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我觉得自己边工作边考研不行(我依然决定考研)

我觉得自己边工作边考研不行(我依然决定考研)其实后来从许时学校对大三年级的考研院校情况的调查来看,大多要选择考研的学生,都是填的比自己院校稍高一级的学校,对于他们来说,能够跳出现在的“窘境”是更加重要的,愿意去“赌”名校的学生,还是占少数。许时在最开始其实有将目光锁定在985和211名校当中的,“肯定谁都想考名校嘛,我也想去更好的地方看看”,但最终许时还是选择了一所一本院校,“后来还是结合了很多现实的因素考虑吧”,本科院校的劣势,以及对这几年来自己能力的评估,许时还是选择“求稳”。许时是在三月决定考研的,她是一所双非三本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的大三学生,属于考研群体中最最普通的“应届考研生”。六月,她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她的考研复习计划。当年的高考失利对许时的打击很大,由于种种原因,她来到了现在读的这个学校,在大学期间,她很少参与实践活动,只是每天按部就班的完成学业,所以在即将大四面临毕业时,许时害怕了,“自己没有特别的优势”“学历拿不出

六点半,许时轻声出了寝室门,去图书馆的路上已经有不少人了;七点,周逢准时到达办公室,完成了今日份签到打卡;七点半,谭孟关掉闹钟,洗漱准备去上课;十点,甘予捷刚醒,昨晚改论文到凌晨两点。

2022年6月,距离23考研还有206天。

复习即将进入“白热化”。

“想去更好的地方看看”

许时是在三月决定考研的,她是一所双非三本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的大三学生,属于考研群体中最最普通的“应届考研生”。六月,她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她的考研复习计划。

当年的高考失利对许时的打击很大,由于种种原因,她来到了现在读的这个学校,在大学期间,她很少参与实践活动,只是每天按部就班的完成学业,所以在即将大四面临毕业时,许时害怕了,“自己没有特别的优势”“学历拿不出手”“觉得自己没有竞争力”“想去更好的地方看看”,许时最终选择了“考研”这条十分泥泞拥挤的道路。

在考研初期,第一步是选择院校,这是考研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都说考研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所以考生们对于院校的选择都十分的谨慎,这是“野心”与“现实”的一场“博弈”。

许时在最开始其实有将目光锁定在985和211名校当中的,“肯定谁都想考名校嘛,我也想去更好的地方看看”,但最终许时还是选择了一所一本院校,“后来还是结合了很多现实的因素考虑吧”,本科院校的劣势,以及对这几年来自己能力的评估,许时还是选择“求稳”。

其实后来从许时学校对大三年级的考研院校情况的调查来看,大多要选择考研的学生,都是填的比自己院校稍高一级的学校,对于他们来说,能够跳出现在的“窘境”是更加重要的,愿意去“赌”名校的学生,还是占少数。

确定好了院校,考研“赛道”的“预备枪声”正式打响。

在大三下期刚开学那会儿,许时每天都六点半准时起床,三月份重庆的清晨还带着丝丝凉意,“那个时候图书馆才有位子”,在图书馆学习到八点多的样子,就去教室上课。这样的日子大概持续了两个月,许时又回归到和以前一样七点半起床,“早上起太早会很容易疲惫,如果早上有专业课的话,经常会打不起精神,好像有点不划算”。到五月份,许时的复习状态开始变得“松弛有度”,“不想让自己前期就那么累,还是需要循序渐进”。

大三的课程不算轻松,学业课程的学习与考研复习同时进行,实在是“费心神”,如何平衡考研复习和日常课程,是很多应届考研生很困惑的地方,许时对于这个问题她的态度是“主要看我心情”,许时会根据她认为课程的重要程度,去权衡如何听课,一些比较轻松的大课,许时就会选择背背单词,看看名词解释,而对于课程专业课程,她还是会认真听讲。除此之外,许时这个专业的课程涉及很多实操的课程作业,任务量还是很大的,“我还是喜欢先把这些作业做完,不然总觉得心里堵得慌,复习也复习不好”。

许时班里考研的同学不少,据她所知,全班30个同学中,至少有一半都要考研,离她最近的是和她同组的同学,小组五个人都要考研。许时平时喜欢和她们交流自己考研的方法和询问她们的进度,当问到许时会不会因此感到“被内卷”的感觉,许时却觉得,“这也算一种动力吧”,从这些方面,许时会慢慢从中找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不断的鞭策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说完全没有压力是骗人的,“我在内心时常会一遍一遍的问自己,自己真的可以吗”许时提到。“考研期间可能没有什么特别‘大崩溃’的时候,但是一些‘小崩溃’可能天天都会发生”,深夜emo可能是每个考研人都会经历的,内心的不安会一步步的馋食自己的信心,焦躁涌上心头,但最终擦干眼泪,还是不会放弃,从决定考研那天起,这种情绪必定会一直拉扯着每个考研人的神经。

