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唐县河北梆子剧团演出:县梆子团历任领导

唐县河北梆子剧团演出:县梆子团历任领导在日常工作中,尤其是在常有绯闻的文艺团体,作为领导,注意检点特别重要,而他几乎到了谨小慎微的程度。他要找一个女演员谈话,必需有第三人在场;如果没有第三人,他就把屋门开得大大的,以防有人捕风捉影。这样做,确实收到了极好的效果,每当闲论生活作风话题时,赵乃章一直是众口皆碑的正派之人。贯穿他剧团领导工作始终的一个原则,是“爱护人才,保护好台柱子”。在他看来,剧团要站得住脚,有观众效应,必须仰仗好的演员。关心笼络住台柱子,既是出戏的需要,剧团价值取向的需要,也是剧团领导的重要职责。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有利于剧团生存。男,1927年生,唐山市人。擅长写作,曾在冀东剧社供职,后调地区文化局。1960年调任唐山市评剧团书记,1961年5月调任唐山地区河北梆子剧团书记。1962年9月随团调任迁西县河北梆子剧团党支部书记兼团长,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剧团的领带工作。1963年初调回地区文化局,就任地区文化局副局

来 源:迁西县文史资料第7辑《艺苑杂谈》(孙法仲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7出版)

作 者: 郭景斌

从1962年9月,到1984年7月,剧团历任领导19人。以下记述的各位团领导简要情况,为笔者与县梆子团老演员座谈后综合整理。

唐县河北梆子剧团演出:县梆子团历任领导(1)

王义安

男,1927年生,唐山市人。擅长写作,曾在冀东剧社供职,后调地区文化局。1960年调任唐山市评剧团书记,1961年5月调任唐山地区河北梆子剧团书记。1962年9月随团调任迁西县河北梆子剧团党支部书记兼团长,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剧团的领带工作。1963年初调回地区文化局,就任地区文化局副局长。

唐县河北梆子剧团演出:县梆子团历任领导(2)

赵乃章

男,天津蓟县人。1956年于玉田县任教。1958年调玉田县文教局从事工会工作,同年调玉田县河北梆子剧团任副团长。1959年随团调唐山地区河北梆子剧团,仍任副团长。1962年随团到迁西,职务未变。1963年提任剧团团长,直至1967年剧团第一次解散。1972年3月剧团重组,任剧团领导小组副组长,1975年后任团长,直至1982年底调出〔任县体委副主任〕。在剧团做领导工作19年。

贯穿他剧团领导工作始终的一个原则,是“爱护人才,保护好台柱子”。在他看来,剧团要站得住脚,有观众效应,必须仰仗好的演员。关心笼络住台柱子,既是出戏的需要,剧团价值取向的需要,也是剧团领导的重要职责。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有利于剧团生存。

在日常工作中,尤其是在常有绯闻的文艺团体,作为领导,注意检点特别重要,而他几乎到了谨小慎微的程度。他要找一个女演员谈话,必需有第三人在场;如果没有第三人,他就把屋门开得大大的,以防有人捕风捉影。这样做,确实收到了极好的效果,每当闲论生活作风话题时,赵乃章一直是众口皆碑的正派之人。

他办事谨慎,从不贸然行事。有人分析,这既是他的品性修养,也与他的出身背景有关,或者说是时势造就了他这种性格。他出身富农家庭。在大讲“阶级斗争”的年代,那是一个沉重的包袱,耳边不时响着革命群众的告诫:“不许乱说乱动。”稍有不慎就会被人揪出来打翻在地,再踏上一万只脚,叫你“永世不得翻身”。他历经“打老虎”“反右”“四清”和“文革”,但从未出过大的问题,实在不易。这不能不说是他一贯谨慎的“正果”。

他所以颇受演职员敬重,还在于他对事业别无二心。为了剧团,个人的事根本不考虑。按说他当剧团团长,跟哪届局领导、县领导关系都不错。当时要是张张嘴,把务农的儿子安排个工作,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别人也多次劝过他,可他就是听不进去。但是,当团里的演员有困难时,他却热心办理。剧团演职员调资,1970年代,各单位的指标都少,本来按资历、政绩衡量他都评得上,可他却明确表态自己不争不要,并把本属自己的指标让给别人。会计张健,30年后还念念不忘赵团长把指标让给他的事儿。

他家生活很清苦,吃饭常常是米粥就咸菜、窝头带清汤。可团里来了客人,他却时常请到家里自己招待。有时就是团里招待,那个仔细劲儿也让人难以形容。吃饭时他自己不吃,总劝客人吃。等客人酒足饭饱了,才把剩菜凉饭挪到自己跟前,可多可少,吃点就行。有时弄得客人都不好意思,后悔自己吃得实在,没给团长多留点。

