生土长的闽南人,对水稻更是再熟悉不过了。
但当李文祥兴致勃勃地将他的想法吐露给村民们时,却被泼了一盆冷水。河南地区一直以种小麦为主,很多村民甚至都不知道水稻长什么样。即使李文祥说得天花乱坠,不少人还是不相信他一个非专业人士能干成这件事。
但李文祥并不因此气馁!“共产党人就是要迎难而上!”李文祥抱着这样的决心,在乡亲们的质疑声中,拉起一支由几十位民兵组成的队伍,称为“稻改队”,他任队长。就这样,几十位汉子每天扎在田间,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没有机械设备,他们只能扛着锄头从早挖到晚,饿了就吃点干粮,累了就拉拉家常,困了就在堤上打个盹。
经过一个冬天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引水渠终于大功告成,黄河水缓缓流进了那片等候多时的土地。但胜利还远没有到来,他们赶在第二年开春播撒秧苗。
插秧也是一项艰难的任务,但对于上过战场的李文祥而言,显得不值一提。在“稻改队”中,李文祥是插秧插得最快最多的,他日复一日地泡在稻田中,两腿长时间被泥水浸泡,变得又红又肿。
一天,李文祥插完秧后,精疲力倦,回到家后饭也没吃,一头栽在床上就睡着了。妻子陈宝珍给他脱掉满是淤泥的鞋子,摞起他的裤脚一看,腿上留下的伤口都已经流脓水了。陈宝珍看了后,心里五味杂陈,不禁潸然泪下。
陈宝珍怀念在福建的日子,气候宜人,心情舒适。但她也理解,带领村民努力奋斗的丈夫是快乐的,他是自己的丈夫,同时也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
李文祥和妻子
为了帮助丈夫,陈宝珍也一直在给村民们教授育苗插秧的知识,并时常下到田里帮忙。到这里,我们或许能明白,为何当年李文祥的择偶标准是“思想进步与能吃苦”了。
功唐不捐,玉汝于成。在李文祥的带领之下,大家的努力终于看到了回报。第一年,水稻田就有了好收成。当看到田野里金黄色的稻穗随风舞动时,李文祥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一位名叫张文斌的老人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有些激动地说:“那时连窝头都不常吃得到,忽然能吃上白花花的大米饭,感觉就像做梦一样。”
“盐碱地上成功种水稻”的消息传开后,乡亲们纷纷跑来取经,一开始抱有怀疑态度的村民,看着别人吃上了大米饭,也打消了内心的顾虑。说句题外话,这个真实的故事,倒是与电视剧《山海情》中 “马得宝种蘑菇致富引村民效仿”的情节颇有几分相似。两者的道理是共通的:若想让别人改变观念,做出成绩来永远是最好的办法。
从此之后,北街村的村民们都能通过种植水稻填饱肚子,不用再依赖救济粮。当地水稻种植的范围也越来越大,今天的范县水稻,已是全国驰名的水稻品牌。
除了推行“稻改”,李文祥还研究如何改良玉米品种,因为玉米也是当地的主要农作物,传统的种植方式难以带来好收成。有了“稻改”的好结果,乡亲们都十分信任李文祥,但如何培育优质品种,李文祥自己也是个“门外汉”。
没过多久,李文祥又想到了一个好点子。他效仿部队中办夜校的形式,请懂行的人来村里,给乡亲们上课。为了找到一个好“老师”,李文祥折腾了很久。“夜校”开办后,他自己也在旁边学。李文祥带着乡亲们一边学习,一边在地里进行实验,最终培育出了优良的玉米品种,玉米产量有了大幅提高。
此外,李文祥还带领大家伙儿种西瓜、发展小麦加工,集资给村里修路。总之,李文祥回乡后,村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了,村庄的交通也更加便利了。
到了1983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神州大地的各个角落。李文祥所在的北街村,发展步伐也越迈越大。村民们不再总是囊中羞涩了,口袋里的钱包慢慢鼓起来了,一座座新房也陆陆续续地出现在这个曾经十分贫瘠的村子。
但正如本文开头所言,在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方面居功至伟的李文祥,却几乎是最后一个盖新房的。并且,他所盖的房子是三间又矮又小的瓦房。一个退伍军人,仅拿过第18级工资的普通干部,有如此之高的觉悟,让人心生敬意。但也让人有些犯疑,他是否有什么事情瞒着村民?
2011年,李文祥已是八十六岁高龄的老人。1月4日,他的瓦房门前,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
卢展工此行来到范县,是为了看望困难群众与退伍老兵。当他走进李文祥老人所住的低矮瓦房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张画像。画像之中,一个年轻俊朗的小伙,一身笔挺的军装,胸前挂着数个勋章,目视前方,双眼炯炯有神,一派正气——这正是年轻时的李文祥。
卢书记看到这幅画像后,有些惊讶,转过头来对有点耳背的李文祥说:“李老,你都得过哪些荣誉,能拿出来给我们看看吗?”
“中!”李文祥操着标准的河南口音回道。说完,李文祥拖着两条腿,走进里屋,从一个旧木箱子中,缓缓取出一个泛黄的小布包。
小布包被打开之后,在场的人都张大了嘴巴。它就像一台发着光的老式电影放映机,一道光束打在墙壁上,六十多年前的战争影像便浮现在人们面前。
“这是在济南战役中获得的二等功勋章!
这是在淮海战役中获得的特等功勋章!
这是在进军福建时获得的一等功勋章!
