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如何建立职场中的小团体(职场小团体遍地开花)

如何建立职场中的小团体(职场小团体遍地开花)最近看到一位网友发的帖子,大意是面对职场小团体,自己到底要不要站队。再看看我们身处的职场,又何尝不是相似的场景呢?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奇葩说》辩手的站队某种意义上就像是真实职场的一种影射,新手们插不进老奇葩们的团体,绝大部分都在萌萌哒天真派的薛教授队伍里抱团取暖。老奇葩们一个个也是和谁熟悉和谁玩得来和谁志趣相投就纷纷搭起阵营,除非某个新奇葩能力特别突出得到赏识,否则是不愿和低咖位新奇葩搅在一起的。

01 职场“小团体”遍地开花,我,到底要作何选择

前些天辩论类综艺节目《奇葩说》辩手们台下搞小团体的事在网上引起了争议,网友们纷纷吐槽辩手们抱团。

《奇葩说》第六季的组队方式是导师和队长先选人,但被选的辩手可以拒绝加入。台上的场景是颜如晶拒绝了薛教授的邀请,追随了罗振宇老师队的黄执中,庞颖也婉拒了薛教授的橄榄枝,选择了和蔡康永队的詹青云一组。

这种因为一个人或几个人而站队的做法说白了确实是“抱团”,组队方式名义上是双向选择,实际上是给抱团走个形式罢了。


如何建立职场中的小团体(职场小团体遍地开花)(1)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奇葩说》辩手的站队某种意义上就像是真实职场的一种影射,新手们插不进老奇葩们的团体,绝大部分都在萌萌哒天真派的薛教授队伍里抱团取暖。

老奇葩们一个个也是和谁熟悉和谁玩得来和谁志趣相投就纷纷搭起阵营,除非某个新奇葩能力特别突出得到赏识,否则是不愿和低咖位新奇葩搅在一起的。

再看看我们身处的职场,又何尝不是相似的场景呢?

最近看到一位网友发的帖子,大意是面对职场小团体,自己到底要不要站队。

下方的评论大多是在怒斥小团体,对小团体嗤之以鼻,也有网友直言:“本以为工作了就不会有小团体的存在,结果发现职场才是抱团最严重的的地方”。


如何建立职场中的小团体(职场小团体遍地开花)(2)


那么,问题来了,身边小团体遍地开花看得人眼花缭乱,作为公司普通员工的我们,身处职场被各种小团体裹挟,我们要作何选择,到底要不要站队呢?

我认为,要站队,要在花样“小团体”中,选择那个符合公司利益,与自己价值观契合的正向“小团体”。

缩小讨论范围,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的是,如果是正向小团体,我们为什么要接纳它、正视它,如何信任它、善用它,怎样维系它、保护它。

02 “小团体”是正式组织的产物,是真实且无法规避的存在,我们要接纳正向“小团体”
  • “小团体”是什么?

“小团体”是一种非正式组织,是指以情感、兴趣、爱好和需要为基础,以满足个体的不同需要为纽带,没有正式文件规定的、自发形成的一种开放式组织。


如何建立职场中的小团体(职场小团体遍地开花)(3)


人以群分,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人际关系复杂而微妙的职场,出现小团体自然是常态。它的存在具有客观和主观的合理性,它是我们无法视而不见的存在。

“小团体”某种程度而言也是一种派系,它是伴随正式组织而生的,是不可避免且不可消除的。

  • 辩证看待“小团体”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经常有人提到‘消除派系’的问题。然而仔细思考一下,我以为有人的地方就有派系。制造派系是人类的本能,我认为该谈的是这派系是好还是坏。”

一些人认为小团体是贬义的,其实并非完全如此,“小团体”并不是洪水猛兽。辩证地来看,小团体也有恶意和正向之分

“小团体”之所以自带招黑体质,是因为职场上充斥着太多传播八卦、蓄意拉帮结派、划分势力、吐槽公司与领导等负能量的小团体。

“小团体”本身并没有错,关键取决于携带正能量还是负能量。


如何建立职场中的小团体(职场小团体遍地开花)(4)


  • 正向“小团体”值得拥有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的“霍桑实验”(Hawthorne Studies)是管理心理学中的一个著名实验,是关于人群关系运动的实验研究。

“霍桑实验”中的第四个阶段是“群体实验”,证实了企业中除了存在着为了实现企业目标而明确规定各成员相互关系和职责范围的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在于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使之免受其内部个别成员的疏忽或外部人员的干涉所造成的损失。

职场小团体避无可辩,恶意小团体成为众矢之的是无可厚非的。但充满正能量的小团体,是值得拥有的。我们应该接纳它,用理性的眼光正视它。

03 “关系场效应”向我们昭示了职场群体与个体的博弈中,我们如何善用正向“小团体”

我们需要清楚的是,即便是正向“小团体”,从效率角度而言,既可能产生增力作用,也是可能导致减力作用的,这涉及到“关系场效应”。

  • 什么是“关系场效应”?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种情况下的效率是1 1 1>3,但是“三个和尚没水喝”,这种情况下的效率却是1 1 1=0。这种由不同的角色扮演者组成的群体产生的内聚力或摩擦力,在社会心理学上,统称为“关系场效应”。

“关系场效应”提示我们,在与集体融合的过程中,既不能忽视群体对个体智慧的促进作用,也不能迷信群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比个体活动更有效率。


如何建立职场中的小团体(职场小团体遍地开花)(5)


  • 如何运用“关系场效应”?

