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面试时爽约怎么回复?为什么在面试时爽约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面试时爽约怎么回复?为什么在面试时爽约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脚踩几只船”的做法,我认为,这倒可以理解,谁不想找一份好工作呀,如果连追求美好的想法都没有了,恐怕也难以做好任何事情。去了某一家面试,就必然会放弃别的,但是,心里也有不甘,想手里多抓几个机会,便不通知别的单位“自己暂时不来面试了”,而是期望用人单位把时间让一让,以例自己有机会再去面试,如果通知了说“自己不去面试”,那不是少了一个与其他公司比较后再选择哪家单位更合适的机会。找工作嘛,用人单位邀请面试,自己却不想去,但又不好意思当场拒绝,所以就出现爽约了。究其原因,极可能有以下因素:1))脚踩几只船。现在找工作,哪有在一棵树上吊死的,谁不是张开大网来一通普撒,如果有好几家单位通知在某一天同一个时间段去面试,作为没有分身术的凡人,只能择其一了。至于到底哪家好哪家不好,只能凭手上掌握的资料信息和与单位相关人员的交流沟通等来判断。

就求职者的爽约而言,我是这样看的:

1、爽约原因

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求职者。

找工作嘛,用人单位邀请面试,自己却不想去,但又不好意思当场拒绝,所以就出现爽约了。究其原因,极可能有以下因素:

1))脚踩几只船。

现在找工作,哪有在一棵树上吊死的,谁不是张开大网来一通普撒,如果有好几家单位通知在某一天同一个时间段去面试,作为没有分身术的凡人,只能择其一了。至于到底哪家好哪家不好,只能凭手上掌握的资料信息和与单位相关人员的交流沟通等来判断。

去了某一家面试,就必然会放弃别的,但是,心里也有不甘,想手里多抓几个机会,便不通知别的单位“自己暂时不来面试了”,而是期望用人单位把时间让一让,以例自己有机会再去面试,如果通知了说“自己不去面试”,那不是少了一个与其他公司比较后再选择哪家单位更合适的机会。

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脚踩几只船”的做法,我认为,这倒可以理解,谁不想找一份好工作呀,如果连追求美好的想法都没有了,恐怕也难以做好任何事情。

面试时爽约怎么回复?为什么在面试时爽约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1)

2))不懂拒绝。

一些求职者,可能在了解用人单位某些信息,或者与招聘人员进行沟通后,虽然产生了不选择此单位的念头,但是,不知道怎么拒绝为好,他们不希望自己的“说不”给别人带来不安或面子上过不去,他们在生活中也经常如此,不善于拒绝别人,乐于在任何情形下都愿意做一名好好先生。

或者说,他们更希望对方从自己的言语、反应或其他表现中读出自己是“拒绝”的意思,这个“不”希望是对方自己悟出来、说出来,而不是由自己来表达。如果是对方说出来,他们同样也是不太会说“不”的,所以,就自然达到“拒绝”的程度了。

这样的求职者,外表平静、不动声色,但内心是复杂、波动的,他们的想法非常多,担心、考虑的问题也很多,他们希望与自己相关的人、物、环境等都是和谐的,矛盾越少越好。

3))自我中心。

不少求职者认为,找工作是我自己的事儿,用人单位不合适我,我自己知道就行了,如果用人单位还通知我去面试什么的,那是用人单位的事儿,与我无关,说不说拒绝也是我的自由,想说就说,想不说就不说,高兴说就说,高兴不说就不说,不高兴说就说,不高兴不说就不说。

面试时爽约怎么回复?为什么在面试时爽约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2)

用人单位通知了我,至于为我去面试一事,用人单位准备了什么人、物、流程等,或者如果不去会造成用人单位什么影响,给那些招聘人员的工作会带来什么后果,根本不会想那么多,只会站在自己角度思考自己的利益、事情或后果。

自己最爽才最好,哪管别人怎么样!

4))翘翘尾巴。

有的求职者认为,如果用人单位一通知就按时去面试,显得自己没水平没能耐,用人单位可能不会重视自己,于是就想试验一下用人单位是不是真心诚意想招聘自己,故意不按时到达,甚至故意不来面试。

这样做,用人单位招聘人员可能会电话问询原因,这时,便可以讲讲自己的顾虑、担心,说说自己希望达到什么什么薪水福利,甚至说有的单位开到了更好的水平。

采用这种求职心理战术,也可以理解求职者的。

5))还在犹豫。

虽然用人单位通知面试了,但自己与用人单位就工作岗位、待遇等事项了解的情况来看,还不是令自己十分满意,或者说还有一些担心的地方,比如:试用期过后才买社保,用人单位回答的问题有些模糊等。

让自己产生了不太想去面试的想法,但由于当时是答应了去面试的,后来就不好再打电话去说“不去面试了”,毕竟如果问到不去的理由,说不清楚的。

6))觉得没戏。

用人单位招聘这个岗位,一定是通知了许多许多的求职者去面试,感觉自己没什么特别优秀或突出的能力,不足以打动面试官,干脆自己就不要去凑数了,也不好再打电话说自己不去了。

7))怀疑假招。

有的单位某些岗位,虽然显示是招聘,而且也通知不少求职者去面试,但求职者通过与用人单位招聘人员的沟通交流,或通过其他一些信息渠道,可能会认为:用人单位招聘是假,打广告是真!