到过剧团的人都知道,剧团从来不备待客烟茶。客人来了没有烟,要抽,客人就得抽自己的;喝茶,有,那是他从家拿的,而且品级很低,沏上水飘起一层茶末子,茶末子上还挂着一层小气泡。这种茶有人叫它“笆篓儿”,意思是说,这种茶叶不是采的,而是用耙子搂的,一毛钱一袋儿。偶尔茶叶的品级也会高起来,那就说明家里来过亲戚、朋友了,茶是人家送的。

在生活上他特别体谅人。经常说:“文艺工作者,过去叫艺人。出门在外,苦,不容易。大家都应该互相关心,互相体谅。”

平时,只要演员应该得到的,他一定会尽心争取到。一次,县财政系统召开会议,要剧团助助兴,演场戏,可演完后连口汤都没喝上,他很为演员委屈。事后,他找到朱长欣,请求给点补助,朱书记便开了一张表示同意的条子。他把条子交给会计张健,找的白金海,由张云那里领回了补助,发给了大家,每人0.4元。钱虽不多,但大伙都理解赵团长这份心意。

他肚量大在剧团里是出了名的。他常说,在剧团当领导,小肚鸡肠不行,该忍的忍,该让的让,因点小事气呼呼的,即使气死了,别人也不知你咋死的。一次在剧团基地,有个工花脸的演员,因为一件生活小事没压住火,气冲冲地找到赵乃章。他手扶着门框,脚蹬着门槛子,冲着屋里就喊。别人看不过,上前解劝。不劝还好,一劝还破口大骂起来。门外这么热闹,赵乃章哪儿去了?隔着堂屋门,往里一望,正蹲在饭桌前,端着碗,对着骂他的人细嚼慢咽地吃饭呢!任外边怎么吵怎么嚷,他就是不还嘴,饭吃得就那么安然、那么有滋味。那人越骂越没词儿,越嚷越没劲,只好赌气囔囔地自个儿走了。客观评价,这种大肚量是他在剧团磨练出来的真本事。有几个团领导,硬是因为生不起闲气不干了,而他却干了20来年。

他也有不忍的时候,那就是遇到原则性问题时。干事业,他是从来不怕伤人惹人的。团里有规定,只要有戏,不是特殊情况,任何人不准请假。有一次,剧团晚上演《挡马》,高胜山有角色,偏偏家里又有了事,需要请假,可任他磨破了嘴皮子,赵乃章也没把假请给他。吃饭时高胜山又追到他家里,他还是没答应。在角色使用上,他向来不含糊,该谁上就谁上。A角不在,B角必须上;A角若在,B角想上也不成。

在提招待票问题上,他也不怕得罪人。县里演出,每场招待票只提20张,县委办、政府办、宣传部、公安、电力、财政各两张,余下的作机动,连副团长也不给。他说:“这招待票若管不严,没多没少。放开了,提再多也不够用;搂紧点儿,人们就会断了看蹭戏的念头,兴许还能剩几张。”

当然,人无完人,赵乃章也有“抠门儿”抠得不近人情的时候。赵振巨说,有一回,他的长号,两根管儿都开焊了,急需更换,赵团长就是不给换,硬是让凑合着使。1976年上半年,省里来人审查节目,试演时吹着吹着管儿就掉了,只好停下。赵团长在台下听着不对味,就上台问他:“咋搞的,快吹。”他说:“管儿掉了。”赵乃章说:“管儿掉了,把着吹。”他只好把着长号的断裂处,用手攥着吹,咋吹咋低半个调儿。省里来的人都是内行,一听就听出来了,悄悄走到跟前说:“不跟调儿,不如不吹。”他就停下来了。赵团长一看他把号放下了,就说:“你咋又没吹?”他说:“我再吹,把整个乐队都得搅乱了。”赵团长没好气地来了一句:“赶紧去修。记住,必须赶上正式演出。”

他为人忠厚,处事谨慎,工作兢兢业业,是众所公认的好团长。

唐县河北梆子剧团演出:县梆子团历任领导(3)

盖叫天

女,1910年生。本名步兰云,艺名金秀亭。高级知识分子,天津市北塘镇人。

幼时随父移居天津市区,家境贫寒,从未读过书。13岁即走大姐步青云求生之路,入梨园学艺,主攻花旦。学艺刻苦,吐字、声腔极见功力,16岁即崭露头角,颇受同行认可。

1929年拜老艺人纪金亭为师,改习胡生,艺技更有进步,四功〔唱、做、念、打〕、五法〔手、脚、身、法、步〕运用精道,喷音吐字亦有独自特色。所发之音,响如洪钟,字字入耳,堪称一绝。

