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打假人王海公司:职业打假人王海称:打假和正义无关
职业打假人王海公司:职业打假人王海称:打假和正义无关他赚钱的方式是索赔 上面的数字并不是全部。近日 他曾对媒体公开 “去年打假成本在400万左右 总索赔额理论上应该有1000万。”有些钱还在赔付的路上。王海说 去年 他在长春买了40多万“问题(进口)牛肉” 计划索赔400万。“今年想再买1000万假货。”去年《新消法》出台后 消费者获赔偿数额增多 王海打算加大投资。他的打假团队共有30多人 去年业绩不错 王海说 一共打掉1100多宗(假冒伪劣商品案件)。照此计算 平均每人每月要打掉3宗案件。他拿出手机 向记者展示一张银行卡的交易记录。“这张卡是专门用来买假货的。”手机里显示 去年买假货共消费1444笔 消费额2025199.85元。“买了202万假货 赚了400多万。”他给自己定了30万的打假起步价 他说公司成本很高。他说 打假从来和正义无关 赚了钱才能更高尚。“王老板”巨款买假货王海没有看央视3·15晚会。3月15日晚9点 他正准备登上开
42岁 山东青岛人。1995年3月 王海在北京隆福大厦买了两副索尼耳机 他意识到这可能是假货 紧接着又买了10副 依据《消法》第49条提出了双倍赔偿的要求 被称为打假第一人。现任和谐社区发展中心理事、王海热线消费者权益保护项目负责人、北京大海商务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1995年 戴上墨镜的王海出现在媒体的镜头前。直到今天 他仍然在维权打假的第一线。这20年 王海本人和中国的打假维权境况都遭遇了哪些变化 有哪些争议和尴尬 祛除很多人固有印象中非黑即白的底色 我们试图为你还原一个真实的王海和职业打假人。
他不再站在舞台的中心。
打假人王海的光环被一个群体所取代。这是一个没有门槛的行业。“鱼龙混杂” 王海说黑社会、大学生、律师等等谁都可以加入。
他厌倦了别人给他戴的各种帽子。王海更愿意用交易和成本论来描述自己的打假生涯。最多的一次打假赚过几百万 是一笔好交易。
他给自己定了30万的打假起步价 他说公司成本很高。他说 打假从来和正义无关 赚了钱才能更高尚。
“王老板”巨款买假货
王海没有看央视3·15晚会。3月15日晚9点 他正准备登上开往天津的动车。天津打假分公司和物业公司的生意需要他打理。如今的王海 已不再是单兵作战的“打假英雄” 很多人爱叫他王老板。王老板有四个职业打假公司 分别设在北京、天津、南京、深圳。公司主营三种业务 帮消费者维权打假;知假买假;受雇于企业 替企业打假。第三种 是他生意的重头 占到整个业务的1/3多。
他的打假团队共有30多人 去年业绩不错 王海说 一共打掉1100多宗(假冒伪劣商品案件)。照此计算 平均每人每月要打掉3宗案件。他拿出手机 向记者展示一张银行卡的交易记录。“这张卡是专门用来买假货的。”手机里显示 去年买假货共消费1444笔 消费额2025199.85元。“买了202万假货 赚了400多万。”
他赚钱的方式是索赔 上面的数字并不是全部。近日 他曾对媒体公开 “去年打假成本在400万左右 总索赔额理论上应该有1000万。”有些钱还在赔付的路上。王海说 去年 他在长春买了40多万“问题(进口)牛肉” 计划索赔400万。“今年想再买1000万假货。”去年《新消法》出台后 消费者获赔偿数额增多 王海打算加大投资。
喜欢调查有实力企业
和假货打了20年交道 王海越来越精明。他把公司业务重点放在打击大企业上 “打大老虎 这是顺应时代”。他曾发文质疑耐克的双重标准 一个月后 北京市工商局针对耐克的“双重标准”开出罚单 487万元。但“打虎”行动并不是每次都成功。据记者不完全统计 1996年至2011年 仅媒体公布的信息 王海就有11起案子败诉。其中面对的不乏中国移动、可口可乐、广州宝洁等企业。
电商的发展也改变了他的打假生态。最近几年王海逐渐让公司加强电商平台的打假比重。去年所打击的假冒伪劣涉嫌欺诈的案例中 1/3来自电商。电商 他同样喜欢调查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他善于用数据去筛选和定位。比如面膜 王海让工作人员先在网上海选面膜。通过数据对比 淘汰年销售额低于3000万的。剩下的 统计是否在电视或网络上打超过十次广告 是否有足够的赔偿能力。锁定之后 重点打击。
王海打假也在衡量成本与收益。他慢慢变得温和 越来越愿意和政府合作。职业打假人王全忠说他觉得王海和其他人不一样 愿意参与政府的活动和研讨会。
