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著名特级教师课堂实录(特级教师沈坤林)
语文著名特级教师课堂实录(特级教师沈坤林)比如,看到“文本细读”这个概念,似乎谁都理解,但学界认识纷纭乃至流派众多。所以《语文教学通讯》约我做封面人物让我就此写一篇论文时,我以“高中语文教学视域的文本细读”为题,作一定的语境限定,讨论才更有针对性。很多时候,人们在讨论或争论一个观点的时候,往往脱离所涉观点提出的语境,而且少有对相关概念的厘清,以致消解了讨论研究的价值。沈坤林: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曾获省优秀教师、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嘉兴市首届十佳社科人才、嘉兴市首批十佳最美教师、嘉兴市首届十佳教育领军人才等荣誉。为浙江省沈坤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语文教学通讯》《语文知识》封面人物。主持省重点规划课题“名师工作室合作研修课程化建构研究”等省级课题6项,发表论文220多篇。记者:沈老师,近年来一直有人在争论,一方很赞同最近这些年流行的那句话:“得语文者得天下。”一方则不认同,觉得太夸张,对温儒敏教授在力推的语文教育改革表示反对。
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2019年11月24日开始,嘉报集团读嘉人文频道推出语文名师访谈录,携手我市语文名师,以每周一期的频率,由嘉报记者和语文名师就中小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方方面面,从不同角度进行对话交流,旨在梳理和引导广大家长和学生重视语文素养的积累,及早掌握科学的阅读和写作方法,加强优质阅读。
此前因为寒假和抗疫而暂停,如今,疫情已经控制住,我们的访谈也开始“再续前缘”。
【语文名师名片】
沈坤林: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曾获省优秀教师、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嘉兴市首届十佳社科人才、嘉兴市首批十佳最美教师、嘉兴市首届十佳教育领军人才等荣誉。为浙江省沈坤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语文教学通讯》《语文知识》封面人物。主持省重点规划课题“名师工作室合作研修课程化建构研究”等省级课题6项,发表论文220多篇。
记者:沈老师,近年来一直有人在争论,一方很赞同最近这些年流行的那句话:“得语文者得天下。”一方则不认同,觉得太夸张,对温儒敏教授在力推的语文教育改革表示反对。您是语文名师,而且有30多年的教学经历,您怎么看“得语文者得天下”这个观点?您对温儒敏教授的主张和措施有怎样的感受?
沈老师:这个问题有点大,我多说一点。
很多时候,人们在讨论或争论一个观点的时候,往往脱离所涉观点提出的语境,而且少有对相关概念的厘清,以致消解了讨论研究的价值。
比如,看到“文本细读”这个概念,似乎谁都理解,但学界认识纷纭乃至流派众多。所以《语文教学通讯》约我做封面人物让我就此写一篇论文时,我以“高中语文教学视域的文本细读”为题,作一定的语境限定,讨论才更有针对性。
对于“得语文者得天下”这样的观点,我们且不论最早由谁提出,但一般都可以理解这是近年新高考背景下的言论。具体点说,是在高考选考背景下,语文单科得分似乎可以决定考生的总分高低,从而影响高校录取及录取学校的层次。这样,在讨论时,我们不妨暂时搁置“语文”之于人际交往、日常工作乃至生活、休闲的意义,虽然那是语文对于人生发展的重要功能。
如果我们把它放在这样的特定语境下,讨论或许更有意义和价值。
我以为,“得语文者得天下”是否有道理,对学生备考有无指导意义,首先要看学生的基础状况如何。从2018年和2019年我参与辅导的、高考总分居浙江省前200名内的12位学生,特别是考取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8位学生来看,语文分数的确起到了“得天下”的关键作用。因为这些学生的选考成绩几乎都是满分,而数学与英语也均在140以上,已经没有上升的空间;而语文却可以拉开较大的距离。比如2018年,上述其中一位学生,在平时模拟考中语文一般只在100分上下,在高考中考到119分,这是他最终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决定因素。
但话说回来,如果某一位学生数学或英语分数不理想,也难以考上自己理想中的大学。特别是对于绝大部分基础一般的学生来说,很难说哪一门功课最重要。近40年来,我任教过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同学段的除了英语和化学以外的其他学科,现在任教高中语文,我从来不简单地认为某一门功课最重要,更不主张把某种因素扩大化、极端化。
另外,“得语文者得天下”,还要看当年语文试卷的难易度如何,甚至还要看数学、英语等学科试卷的难易度怎样。以近两年浙江高考为例,2018年语文总体分数较低,得语文高分者更容易“得天下”;2019年语文试题较易,而数学试题较难,要靠语文“得天下”,语文最好能够考到130分以上。
至于温儒敏教授力推的改革,从一定角度看并非其个人的行为,作为“部编教材”的总主编,他的观点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对教育的要求。即使是其个人的言说,也大都是顺应了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改革的趋势。我们一线教师、家长和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不同意见,也是正常的。当然,有的争论事实上偏离了温教授言说的语境,也不排除有的人或有的部门出于自身利益需要,对温教授的说法“各取所需”。但是,这也正好印证了我们讨论或争论时不能脱离具体语境的重要性。
记者:沈老师,如果按照10年为期,您能把您30多年教学经历中的学生,分成三个阶段,对他们的语文素养和阅读情况,进行一个分阶段的特色点评和原因分析吗?