还有这个,这是被评为战斗模范的证书,上面还有叶飞军长的签字……”
李文祥有条不紊地说着,如同影片放映时的解说词。
小布包内的奖章与证书
1947年,二十出头的李文祥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不到两年的时间,他跟随部队转战了大半个中国,从华北一路南下,最远打到台湾海峡。大大小小的战役经历了几十次,出生入死,屡立战功。
1948年9月,刚入伍不到一年的李文祥,参加了轰轰烈烈的济南战役。永镇门是济南城通向郊外的重要通道,敌军在这里戒备森严,城门楼上有高堡,城墙之下还有数个碉堡。战斗打响后,我军数次发起冲锋, 均被敌方强大的火力压制住。危急关头,我军组织了一支爆破队,欲用烈性炸药摧毁敌人的防线。
李文祥懂得爆破的知识,便积极报名参与其中。李文祥一队人,穿上利于隐蔽的服装,在敌人的火力网下,匍匐前进。李文祥的不少战友,都牺牲在了敌人怒吼的重机枪之下。终于,冒着枪林弹雨李文祥抱着炸药包冲到城门楼下,此时他已经负伤。“轰”的一声巨响,火光冲天,炸药炸开了敌人坚固的城门,也炸出了李文祥第一枚熠熠生辉的军功章。
淮海战役中,李文祥随部队阻击敌军,用无数枚手榴弹,帮助部队化解敌人的攻势。战役结束后,李文祥因出色的表现,荣获一枚特等功勋章。
福州战役中,已是党员的李文祥奋勇杀敌,再立一次特等功。
……
打了不到两年的仗,李文祥从一名普通的战士,一路升到副连长。他用自己的勇敢与刚强,成为功勋卓著的英雄人物、受人敬仰的特等功臣。
到了1956年,离开部队之前,李文祥特地穿了一身崭新的军服,胸前佩戴着代表无上荣光的战斗勋章,到一家照相馆,照了一张半身像。又找人按照照片画了一张大幅的画像,以纪念曾经的那段峥嵘岁月。
之后,他便来到福建,如前文中所说的,转业为一名保安干事。再然后,他就与结发妻子一起回到了老家范县,做一名普通的农民。
两人结婚之后,有个遗憾就是一直没能有个孩子。直到1978年,已回乡数十载的李文祥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比他小10岁的妻子陈宝珍也已43岁了,两人才有了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孩,取名李金英。老来得女的李、陈夫妻二人喜不自胜,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他们的掌上明珠。
然而,两人在高兴之余,也在发愁。他们的生活一直过得十分清贫,已在农村扎根十余年的他们没有什么存款,收入也基本上仅靠那几亩地。五十多岁的李文祥,身体与年轻时比较起来也相差甚远,家中又无其他壮劳力。
所以,刚到及笄之年的李金英,就要跟着年过花甲的老父亲下地干活。等到了上了初中,学校离家比较远,瘦小的李金英看着她的同学们每天都踏着自行车,而自己只能徒步上下学,心里很不是滋味。她便央求父亲,希望也能有一辆自行车。看着跟自己受苦的女儿,李文祥的心里,如刀绞般刺痛。他咬咬牙,将家里的一头不大的猪提前卖了,才给女儿购置了一辆二手的自行车。
初中毕业后,李金英本想继续读书,但看着已近七十的父亲,仍披星戴月地在田里劳作,母亲也因一只眼患有眼疾而近乎失明,读高中的学费肯定会让父母更加捉襟见肘,她的心中五味杂陈,最终决定辍学打工。
这天,听到女儿说想要辍学,李文祥坐在门边,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妻子陈宝珍上前说:“恢复公职你不去,现在家里有了困难,你去找政府,他们会帮我们的!”
陈宝珍所说的恢复公职一事,发生在1983年。一天,福建省建设厅的同志辗转多地,终于来到李文祥的住处。简陋的瓦房、残破的家具让他们惊呆了,甚至怀疑自己进的是不是特等功臣李文祥的家。
福建的同志此行的目的,是向李文祥传达组织上的决定——可以让李文祥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他们没有料到,如此大好的消息传来,却看不到李文祥脸上有一丝喜悦。
“你不回去就亏死了!”他们有些着急地劝着李文祥。“亏啥?在哪都是为人民服务嘛!”就这样,李文祥放弃了恢复公职的机会,只愿清贫地走完他这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看着情绪沮丧的女儿,陈宝珍一脸无奈,握着她的手说:“没办法,你爹他是不会去求人的。”读到这里,你是否记得前文中所提到的,离开福建之前李、陈夫妻二人的“约法三章”?李文祥当时是这么说的:
从今天起,俺就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回家后绝不提立功的事;决不给组织提要求;决不给国家添麻烦。
寥寥数语,彰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初心本色,体现了一位退伍老兵的赤子之心,突出了一位特等功臣的家国情怀。
在省委书记来访之后,李文祥的英雄事迹与甘愿清贫的博大情怀——这个被隐瞒了近半个世纪的“惊天大秘密”,才展现在世人面前。
媒体曝光之后,反响十分强烈,很多地方发起了“向李文祥老英雄学习”的活动,包括举行先进事迹报告会、举办先进事迹连环画作品展、开展以“学习李文祥”为主题的青年谈话等等。
2017年2月3日,李文祥老人与世长辞。人们在各地举行悼念活动,追忆这位终其一生都在燃烧自己却不求回报的人民英雄。
鲍勃·迪伦曾在一首歌中唱到:
“要经历多长的旅途,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
“要经历多少炮火,才能换来和平。”
李文祥,在战争的烈火中,将自己淬炼成了真正的男人,为和平时代的来到立下汗马功劳。他的名字,如那一枚枚闪耀的军功章,一样的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