特别是一些单位常年招聘某些岗位而没有任何改变,这难道不让求职者生疑吗?或者有的招聘人员把单位吹得多好、待遇多丰厚等,如果与周边单位类似岗位比较,离谱过多,而且与公司在外的形象、规模、声誉、待遇等不相符,这难道不让求职者怀疑吗?

8))不想白跑。

一些求职者,对没有把握的面试是没有兴趣的,认为这样既浪费时间,还会花冤枉的路费、精力等,与自己不搭、不匹配的工作,连尝试都不会想。

既然你通知了面试,也不好意思说拒绝,那就让你自己等着吧。

2)招聘人员

用人单位负责招聘的人员,如果有以下一些言行,也会引起求职者爽约的可能:

1))表达含糊。

在求职者电话了解福利待遇、休息休假、五险一金等具体数字时,如果招聘人员只说一个大概,不能明确用数字来说明,或者用一些形容词、副词来阐述,就会让求职者不放心,认为公司不实在,或者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人治大于法治。

2))吹牛过度。

一些单位,确实在待遇、位置、规模、管理等方面没有多大竞争力,于是,在招聘时,可能会夸大公司的真实情况,比如:销售收入、晋升通道、学习提升等方面,给求职者勾勒一些美好蓝图,只要稍微实地调查了解,就会原形毕露。

3))臭味不投。

不少求职者,在与招聘人员打电话或交流过程中,也会通过声音、形象、爱好等来判断是不是与招聘人员有一些共同点,如果是让求职者感觉到有一丝相互讨厌的成份,比如:翘二郎腿、不修边胡、化妆过浓、粗言俗语等。

3)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在以下一些方面存在的问题,如果被求职者了解到,可能会被爽约的:

1))违法行为。

特别是在用工方面,比如发薪不准时、无偿加班,如果还经常与员工对薄公堂,名声在外,也是让求职者不爽的。

2))硬件问题。

用人单位在地理位置、福利待遇、行业影响等方面,如果不能够与求职者有充足的契合点,虽然同意面试,但也可能爽约的。

面试时爽约怎么回复?为什么在面试时爽约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3)

4)社会层面

我认为,求职者越来越爽约,与社会相关影响也是有一定联系的,比如:

1))爽约无成本。

说好了面试的,不来会有什么后果吗?对求职者有什么影响吗?

没有,一般的用人单位也不会把这些求职者打入“黑名单”,甚至今后还会找机会联系他们,毕竟单位还要招聘和用人;同样,行业、区域、国家等也没有对这些求职者如果爽约做出某些惩罚性的规定。也就是说,爽约,就是我爽,就行了。

面试时爽约怎么回复?为什么在面试时爽约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4)

2))后面有靠山。

不少求职者,虽然没有工作,但并不急着找工作,因为有一定积蓄可以花,有一些靠山可以靠。

特别是那些“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年轻求职者,别说上班,可能连工作都不想找,别说按照用人单位通知的时间去面试了。

3))眼花缭乱。

资讯、信息、网络等发展一日千里,每位求职者可供求职的岗位很多很多,但究竟哪一个更适合,这个这方面好,那个那方面好,都好也都不好,谁也定不了舵,选择难,难选择,这是每个求职者共同面对的难题。

面试时爽约怎么回复?为什么在面试时爽约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5)

2、两方面破解

爽约,表面上看只是用人单位招聘面试环节上遇到的一个问题,看起来只是小事一桩,其实,如果放开放大了来看,就是诚信缺失或危机的问题,既是一个由来已久并且愈演愈烈的社会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成本和瓶颈问题,如果不重视、不及时刹车,对社会影响的蝴蝶效应的破坏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也许爽约本来就是其他“不诚信”行为带来的蝴蝶效应的影响之一,想想由此可能带来父母子女、同学同事、农业军事、商业往来、天气地震预报等方面如果“爽约”,其后果该是多么恐怖的。

回过头来,我认为,要让招聘面试中爽约现象逐渐减少,可以有以下两个齐头并进的办法:

1)信息透明。

主要是说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包括招聘广告、交流沟通等,全国各招聘渠道统一招聘内容,不应不同招聘渠道发布的内容不一致;与求职者交流沟通的信息可以自动云保存,以便纠纷时司法调用。

约束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让求职者放心、安心求职,杜绝虚假招聘、夸大招聘。要做到这一点不易,需要网络再发达些、法制再健全些、司法更公正些。

面试时爽约怎么回复?为什么在面试时爽约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6)

面试时爽约怎么回复?为什么在面试时爽约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7)

2)诚信法制。

对于求职者的爽约原因,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对爽约原因进行分类处理,属求职者本人的,达到某种程度时,在社会其他活动中进行相应约束或处罚,并可以在各部门、招聘网站、求职现场、用人部门、街头巷尾宣传栏/显示屏等广为传播;属用人单位或社会其他部门、人员的,达到某种程度时,也应进行一定程度的约束或处罚;建立爽约者或用人单位的黑名单制度,形成对爽约的高压态势。

诚信既需要自觉,更需要社会约束,只有让不诚信付出一定成本,诚信才更有希望!

这两个办法,都不是容易的事情,现在看来,任重道远、前途不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