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领导是傻子怎么办(我的领导是傻子)

领导是傻子怎么办(我的领导是傻子)作为楚国CEO的芈槐,要说对公司的责任感,其实不亚于作为中层智囊的屈原。 楚国灭亡后,屈原毅然选择投江而亡,以身殉国,汨罗江中淋漓的古魂,庇佑了中华民族长达数千年。 但是,不至于把其他人一概说成傻逼吧? 楚怀王芈槐,可能是最委屈的一个,天天被人说是史上最傻逼的领导,他真的是不称职的CEO吗?

单位宣布发粽子,我才突然意识到,明天就端午节了。

前段时间帮亲戚孩子取名字,翻遍了诗经楚辞,发现屈原写东西,喜欢车轱辘话来回说。

尤其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类似含义的。比如,光《离骚》里就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众皆竞进以贪婪兮”、“虽不周于今之人兮”、“众不可户说兮”、“世混浊而不分兮”、“世混浊而嫉贤兮”、“固时俗之流从兮”,等等等等。

作为楚国的好员工,有着高尚灵魂的屈原当然值得歌颂:他心忧国家,致力改革,忠心耿耿,不论在朝还是在野,一腔爱国热情可表日月。

楚国灭亡后,屈原毅然选择投江而亡,以身殉国,汨罗江中淋漓的古魂,庇佑了中华民族长达数千年。

但是,不至于把其他人一概说成傻逼吧?

楚怀王芈槐,可能是最委屈的一个,天天被人说是史上最傻逼的领导,他真的是不称职的CEO吗?

领导是傻子怎么办(我的领导是傻子)(1)

屈子死社稷之前,芈槐早就死社稷了

作为楚国CEO的芈槐,要说对公司的责任感,其实不亚于作为中层智囊的屈原。

芈槐不知道内部优化管理吗?

芈槐刚当上CEO的时候,20来岁的屈原只是他一个远房亲戚,被他破格提拔成为中层(左徒),重用他全权负责内部优化管理。同时还大量任用有才华的年轻员工,比如陈轸、召滑、靳尚等。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芈槐不知道市场竞争、削弱竞争对手吗?

芈槐采用六国CMO苏秦的建议,先后两次参加对抗秦国的商业合作组织(合纵),第二次联合魏、赵、韩、燕等公司缔结合作时,自己亲自担任主席(合纵长),扛起对抗秦国的大任。

“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贾谊《过秦论》)

芈槐当上CEO的前15年,公司业绩全线飙升,不仅内部有大量优秀员工汇集,外部还打败了竞对魏国、并购了越国。

起码这15年,芈槐算是一个称职的CEO吧!

要承认的是,后期芈槐做了些错误决策,但我们来看看这些决策是怎么回事:

第一次,芈槐被隔壁公司秦国的智囊张仪诈骗,与合作伙伴齐国断交。

领导是傻子怎么办(我的领导是傻子)(2)

当时张仪许诺,可以签一个合同,秦楚进行合作,把秦国以往的一条业务线(六百里商於之地)送给楚国,但条件是取消与齐国的合作。

芈槐是受过高等教育(礼乐文化)熏陶的人,知道开一家公司要讲诚信,秦国不至于骗人,而且当时楚国实力完全不虚秦国,就信了张仪。

哪知道张仪不讲信用,等楚国取消和齐国的合作后,直接赖账,强行说合同上写的六百里是六里,只能按六里来履约。

第二次,芈槐又被秦国CEO秦昭襄王嬴稷诈骗。

这里要说到秦国这个公司,真的是一言难尽,天天喊着“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打鸡血口号,感觉上下都没受过什么教育,全是骗子,毫无契约精神,最后竟然做大成为一家行业垄断的巨无霸公司,可以说是非常现实了……

话说正好是芈槐当上CEO第30年的时候,嬴稷给芈槐写信,邀请他去面谈合作。芈槐当时经营压力巨大,处处受秦国压制,正纠结如何解决。再加上芈槐心想,一个老牌公司的CEO,不至于把我怎么样吧。

结果芈槐一露面,嬴稷就把他非法拘禁了,还要求他签订一份显失公平的合约,并且交出公司的一条业务线。

领导是傻子怎么办(我的领导是傻子)(3)

芈槐两次被骗,对方公司分别派出了CMO和CEO,这不怪秦国厚颜无耻,反而来怪芈槐头脑简单?什么逻辑?

