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不要好为人师(工作中不要好为人师)
工作中不要好为人师(工作中不要好为人师)“是呀,怎么帮呢?” “可怎么帮呢?隔着栅栏,我们无法靠近它们。” “是呀,它们生活在与世隔离的世界里,被栅栏围着,这简直是对生命的摧残。”另一只鹦鹉附和道。 “我说,伙计,我们得帮帮麻雀们。” “是呀,得帮帮它们。”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这句话非常实在,因为每个人都各有所长,智慧也是各有高低,因此每个人应在人群中寻找可以启发自己智慧的人。对自身成长而言,孔子的这句话是相当有价值的。在人际交往里,孔子的这句话也一样适用,也就是说,在人群中,你以别人为师,除了可促使自己成长之外,也可以满足对方的优越感及虚荣心。很多老师一教学就是一辈子,多多少少也与这种被满足的心理有关。
可是,在社会中,“好为人师”却不是一件好事。在这里的“好为人师”指的并不是“喜欢当老师”,而是喜欢指点、纠正别人。有一种人,喜欢在工作上指正别人的错误,并“贡献”自己的意见。这种人自以为是,他认为别人观念一定有问题,只有他的才是对的。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说是两只从出生就生活在笼子里的鹦鹉,每天隔着铁栅栏,用可怜的眼光打量那些从眼前飞来飞去的麻雀,它们以为眼前的栅栏,是围那些飞来飞去的麻雀而不是围自己的。
有一天,两只鹦鸡再也忍不住了,其中一只说:“我说,伙计,那些被栅栏隔离的麻雀们是多么可怜。”
“是呀,它们生活在与世隔离的世界里,被栅栏围着,这简直是对生命的摧残。”另一只鹦鹉附和道。
“我说,伙计,我们得帮帮麻雀们。”
“是呀,得帮帮它们。”
“可怎么帮呢?隔着栅栏,我们无法靠近它们。”
“是呀,怎么帮呢?”
两只鹦鹉争来议去,想不出任何拯救麻雀的办法。争论声引来了一只麻雀。麻雀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笼子里这两只鹦鹉,问:“可怜的鸟呀,你们有什么要求吗?”
“呸,这话该我问你们麻雀呢!你们长期关在铁栅栏内,一点不觉得闷吗?你们麻雀为什么不想办法打碎栅栏,像我们一样生活呢?”鹦鹉百思不得其解,还加着一点愤愤不平。
“不知道你们是真不懂还是在装种弄鬼。”麻雀说完,自由自在的飞走了。
每个人都有自我,掌握着对自己心灵的自主权,并经由外在的行为来检验自我坚固的程度。你若不了解此点而去揭露他的错误,他会明显地感受到他的自我受到了你的侵犯,有可能不但不接受你的好意,反而还会采取不友善的态度。尤其是在工作中,你的热心根本就是在否定他的智慧,甚至他还会认为你是在和他抢功,总之,他是不会领情的。
人都有排他性,也有“虽然知道不对也要做下去”的自我毁灭意识,这都是他个人的选择。
因此与其“好为人师”招惹麻烦,不如去“拜人为师”,来促使自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