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杀最终极限:这群人把兴趣变成职业
反杀最终极限:这群人把兴趣变成职业如果我们尝试常规工作外更多的可能性,那么我们可以从事怎样的创造性的工作?如果不想做螺丝钉,那在不是螺丝钉身份时,我们有什么样的兴趣,可以用什么技能,为什么群体,解决什么问题?选择兴趣与技能作为副业,看中的不仅仅是一份收入,也绝不是因为更多的自由时间,而是在标准化轨道之外,通过兴趣自我定义 ,激发创作,经营生活,解锁更多人生活法。年初,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飙关于“工作”的讨论引起了大家的强烈议论:今天我们看到很多所谓的“城市新穷人”,不是“经济穷人”,而是“意义贫困”——很多年轻人看不到自己做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同时感到被“工具化”,并高度抗拒“重复性”。在人们调侃“被工具化”时常提及“螺丝钉”一词,这是早些时期雷锋精神下的一个典型注脚。人们在讨论时,更多的是自豪感,而不是现在的复杂感受。但在调侃之外,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
前服装设计师兼插画师薯条精,最近恨不得自己1天有365个小时,长出108只手来。
这种“症状”最早始于2020年春节。疫情期间好多人在家闲置,她也做了一个人参娃娃保佑健康平安。没想娃娃出来以后得到很多人的喜欢,一下子打开了她手作谋生的大门。做娃娃的过程,不仅自己欢喜,也遇到很多有趣的朋友。但手作娃娃供不应求,薯条精又不愿意重复自己的设计,便出现了开头那一幕。
最近的一份调研报告,透露了这个令年轻人感到愉悦的财富密码:新旧职业变迁越来越速度,人们的职业偏好选择标准从“从众”变成“从心”。仅在闲鱼平台上就涌现了手办涂装师、幻想生物制偶师、数码测评师、潮流鉴定师、制偶师、旧物再生师、娃圈手作娘、博物陈列师、皂师、压花师……百余种为兴趣而生的职业。
数不清的稀奇古怪,曾让老一辈人直摇头的“不务正业”和“玩物丧志”们,现在已经火得一塌糊涂,诞生了许许多多让打工人们羡慕的新行当。
选择兴趣与技能作为副业,看中的不仅仅是一份收入,也绝不是因为更多的自由时间,而是在标准化轨道之外,通过兴趣自我定义 ,激发创作,经营生活,解锁更多人生活法。
爱好和事业,不必作个了断年初,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飙关于“工作”的讨论引起了大家的强烈议论:今天我们看到很多所谓的“城市新穷人”,不是“经济穷人”,而是“意义贫困”——很多年轻人看不到自己做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同时感到被“工具化”,并高度抗拒“重复性”。
在人们调侃“被工具化”时常提及“螺丝钉”一词,这是早些时期雷锋精神下的一个典型注脚。人们在讨论时,更多的是自豪感,而不是现在的复杂感受。但在调侃之外,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
如果不想做螺丝钉,那在不是螺丝钉身份时,我们有什么样的兴趣,可以用什么技能,为什么群体,解决什么问题?
如果我们尝试常规工作外更多的可能性,那么我们可以从事怎样的创造性的工作?