在许时心里,她不觉得“考研”和“娱乐”是一对反义词,所以许时会给自己娱乐放松的时间,“考研心态是最最重要的”,许时也不愿意被焦躁情绪左右,“该放松的时候放松,该认真学的时候认真学”。

距离考研还有六个月的时刻,许时照常每天认真的上课,按部就班的复习,脚步平稳,即使过程中会有不好的情绪和困难,但依旧怀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态度前进。

“我很认真的,可以说我从没有这么努力过”

今年是周逢离开学校的第三年,现在他在中国能建集团下的葛洲坝集团公司上班,主要负责变更图纸绘制的工作,“就是先看图纸,然后告诉下面的人工地现场要怎么做”。

2020年,周逢从西南石油大学毕业,他的专业是电气自动化,当时手握一份双一流院校毕业证书的他,突然告诉父母,他想考研。但其实作为一个从一所不错的大学毕业的理工科技术型人才,周逢的简历是很容易递出去的,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不成问题。

周逢在大四的时候没有参加考研,原因是“没有复习”,决定第二年再考。周逢妈妈说:“他当时告诉我,后来也看了那年考研的题,觉得其实不难,主要是他没复习。”但临近毕业,周逢看见周围的同学和室友,都陆续开始投简历找工作了,于是自己也试着投了简历,没过过久,周逢的简历有了消息,工作很不错,公司在湖北。从小到大,周逢第一次要独自去那么远的地方。

七月份,周逢坐上了去湖北的飞机,到上班的地方办好手续,算是正式入职了。

说起想考研的原因,从第一年到第三年,周逢在心态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其实刚毕业那会儿想考研,是看到其他同学找的工作工资都太低了,感觉光本科水平还是不够”,周逢谈起当时的想法。后来机缘巧合,自己得到了工作机会,想着可以先赚点钱,为考研做准备,给可以家庭减少点负担。

周逢对于考研还是十分自信的。

周逢从小就特别聪明,也十分贪玩儿,高考前的一周还翻墙去网吧打游戏,对他而言,高考是“失利”才读了西南石油大学,所以对于学习,他十分自信。

刚开始工作,一切都很新鲜,工资也不算低,转正后可以拿到六千左右,并且公司的福利很好,逢年过节有礼物有补贴。刚上任时周逢一直在跟着师傅熟悉工作和适应环境,那个时候已经快九月了,时间非常的紧迫了,周逢每天先把手头的工作做完,早上和晚上再抽时间复习。

周逢报的是他本科学校的研究生专硕,还是他本科专业方向,“那个时候就是想拿个研究生文凭,工资可以高一点,考本校会容易些。”一边工作一边复习难免会被分去很多精力,“到后期其实都已经学不动了,那个时候工作特别多,经常要跑工地考察,很累。”

“他那天给我说,他不想考本校了,想考更好的学校”,周逢的妈妈说道。

让周逢做出改变的原因,是因为他的爸爸出事了。

周逢的爸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他跟了爸爸,现在的妈妈是自己的继母,但从小照顾周逢,周逢也和她非常亲近。前两年周逢的爸爸和妈妈因为工作上的一些原因,两人分居两地,周逢爸爸在成都,妈妈在重庆,平时都只是靠电话联系。

“当时突然就联系不上他了,谁都找不到他”,周逢的妈妈说,后来才知道,周逢的爸爸在好几个月前就没有去上班了,天天在外面打麻将,“赌上大的了”,周逢的爸爸在外面借了高利贷,在网上贷款,“要债的都来公司找了好几次”,周逢爸爸同事说。周逢妈妈马上赶回了成都,发现家里什么都没少,唯独没有周逢爸爸的身影。周逢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很懵,他不懂“你爸跑了”到底是什么意思,后来才慢慢反应过来。

后来在周逢小姨家门口找到一个行李箱,是周逢爸爸留下来的,里面有衣服和鞋子,还找到一张纸条,上面歪歪扭扭的写到,“你们都别来找我了,我再也不会回来了,照顾好周逢和爸爸妈妈...”。

一家人无法接受这个现实,直到成都的家里总有人来拍门要债,电话总有陌生来电时,妈妈不让周逢回来,怕他们一家人被高利贷要债的盯上。周逢妈妈让周逢好好上班,好好复习,什么都别想,可周逢心里比谁都难受,小时候自己的亲生妈妈离开自己,现在爸爸也走了,他只能靠自己。

