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煤老板的转型路(种下一片绿色的希望)
一个煤老板的转型路(种下一片绿色的希望)李法江也和很多人一样,看到了煤炭储运业的商机,和朋友一起办了一家采选矿厂,多年下来积累下了不薄的身家。优越的地理环境,给曾经的赞皇县带来发展煤炭储运业的空间。早在20世纪80年代,赞皇就有“以白换黑”(用小麦面粉换煤炭)的做法。后来,由于交通运输的发展、煤炭价格的持续上涨等原因,煤炭储运业迎来极大的商机,赞皇县群众自发经营煤炭储运的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站在果林边,他眺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树木环绕的层层梯田,不禁感慨道:“端起绿化碗、吃上生态饭,日子比以前过得更舒心啊!”主动绿色转型承包家乡荒山△李法江(右)说:“到了雨季,这条小河沟就会有潺潺水流。”
初春时节,气温回暖。在赞皇北水峪村马岩沟的道道梯田上,各种果树整齐站立,它们迎着春风,枝头开始泛绿,好像只等下一场春雨的历练后,就要绽放希望的新芽。谁能想到这里曾经荆棘满布,乱草丛生,一片荒芜;更不会想到让它披上新衣,变得树木满坡、生机盎然的是一位办过采选矿煤场的“煤老板”。从2014年起,他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主动转型搞造林绿化,发展生态产业,变身成了热衷荒山治理的“绿老板”。
△李法江(右)和工人一起解下固定枝条的布条。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李法江的生态园里有了丝丝春意,它就点缀在果树枝条上,藏在林间的枯草中,流淌在山谷的小河沟里。
“我们正月初六就开始给果树剪枝了,前几天刚刚剪完。人勤春来早嘛,我们的果树树枝已经冒出芽了,再等几天很快就能长出绿叶了。”60岁的李法江笑着说。
站在果林边,他眺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树木环绕的层层梯田,不禁感慨道:“端起绿化碗、吃上生态饭,日子比以前过得更舒心啊!”
主动绿色转型承包家乡荒山
△李法江(右)说:“到了雨季,这条小河沟就会有潺潺水流。”
优越的地理环境,给曾经的赞皇县带来发展煤炭储运业的空间。早在20世纪80年代,赞皇就有“以白换黑”(用小麦面粉换煤炭)的做法。后来,由于交通运输的发展、煤炭价格的持续上涨等原因,煤炭储运业迎来极大的商机,赞皇县群众自发经营煤炭储运的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李法江也和很多人一样,看到了煤炭储运业的商机,和朋友一起办了一家采选矿厂,多年下来积累下了不薄的身家。
煤炭生意让群众的收入翻了几番,但同时也让“脏、乱、差”成为县城生态环境的代名词。“山上一点儿绿都看不见。”“清水河成了黑水河。”“路上走几趟人要黑一圈。”……面对已经亮起的生态“红灯”,赞皇县委、县政府果断作出选择: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效益的发展方式,绝不可取!
2014年,赞皇县2200多名干部轮番上阵,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不惜损失近亿元财政收入,1个月内关停治理全部煤场,清运煤炭160万吨。之后,又依法关停取缔采砂、采石场和矿山企业184家,投入10亿元全面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
李法江也积极响应号召,很快就关停了煤场。“傻不傻,怎么能说不干就不干?”“煤场关了你怎么挣钱?”……很多亲朋好友劝他别犯傻,可他摇摇头说:“靠破坏环境卖资源挣钱,终究不是个长法儿,因为资源总有枯竭的一天。再说这是我们的家乡,我们也要对子孙后代负责,给他们留住青山绿水。”
关停煤场后,李法江决定重新创业,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项目。正当他犯愁时,赞皇县委、县政府把绿色发展作为了主攻方向,坚持生态兴县的发展理念,他一下子有了主意。“对呀,还得靠山吃山,村里这么多荒山,搞荒山治理开发准没错!”
2014年,李法江回到北水峪村,承包了村里2400亩荒山,并从村民手里流转了70余亩土地,开始植树造林,发展生态产业。
“开什么玩笑,这么秃的山,还能生金不成?”“开荒山能发家,大家岂不都成富翁了?不要说承包荒山了,就是白送给我都不要。”当时,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李法江在外面发展得很好,看到他放着好日子不过,回老家承包荒山,很多人暗地里对他指指点点。
村民们的质疑对他来说是小事,能将承包的荒山变绿山,带动更多人造林绿化、发展生态产业,这才是他最关注的。“其实,这也是一次冒险,我自己也不知道这山上哪一天能有经济效益。但我想,反正我得把山先绿化起来,虽然我暂时得不到经济效益,但生态效益肯定是有的。
把荒山当田耕把树木当菜种
△这几年,李法江主要栽种松树、洋槐树等绿化树木,希望山越来越绿。
站在马岩山的一块高地上,放眼望去,山坡上梯田环绕,上面栽种着各种果树;山腰、山脊等地方,也栽种了松树、灌木、乔木等。“我们努力了8年,现在终于有了成效。再过些日子,这些树木发芽后,山一下子就换上绿衣裳了。”李法江笑着说。
其实,当年走进杂草丛生、乱石遍地的荒山时,他的心里是忐忑不安的。“多年奋斗,我也攒下了一些家底,现在又一股脑全投进了山上,确实是个大冒险。”他回忆说,签下承包合同的那一天,他坐在那片山最高的地方,几番吸气呼气后,像个孩子似的下了一个看似任性的决定:“我就是要在荒草丛、石头缝里栽树,就是要把荒山变成‘花果山’。”