芈槐被骗后,对公司的事业心体现得淋漓尽致:他誓死不从,不签合约,也不承诺交出业务线。尽管楚国在他被拘禁的期间,早就选出了另外一名CEO,他依然没有放弃抗争,还试图逃回楚国。

在一次出逃被抓回后,芈槐在秦国去世。

芈槐灵柩抬回楚国的时候,楚国的员工悲痛不已,其他公司也都表示谴责,可以看出,作为一名CEO,芈槐还是深受员工和其他公司对手爱戴和尊重的。

“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司马光《资治通鉴》)

更不用说,一百多年后,西楚霸王项羽以“楚怀王”的名义,拥护芈心当CEO,加入反秦的队伍。从此推断,楚国员工对芈槐的认可是毋庸置疑的。

需要提到的是:芈槐(公元前355-前296年)死社稷的时间,比屈原(公元前340-前278年)早了18年。

芈槐错了吗?

事实上,我们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会发现:楚国这家公司一路成长过来,屈原和芈槐的命运其实早就绑在一起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很难说是谁错了。

春秋时期,楚国就是个三流公司,员工粗暴野蛮,也不讲究礼乐文化和契约精神,有点偏远地区黑恶组织的感觉,业务全是抄,客户都靠抢。

楚国公司野蛮生长,渐渐做大。但从前CEO楚庄王芈旅(就是那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主角)开始,楚国开始注重建立公司文化,疯狂吸收礼乐文化,简单说就是打算“洗白”。

领导是傻子怎么办(我的领导是傻子)(4)

芈旅的洗白策略很成功,楚国员工开始读书、深造,学了《合同法》、《公司法》等知识,读了《资本论》、《追求卓越》等书籍,全公司尊崇“仁义礼智信”的品格。

凭借内部文化的提升,楚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芈旅本人也被有关组织评为“春秋五霸”之一。

正是因为文化的提升,出身比较好的屈原和芈槐才具有了极高的道德素养。屈原在文学上的造诣,也要感谢楚国接受礼乐文化的熏陶。

但与此同时,中原各公司早已“礼乐崩坏”,而秦国就像以前的楚国一样,是个野蛮公司。也就是说,楚国成了唯一还严格遵守礼乐文化的公司。

越文明,在遵守野蛮法则的商战战场,就越危险。

在这种背景下,芈槐两次被秦国欺骗,也就情有可原。因为在芈槐看来,秦国是尊重行业规则的对手,他没有考虑到的是,张仪是从礼乐崩坏的魏国跳槽到秦国的,张仪并不是一个遵守规则的人。

同是接受礼乐文化熏陶的人,屈原的文化程度比芈槐更高,也更深入地接受了“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要求。换位思考的话,把屈原放在芈槐的位置上,难说表现会更好,甚至恐怕会更加糟糕。

比如,面对秦国的欺骗,芈槐还会怀疑,担心秦国会不遵守商业规则。

“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司马光《资治通鉴》)

但以屈原正直不阿的性格,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估计他会坦然受骗。

“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屈原《离骚》)

再换别的CEO,不好意思,也都是礼乐文化培养出来的人。换句话说,楚国这家公司就像一艘驶入风暴的巨轮,倾覆只是时间问题,谁来都没用。

芈槐与屈原的角色错乱

从历史记载来看,芈槐也有他自身的问题。

比如作为一家高速发展的、以行业垄断为目标的公司的CEO,他缺乏“狼性”。隔壁公司的嬴渠梁、嬴驷、嬴稷、嬴政,哪个不是“狼性”文化的代表?