考研的日子快到了,周逢这一次又放弃了,他要重新报考学校,要考更好的学校。

今年是周逢工作的第三年,他最终决定考西南交通大学,他将学校锁定在了成都,他说:“我习惯呆在成都”。今年,周逢明确告诉了老板自己想考研,老板也找周逢谈过两次,并且表示十分其中周逢,是考虑给他升职的,但是周逢都拒绝了,“我想提升能力,想学习”。后来老板给周逢的工作也少了,“每天划划水,十点以后基本都是我的时间”,周逢除了每天固定来公司打卡,其余的时间大部分都给了复习,周逢说,身边也有同事要考研,虽然专业不同,但自己偶尔还是会和对方交流交流。

公司的氛围肯定没有学校的氛围好,再加上离开学校太久了,周逢觉得自己经常找不到状态,所以周逢每天早上六点都按时起床,开始学习,晚上下班洗漱完要学习到接近两点,“我想让自己形成习惯,慢慢找回学习的状态”。

周逢觉得自己的状态还可以,偶尔心情会有点“烦躁”可能是因为听到自己的朋友考研复习一天背了500个单词,专业书已经刷完两三遍了的时候,觉得自己的进度太慢。但总体来说,周逢觉得工作上压力不大,复习时间也够,周围人给的压力有时也能转化为动力,关于家里的事情,周逢没有提。

后来问到周逢有没有想过考不上,周逢的回答是这样的:“我很认真的,可以说我从没有这么努力过,高考在我现在而言都是小儿科般的努力。但如果真的没考上,还是要二战。”

其实在采访到周逢的时候,他都十分放松,当提及他考研的原因时,他没有提他爸爸的事情,他只是轻描淡写的说“想考更好的学校,学到更多的知识,搞更多是钱”,其余都是周逢妈妈透露的,包括周逢和她说的那句“妈妈,我只有你了”。也许也是在那个时候,周逢心里暗暗下了决心。

“一条路走到黑”

所有的成功其实都是有迹可循的,大多数命运的改写都是靠自身的努力,那一小部分运气的加持,只能算是锦上添花。

谭孟与许时一样,本科就读于一所双非三本院校,学习的是新闻传播,但与许时不同的是,谭孟的大学十分充实。谭孟是很爱学习的一个人,在大学期间,他的专业成绩常常名列前茅。但谭孟并不满足于现状,他依然觉得自己的实力不够,毕业后,没有更好的选择,“自己又没有一技之长”,于是在权衡之下,他选择了考研,“觉得这个(考研)是一个很好的消除迷茫的一个方法,或者说路径”。

在最开始决定考研的时候,谭孟对于选择考哪个专业这个问题,他纠结了很久,因为谭孟是很想考思政方向的专业,他的梦想就是当政治老师或者从事哲学方面的工作,但其实跨考的风险很大,而且谭孟还提到,“可能把喜好变成了专业之后就不一定那么的纯粹了”

所以谭孟在再三权衡之下,还是决定不跨考,加之谭孟自己也还是比较喜欢自己本专业,也有两三年的学习基础,“就觉得可以一条路走到黑嘛”,所以那时谭孟觉得,还是愿意把政治当成自己的一个爱好。

谭孟是在大三寒假决定考研的,“那时疫情刚刚爆发,被封家里了,那时候正式决定考研的”,对于谭孟考研,家里人都是十分支持的。“家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是老师,他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性,爸妈也觉得,能多读书总是好的”。

和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院校对谭孟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最终谭孟确定下来考华侨大学,也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斟酌,起初谭孟是想去南昌大学,但学校在江西,“当时觉得江西好像还没有重庆发达”,后来他又想说去北京,他看重了北京体育学院,“但上一届爆冷门,都不想去赌这一把”,再到后来,谭孟有个复读室友以前是集美大学的,室友说集美大学很漂亮,谭孟尝试着去搜了搜这个学校,结果集美大学没有新传专业的研究生,“但是我在地图上发现了集美大学旁边的这个学校,去搜了搜发现还不错”,就是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之下,谭孟确定了自己的学校。

当时谭孟班上有一半的同学都要考研,包括谭孟身边认识的朋友都要考研,“几乎是人均考研吧”。后来谭孟当时大四的课程还很多,“22节,也就是11大节”,即使是在考研前一周,谭孟还是坚持在上课,“会和老师互动,会回答问题,按时交作业”,除此之外,学校的各种实训作业和比赛,谭孟都坚持完成,到大四后期,事情更多,谭孟也只能挤课后和周末的时间来复习。