在我们还不够强大不够优秀的时候,孤军奋战并不是明智之举,便出现了关系场“小团体”。

群体或正向小团体,可以增强我们的归属感和组织的凝聚力,可以成为我们普通员工一路披荆斩棘的坚强后盾。

一方面,我们要信任团体,不断精进自己的同时保证团体内每个成员的力量汇聚到一起投向同一个锚点,让团体成为我们职业发展的强大后推力。

正所谓“求同存异”,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做到独立却不失本色,保持自己的特色,不接受无条件的绑定和无底线的支持。

比如,职场上面对危机事件的处理或紧急问题的解决时,需要的是时间敏感型决策,讲究的是决策的时效性,盲目地依赖团体去统一意见,只会延迟危机处理或问题解决。

一味地忽略不同的意见,压制不同的声音,反而会影响决策的质量和科学性。

这时,我们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与判断,坚持个性的选择或决策,弱化共性或一致性思维,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如何建立职场中的小团体(职场小团体遍地开花)(6)


诚然,我们要让正向“小团体”的价值发挥到最大,但是我们不能沦为团体的俘虏,失去自己的本真

过分强调团体的一致性,长此以往,只会背离我们让自己变得强大而优秀的初心,让我们人云亦云,失去自己的价值判断,甚至让正向“小团体”黑化,变成恶性“小团体”,继而影响公司的利益。

  • 怎样善用正向“小团体”?

古人云“君子和而不同”,作为职场人士,我们应该善用正向小团体,信任我们的团体,与他人或团体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或无条件的趋同于团体。

首先,我们要鼓励不同的看法和有异议的声音,保证持反对意见者不被追究或排挤;

其次,我们每次做团体决策或解决团体面临的问题时,可以找团体内一到两个人专门负责“挑错”,在反复论证中自我完善;

再者,加强外部沟通,与其他团体,或团体外的其他人进行交流,避免闭门造车;

最后,我们每一位团体内成员都要二次思考,进行自我审视与反思,使团体决策效果最优的同时让自己得到成长,变得更加精进。

04 把握团体内成员相互之间的分寸感,维系爱护正向“小团体”

正向“小团体”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是我们在表面风平浪静实际暗藏硝烟的职场上的精神慰藉,我们要维系它、爱护它,把握团体内成员的分寸感,让小团体免受分崩离析。


如何建立职场中的小团体(职场小团体遍地开花)(7)


  • 要有恰到好处的距离感

“刺猬法则”告诉我们,在一个团体内共同奋斗的过程中,我们成员之间似乎亲密无间,但关系再好,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把握好尺度。

这里有一个蕴含哲理的小故事。寒冷的冬天里两只刺猬瑟瑟发抖,为了取暖,它们依偎在一起抱团。它们想靠得近一点,再近一点。但是挨得越近,浑身的刺不但无法让它们取暖,反而刺痛了彼此。它们不得不分开,可因为寒冷又再贴近,刺到对方后又分开,如此反复折腾,它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彼此比较合适的不近不远的距离,既能相互取暖又不会刺痛对方。

法国前总统戴高乐有一句座右铭:“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不管是处理与身边亲信的关系,还是处理与参谋、智囊团的关系时,都谨记并保持着合适的距离。

身处职场大环境,小团体内的我们也是一样,没有真正的亲密无间,只有真正美好的距离。故而要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感,给予每个人自己独立的空间。

  • 要有不可逾越的界限感

团体成员间除了保持适当的距离,还要特别注意彼此间的界限。


如何建立职场中的小团体(职场小团体遍地开花)(8)


身在一个团体,做到充分理解、合理沟通和将心比心就已足够。在一条“船”上,打着“咱俩谁跟谁”的旗号,窥探他人隐私或刻意谈论私人化的问题,都会造成对方的不适感。

而且,你伸出的好奇的触手,你探求的他人隐私,可能会戳中别人的痛点,在人家的伤口上撒盐。

更何况,你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可能会成为别人手里最锋利的刀,当你曾经的战友举起刀的时候,可谓刀刀致命。

有句话是这么讲的,我们用两年时间就学会了说话,却要用一生的时间学会闭嘴。

注意界限感,适时的闭嘴或停下,是我们维系和爱护正向“小团体”的有效途径。

同一个团体的战友是为一个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而努力的,不断的无视界限逾越界限,容易产生隔阂和矛盾,最后难免殃及池鱼。久而久之,“友谊的小船”可能说翻就翻,正向“小团体”只会名存实亡。

  • 要有留人余地的空间感

同在一个团体,我们要懂得谨言慎行,给自己和他人都留有余地。

古人云“话到嘴边留三分”,其实也是一种留白的智慧。心里想说的话,想做的事,我们要先掂量掂量,会不会误伤别人,让别人下不了台。

“正向”小团体内的我们,做事的方法或风格会有不同,有小摩擦是在所难免的。如果别人做的一件事情明显不如人意,那么我们明面上点到为止即可,话说得太满太重太过分都是不合适的。

毕竟,推己及人,谁都有失误或不对的时候,不留情面咄咄逼人不仅会让对方退无可退,也会使双方关系趋于紧张,继而影响团体凝聚力。


如何建立职场中的小团体(职场小团体遍地开花)(9)


身处团体中,抬头不见低头见,相见怎能两生厌?有句谚语讲的好,“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我们谨记对事不对人的同时把握自己说话做事的分寸,注意留白,才会给双方都留有一定的回旋空间,才会相见不生厌,也才能维系正向“小团体”成员间的融洽关系。

结语:

职场小团体避无可避,我们需要的是远离恶意小团体,接纳正向”小团体”;掌握“关系场效应”,善用正向“小团体”;理解“刺猬法则”,维系爱护正向“小团体”。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自己努力变得牛逼才是王道,当我们足够优秀足够强大到羽翼丰满之时,到哪都自带光芒自成圈子,甚至,一个人,就是一个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