她为人狷介,从不向恶势力低头,所以解放前只是迫于生计才偶尔登台,直到建国后才如沐春风,焕发艺术青春。

唐县河北梆子剧团演出:县梆子团历任领导(4)

1962年,盖叫天、刘桂珍与当时唐山地区河北梆子剧团团长刘树勋的扮装留影(刘桂珍提供)

1951年进入天津市移风河北梆子剧团,与著名表演艺术家韩俊卿、金香水、张美华、新刚钻等同台演出,艺技与银达子、小翠云、云笑天等齐名。

1955年入金镶钻河北梆子剧团。1956年文化部将该团一分为二,她带队来到唐山,成立唐山地区河北梆子剧团,并任副团长。1962年9月随团赴迁西,仍任副团长。

在迁西县梆子团期间,她考虑个人工资过高,曾两次主动提出降级。第一次从300元降到170元,第二次〔1964年〕又降到120元。

她待人宽厚,从艺严谨,口碑极佳,一直为同行所尊敬和爱戴。1963年当选为第五届县人大代表,任期至1967年。

1966年7月“文革”初期,被打成“反动艺术权威”“文艺黑店的祖师奶奶”,遭到严重迫害。1967年4月剧团解散后返回天津。之后,因身体状况和其他原因,1972年剧团恢复时未再回团。1976年底病逝,享年66岁。

她一生成功塑造了许多艺术形象,如《芦花计》中的闵员外、《辕门斩子》中的杨六郎、《南北合》中的杨八郎、《四郎探母》中的杨四郎、《杨门女将》中的杨延昭、《潘杨讼》中的杨继业、《蝴蝶杯》中的田云山、《杜鹃山》中的雷刚、《宝莲灯》中的刘彦昌、《红灯记》中的李玉和、《打金枝》中的唐王等,在广大观众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是众所公认的好演员、好团长。

王汉卿

男,1935年生,唐山市人。最初供职于唐山市劳动局。擅长写作。1960年4月调唐山市评剧团任秘书,1961年5月调唐山地区河北梆子剧团,1962年9月随团调迁西县河北梆子剧团,任副团长兼秘书。行政21级。除1965年抽调去抚宁搞“四清”外,截止到1967年4月,一直任副团长。1967年7月,剧团第一次解散后,调县文教局。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不幸罹难,时年41岁。

姜启文

男,出生年月不详,迁西县罗家屯人。曾任迁西县委党校副校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1963年调县梆子团任书记,一年后又调回宣传部。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文教局领导班子被夺权,机关混乱不堪。同年8月,被任命为文教局代局长,主持全面工作。1968年离职。

唐县河北梆子剧团演出:县梆子团历任领导(5)

韩文生

男,1927年10月生,迁西县兴城一村人。1947年5月从军,入编冀东军区12军分区文工队,任班长。

1948年文工队随军南下,他留职军分区政治部从事机要工作,不久又受命组建文工队。同年11月调军区文工团任分队长,后随团调起义后的傅作义39军,在内蒙古伍源一带活动。后因朝鲜战事吃紧,文工团整体调返河北廊坊,两个月后随团编入河北军区文工团。

1955年1月,转业到山西晋东南专区,任高萍县委宣传部干事。1957年任高萍县广播站站长,不久调晋东南区委文工团任副团长。

1963年请调回原籍,供职于县委宣传部,两个月后调任县梆子团党支部书记。1964年调科委。1971年调县文化馆,历任副馆长、馆长。1983年6月调县梆子团任党支部书记。1984年7月剧团解散后调县文教局。1987年离休。

从事文化工作32年。通晓指挥、编导和管弦、吹奏、打击器乐。是我县兼通文化艺术的领导人才之一。

唐县河北梆子剧团演出:县梆子团历任领导(6)

宋国华

男,出生年月不详,河北任丘人。1956年入唐山专区河北梆子剧团,习武戏。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任剧团党支部委员兼共青团支部书记。1962年9月随团调入迁西,任剧团党支部委员、演出队队长。1964年任剧团代理书记,期间曾与王芝民、王汉卿、刘桂珍等去抚宁搞“四清”。“文革”中受到过冲击。1972年剧团恢复时未再回团。

唐县河北梆子剧团演出:县梆子团历任领导(7)

王芝民

男,1927年5月生,河北任丘人。1956年入北京市金镶钻河北梆子剧团,工小生、二花脸,后从事舞台管理,继而担任演出队队长。

1956年4月随盖叫天到唐山专区河北梆子剧团,1958年4月随团调玉田县河北梆子剧团,1960年调唐山市河北梆子剧团,1961年5月调唐山地区河北梆子剧团。1962年9月随团调迁西县,任舞台队队长 1965年9月任代团长。1972年3月剧团恢复时回团,任剧团副团长。1982年5月退休,回原籍。