芈槐不够狠、不杀伐果断、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只知道坚持礼乐文化中的诚信、仁厚、善良。不得不说,这种风格当CEO,确实是有点吃亏的。

而芈槐与屈原的问题在于,CEO与中层在角色定位上出现了错乱。

屈原一心推行自己的公司策略,也一度受到芈槐的肯定,效果也一度不错,但在实行过程中,芈槐发现了难以继续推进的重大难题:手中分别握有大量股份(兵权)的楚国股东们(贵族),并不想配合改革。

因为屈原的改革,本质上是用股权来激励公司普通员工的工作热情,代价是将稀释原有股东的股份,影响原有股东的收益。

站在芈槐的角度上看,请问,CEO可以不对股东负责吗?

哪里有这种CEO可以当,我先报个名好不?

领导是傻子怎么办(我的领导是傻子)(5)

在股东的强烈抗议下,芈槐放弃了屈原的策略,转而开始抓公司的营收。芈槐知道,营收一旦上来了,股东分红多了不说,普通员工也可以跟着涨工资。要是再整个行业垄断,更是可以躺着收租吃穿不愁。

在这个思路下,芈槐不再搭理一直嚷嚷要搞内部改革的屈原。屈原是一个有相当责任心的人,突然公司决策都跟他无关了,当然不高兴,写了许多内部邮件抒发郁闷心情。

后来这些内部邮件流传出来,成了伟大的文学作品,这个就不多说了。

但芈槐的这个策略是激进的,你必须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公司营收,打败竞争对手,再利用营收增长的机会,重新推行内部改革,否则长期以来的公司内部痼疾一旦爆发,公司就只有死路一条。

芈槐的策略一开始取得了一定成功,比如抢走了魏国的业务线、吞并了越国。直到后面遇到秦国,心态着急的芈槐被接连两次毁约,打官司也没赢,最终只能走向失败。

成王败寇,芈槐对楚国的失败当然要负责任,但很难说接受了屈原的建议,楚国就能赢过秦国。

屈原的不足在于,他太理想化了。作为公司智囊,不能直接把一个理想化的方案扔给CEO就当了事,而应该考虑到公司可能遇到的问题,尽力帮助CEO解决问题。

一个中层员工,一味把问题归咎于CEO对他的支持不够,坚持要CEO全盘接受他的方案,毫不考虑方案会面临的现实问题。请问,哪个CEO能忍?

屈原给自己的定位出现了错乱,也难怪被芈槐疏远了。

领导是傻子怎么办(我的领导是傻子)(6)

后话

拿芈槐和屈原来说事,主要是因为平时听人吐槽“领导是傻逼”听得太多了。

许多人和屈原差不多,喜欢评价领导就一句话:“他什么都不懂。”

说实话,一直觉得“他什么都不懂”这句话的门槛挺高的:按理说,起码你得懂你才能说别人不懂吧?能说出“他什么都不懂”,是不是意味着你什么都懂?

做不到什么都懂,凭什么判断别人“什么都不懂”。

一位朋友说过一句至理名言:你看领导是傻逼,料领导看你应如是。

许多员工和领导的交流,往往就不在一个层面上。

员工往往考虑执行层面的问题,觉得事情就应该这么干,这么干可以完成收入目标;领导考虑的却是战略和价值观层面,这么干这件事,不符合公司的长远规划和价值观。

让人难受的是,双方总是想越俎代庖,跑去干对方要干的事情。比如员工会想,价值观不能为收入目标服务,应该修改价值观;领导会觉得,我来执行肯定比你执行得到位。

讲道理,可能员工和领导都没错,但这种错位,对公司整体来说,就是错了。

殊不知,同一个公司的人,只能同舟同济,不能胡乱弄桨,无论是谁把船捅出了窟窿,船沉都是一起死。

到时再来谈论谁是傻逼,意义就不大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