以前的王海 脾气冲 他的“假想敌”不光是假货和造假企业 还有一些政府部门。有一次在成都 王海举报一种假药 无论怎么说 药监局的工作人员就是不受理。王海指着人家鼻子骂 还要动手打。当时他想的是“行使一个公民的批评权” “作为了 要给我你作为的依据。不作为 也要给我依据。”“后来把领导给闹来了 当时就受理了。”说到这儿 王海还强调 当时他们也不知道我是谁 我也没有仰仗我王海的名气。他把这些称为过去:“过去一直是这样的人。”
现在的王海 打假的事儿 你问一句他答一句 不再侃侃而谈。聚会时 喝二三两白酒 就不再喝了。“低调、谦虚、说话小心翼翼。”3月11日 谈到现在对政府部门的看法时 王海放缓了语速:“从对抗到合作 从不了解到了解 从不支持到支持。”
有意退出舞台中央
这些年 职业打假人已经成为一个行业。不再像20年前 王海就是打假的代名词。“想当年 王海现象 那是不得了的。”中国消费者协会原副秘书长武高汉回忆 20年前 当王海作为“打假第一人”出现在公众视野之后 当时全国有3000多份报纸 没有哪家报纸、哪家电视台不参与报道的。
“现在 王海根本排不上号。”武高汉说 去年北京朝阳法院受理的消费者纠纷案有数百件 其中只有一件是律师起诉 剩余的都是职业打假人起诉的 其中一个职业打假人的上诉就达92件。“跟这个人相比 王海早就不行了。”
王海对自己的定位是打假人的老师。但他的权威性也受到了很多职业打假人的挑战。北京职业打假人刘咏(化名)与王海打过几次交道。“他只是个时代的幸运儿 如果他不出现 也一定有李海、张海出现。”刘咏说。刘咏翻阅了王海的一些打假案宗 “发现他打假的魄力不够 有时候点到为止。”“你敢说第一个出名的 就一定是最优秀的?”刘咏反问。
王海也明显感觉到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湮没、分解了他“第一人”、“斗士”、“英雄”的标签。他坚持在微博、博客里发布一些打假案例及打假进程 截至3月16日19时40分 他的微博粉丝共64051人 连“中V”都很难算上;3月12日 他在博客里连续发布四条关于“厂商制造不合格汽车 申请召回”的信息 发出48小时 累积评论数为“1”。
王海有意让自己离开舞台中央。“我对当一个核心人物没有兴趣 保持点神秘感 挺好。”他始终不肯说出自己公司的位置 即便是记者找到王海的公司 员工也会下逐客令 “没有王总同意 我们不便接受采访”。
“打假起步价”30万元
王海在微博的自我简介里写着:一个清道夫 以赚钱为手段 以打假为目的。很多人质疑 是不是把话说反了。现在的王海 应该是“以打假为手段 以赚钱为目的。”王海承认会向所打假企业索要赔偿 他说 打假与正义没什么关系 其实是一场商业交易 并且是公平交易。
“如果同行业间 A企业掏钱让你去打B企业 你愿意充当这个枪手?”“当然 这是行业自律 只要它(这件事)有正当性。”王海说。但正当性不代表正义 打假与正义无关。“这个才是正常的社会 别去标榜你多崇高和正义 那是骗人的。”
每天都在想着维权的王海 给公司定了30万元的“打假起步价”。他觉得自己的公司成本高 “和警方也有很多合作”。对于不赚钱的活儿 王海提不起兴趣 “为了几百几千元去做一个案子 没必要接。”拿到高额赔偿后 王海坦言 利益受损的企业可能变本加厉地生产假冒伪劣 但“我没有义务继续管下去”。
“拿到了赔偿 就放纵了假货?”
“我可以告诉其他职业打假人继续去打嘛 获利分我一半。”王海笑了。
“我不赚钱 哪来的钱去打假?与我们这些职业打假人相比 假货和欺诈对消费者的危害更大吧。”王海说。
死亡事件后的风险管理
打假二十年 王海小心翼翼。他说自己从未被打过。有人、有企业恨 但他有自己的一套风险管理系统。
一个死亡事件 让王海经常把规避风险几个字提在口头上。死者叫黄立荣 是位律师。他生前受雇于一家商务顾问公司 这也是家打假公司。2003年12月13日下午 黄立荣坐在车里 用望远镜和照相机对紫禁城国医馆监视拍照 被对方发现 几个人冲过来抄起钢管、扫把和木板 暴打黄立荣。10根肋骨骨折、肝脏破裂。黄立荣被白布包裹 由一辆没有牌照的黑色轿车载着 弃于北京医院附近的街头。黄立荣是北京首位在偷拍活动中死于非命的民间调查员。
“如果因为打假失去生命 那事业也就没有价值。”王海说 当时公司有200多名调查员 那件事之后 他把人员精减到30多人。他还制定检查清单和执行任务的风险防范清单 要求调查员保持通讯畅通 “如果卧底时被识破 要学会怎么避险。”有时卧底调查 就像电影里演的一样 “调查员之间都互不认识 各司其职 执行同一个案件时 不容易暴露。”
他对自己也保护有加。墨镜 就是跟了他20年的“护身符”。央视前名嘴王志主持《面对面》时 让他摘掉 他不摘。“这是风险管理。” 据《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