你不要觉得这是李法江在妄想,在自我安慰,其实他有充足的底气。在承包荒山前,他就找来专家做考察。“经过考察,专家说这片荒山位于太行山东麓,海拔在200到32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4℃,年降水量近500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000多小时,无霜期200余天,都是片甲岩,适合栽种苹果、樱桃等果树。”他说。
就这样,抛掉心头的忐忑,有了底气的李法江开始了绿化荒山的征程。他优先基础公共设施建设,铺设了盘山路,架设了电网,修建起蓄水池、涝池、小塘坝等等,并且完成了大部分梯田及山体改造。他对种树是一窍不通,就请来县林业局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指导,分区域栽植苹果、樱桃、桃、杏、梨等经济作物。
山上都是石头,人根本挖不动,必须用钩机挖树坑,他一下子租了十几台钩机。“建梯田投入很大,所以我们就要种一棵活一棵。比如我们挖的树坑,都是标准80厘米深,80厘米见方的圆形树坑,而且种好树后还要立刻铺设滴灌,这样才能保证成活率。”李法江说,树苗造林是个细致活儿,不能栽完树后就不管不问,还得精心培管,垦复施肥、病虫防治、间伐抚育、森林防火等等,一样都不能少,要把山当田来耕,把树木当菜来种。
酣战荒山的帷幕拉开后,荒山开始一天天变化着模样:梯田一层层增长着,果树苗一棵棵沿着梯田不断蜿蜒,绿意渐渐晕染开来,它们在山间不断合奏着动人的绿色交响乐。看着随风摇曳的树苗,李法江很开心,他知道荒山终于有了绿色的希望。
“开发荒山的投资很大,跟无底洞似的,而且没有七八年见不了收益。如今你看到的眼前这片树木,我们已经投入了300多万元资金了。”李法江说,光靠他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行的,能有今天的变化,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县里相关部门提供了很多帮扶,比如无偿提供树苗,修路、水电铺设补贴等等,助力多多。
有了这些可靠的支持,李法江信心十足、干劲儿满满,几乎“长”在了这片荒山上。7年过去了,马岩沟变了模样,开始披上了绿装。他说,今年将以更大的投入,更大的干劲儿,加快推进荒山治理
种下这一片林带富这一方人
△这个涝池储水量是1万立方米,像这样的涝池李法江修建了三个。
“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老李就会雇用乡亲们挖树坑、种树、剪枝、浇水等,大家都有了一些额外的收入。”一位村民说,平时园区有近20名长期工,到了农忙时,有近40名工人在这里工作,帮助不少村民增加了收入。
“家里什么事情我都顾不上管,全靠家人的支持,有了他们做后盾,我才能走到今天。妻子虽然嘴上不同意,但始终用行动在支持着我,承担起了家里的一切,孩子们也特别支持我,经常来山上看我。”李法江说,没有家人的默默支持,他也坚持不到现在。
李法江说,园区的工人也在辛苦操劳着,他们也在用辛勤浇灌着绿色:春天,工人们早上5点多起床,简单吃过早饭就扛起工具到山上挖树洼、浇水、施肥,中午回家吃饭休息,下午继续工作;夏天,他们背着喷雾器打药除虫、除草;秋天,他们背着箩筐收果、施肥、修剪核桃树;冬天,他们防火、防冻……一年四季,大家将辛劳交付给荒山,用汗水浇灌着树苗,靠信念与执着坚守着。
“桃子最先挂果,一年能产三四万斤;去年苹果树也结果了,大家品尝过后都夸果子品相好、口感好;去年樱桃也少部分开始挂果,今年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树结果。算一算,园区栽种的果树挂果期从四月一直持续到十月,一年有七个月都有果飘香……”李法江掰着手指,如数家珍地盘点园区的收获,脸上笑意满满。
李法江的成功,吸引了十里八乡的人来“取经”。只要有人来学习,他就会无偿传授经验。“树林就像是绿色银行,虽然见效慢,但是环保可持续发展,能量大着呢!”他说,家乡还有很多荒山没有利用起来,希望更多人加入植树造林、绿色致富的行列。
李法江说,他计划建设一个集种植、采摘、深加工、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生态园。“北水峪村距离石家庄市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而且道路很通畅。这里有山有水、空气好、环境好,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乡亲们开始植树造林,让荒山成为‘花果山’,相信不久家乡就能绿树环绕,清水长流,乡亲们也能走上绿色致富路。”
山上栽满树,等于修水库。“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终日在种树造林,这里渐渐有了陶渊明诗句一般的景致。村民们也发现,曾经已经绝迹的野生动物又有了踪迹,而且越来越多,不仅野猪成群,兔子满山跑,连狍子、狐狸和黄羊也开始出没。进入雨季,河谷里曾经干涸的小河沟也有了潺潺水流……
“我那天做了一个梦,梦见孙子长大了,他带着很多朋友来看我,还指着绿意葱葱、瓜果飘香的山说:‘看看,这就是我爷爷建的花果山。’”说着说着,李法江开心地笑了。
“回想这几年,多少辛酸、辛苦,可看着眼前的这一切,想着因为我的努力,荒山变成了希望的‘宝山’,能给子孙后代留下‘绿色宝藏’,就觉得所有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李法江说。
离开时,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盘旋,记者回首远望,在错落有序的梯田上,苹果树、桃树、樱桃树、杏树、梨树……张着臂膀、仰着头,稳稳扎根生长。那里,一座座小山头被绿色浸染,生机盎然;那里,都是李法江的心血,是他的绿色牵挂……
记者│李莉雅 通讯员 安献锋
摄影│王兆伟
来源: 石家庄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