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谭孟的心态还是比较好的,他在复习时没有采用“背死书”的方法,他更喜欢去理解书中的知识,“有时候也会帮同学解答一些问题,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提升学习的方法”,但就是因为谭孟不太喜欢背书,都是以练和看为主,所以在后来的考试中,谭孟觉得自己也许还是吃了一些这方面的亏。

在暑假快开学那段时间,谭孟心中有一些烦躁的情绪,英语不算谭孟的强项,在对于英语的复习上,有时候会让谭孟心情有点低落,但谭孟本人的性格是很乐观很积极的,所以在复习心态这一方面,谭孟是把握的很好的,会有小烦躁,但也能很快调整过来,“九月开学之后就比较坚定的,也比较的看得开,我觉得我能考上,那可能是我的‘缘分’,我考不上,那我就上班,就是我什么“非我不可”的情绪,我觉得我尽力就好,不想给自己留遗憾,我就带着这种心态去复习。”

12月25日,谭孟奔赴考场,两天的考试,谭孟觉得过得好快,接近300天的复习,就全部押在这2天了。考试结束后,其实谭孟心里还是比较有底的,“觉得自己十有八九可以上吧,只是不敢说,怕打脸”。考完试紧接着就是期末考试,期末考试完就是写论文,即使是考研已经结束,谭孟依旧很忙,“我1月19日就把论文写完了,放假第二天,我就去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的宣传部实习了一个月”,实习的最后一天,2月26日,初试出成绩,379,谭孟并不惊讶,继续忙着其他的事情,大四下期,他在一个中学当了一学期的老师。

面试之前,谭孟刚上完一个班的课,四点左右的面试,谭孟两点半才上完课往面试地点赶,“其实我也没准备,就把该交的材料准备好,死马当活马医了”,谭孟英语最差,“当时一直在说sorry”,但谭孟也没有特别苦恼,但在面试即将结束的时候,转机出现了,面试老师问谭孟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的,谭孟就说了这样一段话:“我希望在九月份,在丹桂飘香的时候,能与各位导师在线下,我们在厦门,在白鹭江头面对面的进行学术交流,”其中一个老师当时就回复了谭孟:“欢迎你的到来”。

“欢迎你的到来”,谭孟正式开启了他的研究生生活。

都说读研和考研是完全不同的感觉,谭孟在读研的时候,有十分明显感觉,“考研是十分公式化的,虽然在考研整个过程我们一直强调不能太功利化,但很多东西还是比较应试的”,而读研完全不同,“读研需要自己有选题意识、问题意识、论证意识、分析意识,以及缜密的逻辑思维,要有思辨能力,包括看待问题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

现在谭孟已经进入新学校一年了,回望整个考研过程,谭孟觉得带给他最大的改变是让他知道自己是有实力的,因为谭孟从小到大都不是一个“考试型选手”,可能大多考试都不能完全发挥他的最高水平,谭孟说,他觉得自己可能缺点“考运”。所以最初谭孟并没有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考研上,“因为我觉得学习强,学习能力好,或者说会学习,不代表会考试”。所以通过考研,谭孟觉得有一个很大的收获,他发现很多时候真的是“越努力越幸运”,当一个人一直往前走的时候,运气它自然会来,“我觉得这个很重要。”

而说起改变,谭孟觉得自己在这个过程当中变得更加理性了,“比以前更中立,更理性,更包容,更沉淀”。谭孟回想起当时大一的时候,一直是专业第一的他,还是十分浮躁,“可能就是有点矮子里面拔高子那种吧”,但随着经历越来越多,自己也成长了很多,谭孟也逐渐学会了更加客观理智的去审视自己。

在采访中谭孟也提到了自己对“考研热”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他认为“疫情”是直接原因,“是导火索”,但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就业市场上的“供需不平衡”,社会上人才太饱和了,再加上新冠疫情的爆发,让本就不太平衡的就业市场“雪上加霜”,许多中小型企业裁员倒闭,双减政策的实行让很多教培行业也走向衰退,各种各样的原因,让大学生们更加畏惧就业市场,促使“考研热”的出现。“考研热”也必然给社会带来影响,其一,从消极的方面来谈,“造成内卷,内卷会带来各种各样的消耗”,其二,从积极影响来谈的话,“会促进国家人才结构的优化,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在谭孟看来,“考研热”是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的,如今国家也在对于研究生招生进行扩招,但扩招不等于“减质”,在扩招的同时依然要提高培养的质量。