长期的演艺生涯,使他对剧团的内部事物非常通晓,精于舞台管理,对剧本的创作亦颇有研究。写过许多小型剧本。与董玉林合作创作的《雷锋与红领巾》《青天吏》,为剧团创造了可观的票房收入。为剧团元老派功勋人物。

唐县河北梆子剧团演出:县梆子团历任领导(8)

曾继汉

男,1929年6月生,昌黎靖安人。1948年保定建国学校毕业后,到迁西县教育科工作,历时10年。1958年1月30日,县文化科与县教育科合并为县文教局,被任命为副局长,分管文化工作。1962年9月任县文教卫生局副局长。1963年3月撤销县文教卫生局,分建县文教局,任文教局副局长,分管文化。1964年12月至1966年5月主持剧团工作。其间,政治形势动荡,人们思想复杂,剧团管理日益艰难,但他坚持“以人为本”,仍把剧团管理得井井有条,演职员称他是善解人意、极会用人的好领导。“文革”初期被夺权,去三屯营干校学习,后到下营中学任校长。1978年10月调县文教局任副局长,仍分管文化。1981年4月调县人大常委会任副主任。1989年离休。1992年10月病故。〔据曾继汉之子曾广增口述〕

赵景文

男,1934年2月生,迁西县安家峪村人,教师出身。1971年3月任教导员〔当时县直机关按军队模式建制,文教局相当营级,即为副局长级〕,分管文化。1972年3月任县梆子团党支部书记,1973年回局仍分管文化。1982年调县政府办公室任副主任兼招待所所长,1991年调县人大文卫科任科长。1994年8月病逝。主管文化期间,为剧团的恢复建设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据原县文教局局长于水口述〕

孙庆平

男,1939年3月生,抚宁鲁庄人。初中毕业。初在秦皇岛564地质队工作,后调唐山地质四局,派驻迁西,任务完成后留在县工业局供职。爱好书法且小有成就,曾见之于县城关北大影壁上的“伟大导师,伟大统帅,伟大舵手,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21个大字,即出自他的手笔。1969年,在县领导的授意下牵头组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并担任队长。当时演出没有收入,演员每月只发15元生活费。1972年3月恢复县梆子团后任副团长,主抓政治思想工作。1972年9月调县工业局,历任矿山局局长、赵各庄煤矿矿长。1999年3月退休,落户迁西县城关。

唐县河北梆子剧团演出:县梆子团历任领导(9)

何显威

见前帖《县梆子团主要演职人员·何显威》。此处从略。

张宝丰

男,1930年3月生,迁西县新集人。曾当过教师。1970年任县文教局文化干事,1974年1月任剧团代理党支部书记,同年底调回文教局,1990年退休回原籍。

唐县河北梆子剧团演出:县梆子团历任领导(10)

王占亮

见前帖《县梆子团主要演职人员·王占亮》。此处从略。

韩荣华

男,1930年10月生,迁西县东岗村人。初于县实小任教,后任校长。1973年初调县文教局,同年5月任副局长,分管文化工作。1981年4月任剧团党支部书记。1982年3月任县一中党支部书记。后调上营公社任党委书记。1998年调新集指导组任副组长,两年后退休回原籍。在剧团任职期间,与班子成员精诚团结,积极工作,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剧团风气大有好转,班子成员放开手脚大胆工作,结束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停演状态。

孙荣先

男,1924年生,迁西县白堡店村人。历任教师、基层秘书和县财政局、县总工会、县一中工会干事。1982年3月调县梆子团任党支部书记。1983年4月辞去剧团书记职务,一年后退休回原籍。〔据原县文教局副局长孙占希口述〕

唐县河北梆子剧团演出:县梆子团历任领导(11)

王恩顺

男,1948年2月生,滦县王店子人。滦师毕业。历任教师、公社文教干事、县文教局文化股股长等职。任文化股股长期间,协助分管局长做了大量工作。1982年4月调县梆子团任副团长,1983年6月任团长。在任期间,充分发扬民主,实施人性化管理,缓解了剧团内部矛盾,把演出工作推上重中之重的位置,改变了剧团长期不外出演出的局面,使剧团实现了阶段性收支平衡。剧团分成两队后应时顺便,将剧团团部由“管理型”转换为“服务型”,有效促进了两队演出。1984年5月调县劳动人事局任副局长。2008年退休,落户迁西县城关。

孙丽云

见前帖《县梆子团主要演职人员·孙丽云》。此处从略。

唐县河北梆子剧团演出:县梆子团历任领导(12)

王德顺

见前帖《县梆子团主要演职人员·王德顺》。此处从略。

唐县河北梆子剧团演出:县梆子团历任领导(13)

温馨提示:尊重原创 远离抄袭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