要回答好上面的问题,我们可以先看下这群人类。据统计,目前全国年轻人群,在主业外开展副业的这类“两栖人”“闲职人”等已超8000万,以80后至95前人群为主,高学历人群占据主流,其中将近80%的90后曾做过兼职。
办公室里毫不起眼的同事,回到家脱了白领套装,摇身一变就成了手作达人、潮玩藏家、知名网文作家、科技视频博主……这种赛博朋克风的人生模式,充满了各种鼓舞人心的要素:
我们可以不被一家公司绑架。
远离996的健康不良。
不再只有一个收入来源。
不再被动从一而终呆在一个岗位。
不再纠结爱好和事业之间必须有一个了断。
而是从此掌握决定权,用“月亮和六便士”的过法体验好这一生。
那么,即便把握了决定权,如何真正实现兼顾诗与远方,仍然有个坎。
作为“每周工作4小时”的首个国外倡议者,美国人蒂莫西·费里斯提供过一个美好的“闲职人”案例,在全球范围内分身企业家、作家、演员、武者以及舞者,包括《纽约时报》《商业周刊》等都对他做过特别报道。他的同主题书籍,对美国从事斜杠所需的工具和平台有极为细致的梳理,大到网页建站、远程通讯、寻找外包,小到日历管理、在线开具票据等应有尽有,动辄近百个网站清单。
然而这个成功学典型案例同样告诉我们,实现“诗与远方”,难度近乎于必须先学会用好100种创业工具,方法不对头,也会成为很多人永远做不到的弊端。海外服务兴趣创业群体的互联网工具,相对来说功能比较垂直,缺少整合性服务。蒂莫西在书中提到,他十分注意对所有网站和工具进行在线备份,以免电脑丢失找回成本过高。而大多数海外平台工具,更多会从业余时间和劳动力共享、物品价值共享等角度切入,很少从这一群体的兴趣或特长出发,打通交易路径。
中国互联网凭一己之力,以几乎零成本渠道费用,帮助供需双方解决了兴趣与变现匹配的难题。类似闲鱼这样的成熟平台,兴趣职业人能直接找到自己的同好用户,是创作者、零工、众包等新型斜杠职业的沃土;另一方面,各类小众爱好“圈地自萌”,交易渠道便捷化,也进一步推动了新职人群的壮大。
累于兴趣,顺便挣钱“个人与市场需求的共同圈层和需求对于艺术作品创作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千人千面的市场,当然也会对标千人千面的风格。但市场的风潮总是在变化之中的,如何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口味,又可以保持作品的精神内核,是个挑战。2021年的今天,互联网对于艺术家来说是非常好的存在。”
毕业于Lasalle College of the Arts,拥有版画学士学位及珠宝制作高等专科文凭的艺术家常锦超,成了这种生活方式的拥簇者。互联网平台提供的各种便捷“道具”,让他在市场需求和艺术之间有机会游刃有余地穿梭,诞生适应性更强的创造力。
闲鱼在本地C2C闲置物品交易的基础上,已经衍生出许多专门适合年轻人创新创业的新业务,出现了类似常锦超这类海量艺术衍生、奇趣饰品的创业人。他们就是被看作以兴趣为成长食粮的“兴趣职业人”。
这些“职业人”里的大多数,还是普通人。没有启动资金,也没有股权激励,更多由兴趣驱动,转化为服务同好者的技能,从而获得变现机遇,过上一种“以玩养玩”的新生活。这也让国内的消费品市场有能力承载更多千人千面的创造力和需求。最受消费者欢迎的种类,有宠物红娘、调色修图师、口语陪练员。最容易赚钱的闲职是口译笔译和文章写作。
源于爱好,累于兴趣,顺便挣钱。姜文在电影《让子弹飞》里提到的那句:“站着把钱挣了”。兴趣职业人为这种理想主义宣言,提供了一种足够优秀的示范。
大白原是普通打工人。现在他每晚八九点到家,睡4个小时,在凌晨1点醒来,打开闲鱼,与其他9个成员变身成专业的宠物救助都市“英雄”。10位成员都是来自上海各地宠物医院的员工,去年开始组队,救治流浪猫狗,也接单上门服务。救治的单价很低,利润率远比不上宠物医院。“不是真正喜欢动物的人,在这一行都干不久。”大白感慨。
大白团队赚到了超过主业的收入。最忙碌的时候大家一天要做30多台宠物手术,“回家的时候腿都打哆嗦。”
Ckgosky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后来从事航空发动机设计。因为十分喜欢昆虫的非几何造型神秘美感,他开始尝试在业余创建独立品牌Machine InStudio,探索昆虫天然的美学,设计制作成昆虫主题标本。
“售卖作品不是目的,我更希望能让更多人发现昆虫其实没那么讨厌,并来领一部分人品味昆虫的美感。”Ckgosky聊到自己的兴趣能赚钱这事,就兴奋起来,“一群有趣的灵魂有了一个大舞台,可以认识很多小伙伴,观看他们的作品,与他们攀谈,都是提升我作品质感的快捷途径。”
将爱好进行专业化,为同类受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方案,具有很强的社区互动属性——这种“兴趣职业人”现象正被许多研究者看作新的文化产物和经济形态。其价值不仅仅在于“以玩养玩”,提供给人们一份收入或更多自由时间,更在于让年轻人在兴趣副业中探寻兴趣与个人价值的契合点,保留真实的自己,在主副职业的互相激发中,不断靠近理想生活。“兴趣职业人”现象的背后,正是年轻一代正在以新的方式展示天生一份、独一无二的自我价值。
从此,工作就是生活,毕竟它有钱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