作为考研的过来人,谭孟觉得,自己一定要明确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不是每个岗位都需要研究生,考研并不是说就‘万事大吉’,倘若没考上的话,一两年的时间成本很多人是耗不起的,所以一定要明白自己到底为什考研”。

考研一定不是“一时兴起”,一定要综合考虑,否则在“考研热”“考研卷”的这种环境下,很多人最终会沦为这场战斗的“炮灰”。

300万落榜考生的其中之一

22考研全国研究生报名人数有457万,而全国院校计划招生人数110万左右,这意味着将有300多万考生落榜。

甘予捷就是那300万分之一。

和大多数学生一样,甘予捷在三月确定考研,但同时她也在向外投递简历,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她也更加坚定确定了自己一定要考研,“就是投简历才发现,可能研究生的学历才能让我接触到我更想要的职位”。

甘予捷是英语专业的学生,“这个专业历年来都是教育学最热门的专业,所以考的人非常多,大家都拼命学习,因为招生的名额寥寥无几,有些只招一两个”。甘予捷的这条赛道实在是非常“拥挤”。在考研初期,甘予捷也询问过一些朋友的意见,“大多数朋友还是比较支持,有的就觉得考研是条‘不归路’”。

在备考期间,甘予捷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学习满7个小时,“我前期一般睡七到八个小时,学习一天分上午和下午,晚上不学习,一天大概学习七个小时。上午三个小时,下午四个小时,如果没满7个小时,晚上还是会继续呆在图书馆”。到考研后期甘予捷一天的睡眠时间大概只有六小时,“一天学十个小时”,这样的生活让甘予捷感到很累,在这个时期,“觉得散步都算是娱乐了吧”。到最后冲刺阶段,甘予捷的学习时间一天到过十个小时以上,“这都是常态”,看到周围同学的学习时间都是十多个小时以上,甘予捷觉得“自己不可能就放松,别人都在学,自己也得学”,因为这样的学习强度,甘予捷的睡眠时间被强烈压缩了,所以之于她,最主要的放松方法睡上美美的一觉,“充足的睡眠真的很重要,睡好了,人的精气神就不一样了,效率也会提高”。

对于进考场的那一天,甘予捷历历在目,“进考场前自己是非常紧张的,但其实进了考场,拿到卷子后,也就没那么紧张了,因为就会全身心投入答题中,自己根本没有胡思乱想的时间。”

考试结束后,甘予捷没有再继续准备考试了,“考完后我就真就是完全放松下来,‘摆烂’的一个状态,因为考完其实自己心里就有数了”。紧接着就面临期末考,甘予捷也就立刻又投入期末的复习当中了,在那个时候,她可能已经预感到了结果会是怎样了。

考研网公布成绩的那一天,甘予捷马上就查了成绩,“看到成绩的那一刻,其实和之前自己心里的预估是差不多的”,说没有失望肯定是假的,毕竟“一次上岸”是每个考研学生最期待的结果,但其实甘予捷对这个结果的接受度挺高的,“,因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建构确实是有漏洞的,而且前期浪费了太多时间,自己真正静下心来全身心投入复习的时候已经是六月了,还是晚了些,自己努力程度也不够。”

最近一个月,甘予捷忙着改论文,毕业的一些事情也堆起来了,除去考研,她还有很多自己的事情。现在她也在继续向一些外贸公司投简历,对于是否“二战”这个问题,她还需要再考虑考虑。甘予捷的家人在她考研失败之后,“几乎没有人支持我再二战”。“家里人还是更希望我考个编制,考个教师资格证,找个学校当个老师”。

也许甘予捷真的没有想好,经历了这一次,她更加觉得“选择”真的特别重要。正如她最开始所担心的那样,如果没考上,自己浪费了秋招机会,又失去了应届生考试优待,六月一过,她或许需要去思考一下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他们四人不是个例,除了他们,还有“他们”。

我觉得自己边工作边考研不行(我依然决定考研)(1)

(2011-2022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

据可靠数据显示,预计2023届考研人数将突破500万,考研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这已是一个明显的事实,能够看到,在考研人数拥挤的同时,相关高校也在扩招,考研是一条“不归路”,对于某些人来说,也是一条出路。

许时或许要开始增加复习强度了,早上到底是六点起还是七点起,在期末与复习同时进行时,她要怎样调整节奏?周逢今天是否又会为研友今天背了五六百单词烦躁?在家庭、工作与复习的三重压力下要如何稳步前行?谭孟这个月又看了几本书,做了几次小组汇报,最后还是会把爱好变成职业吗,是否它真的变得不再“纯粹”?甘予捷毕业事项全部完成了,到底是决定“二战”还是考编,这次的决定她做好的了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