沈老师:谢谢,这个问题给了我梳理和反思的很好机会。
每位教师的教学经历不同,接触的学生状况各异,所以,我说的特点和原因肯定与其他教师有较大不同。
我工作的第一阶段是从1980年开始教初中语文的18年。这阶段,学生的课业负担普遍不重,虽然有的学生借阅或购买图书会遇到一些困难,虽然学生个体差异特别是城乡学生差异较大,但是从整体上看,只要语文教师能够重视一些,学生的课外阅读容易落实。我在非县城的乡镇学校任教,让每位学生花5元钱左右买一本课外书,全班轮流阅读,初中三年读的书便不少。学生语文素养提升了,即使应试也是没有问题的,我的学生曾在中考中语文平均居全县市第一,且远超第二名学校7分多。
2000年左右,全国“语文教学大讨论”时我任教高中,到2009年浙江试用新教材首届学生毕业,可以视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学校里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阅览室和图书馆正常开放,我让学生撰写“每周涉猎回眸”,也都能正常完成。特别是我从高一带到高三的、学科基础处于第二层次的学生,在2009年高考中,语文平均分也超过了本地一流生源学校三个实验班的总平均——重视课外阅读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2010年以来的10年,是第三阶段。此10年学生课业负担日益加重,特别是实施高考选考政策之后,学生日常学习课程增多,课外作业增加,考试频繁。虽然有关部门早已发现了问题并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力求有所改变,但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还是大大地压缩了。虽然我们桐乡一中在2019年高考中一段线人数在上一年的高点上又猛增了105名而达到285名,获语文“有效分数”人数达到了349人,但是,我知道,这些学生的阅读面较窄,真正的语文素养仍然让人担忧。
记者:沈老师,不少师长都对当下中学生的整体阅读状态不是很满意,甚至有点焦虑,您认同这个现状的结论吗?您觉得原因有哪些?
沈老师:从整体上看,当下学生课外阅读特别是整本书阅读的状况,难以与课程标准的规定和学生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这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有人对此不满意甚至有焦虑,这是一件好事,最可怕的是,大家都无视学生在阅读方面的问题,放任这种状况进一步“恶化”。
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多次参加县市普通高中教学调研,在座谈中,学生“意见”最大的是,一些学校一律禁止看课外书,不少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形同虚设。
2019年1月,我应某出版社之邀命制一份浙江高考模拟卷,其中的文学阅读我选用了萧红小说《呼兰河传》的节选,较巧的是6月份浙江高考文学阅读材料也选自此书。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命完题目之后把这本书推荐给朋友读高三的儿子,结果被他的语文老师没收了。
家长不让自己孩子读“野书”,主要是担心影响作业,影响考分。但很少有家长了解,即使是为了考分,阅读课外书也是非常重要的。单是高考作文,1997年上海卷题目是“我看课外阅读”;2016年天津卷题目是“我的青春阅读”;2016年全国二卷要求就“有效的课堂教学、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参与社会实践”这三条语文素养提升的路径,在比较中呈现并论述自己的看法;2017年浙江卷要求就“读好人生的三本大书”发表看法;2015年和2019年浙江卷作文材料均涉及作家与作品、作家与读者的关系,如果没有一定的课外阅读,是难有理想的议论的。
记者:沈老师,我有时候在想,可能人的天赋和兴趣原本是各种各样的,比如有人天生能歌善舞,有人天生五音不全。在文字和数字这两个领域,有些人天生对数字敏感,有些人对文字敏感。那么对于那些只对数字敏感而对文字实在没有兴趣的学生,您有没有帮助他们对语文和写作入门的好办法?
沈老师:作为一线教师,我清醒地认识到,就某些方面看人与人是有差别的。比如,我任教过的一位现在北大的学生,其读中学时,有几次期末考试除了语文学科的作文扣掉几分之外,所有的学科都是满分。这是一般非常优秀的学生也难以企及的。
当然,正如我博客上的“坤哥宣言”——“虽然我校的‘生源’是非第一层次的,但我坚信我的学生是一流的”所言,我不仅相信学生人格上的平等,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
对数字敏感还是对文字敏感,是相对的,从一定角度看,兴趣或者说敏感度也是可以培养或有所改变的。我和我的弟弟(高中历史特级教师)上学时都是偏理科的,特别是对于数学,总感觉听不听教师讲课没有多大关系,最终也是因为数学高分而“得天下”考上大学的。对于阅读与写作兴趣不大,但后来有了投入,也就有了不少进步,我自己发表的论文仅在核心期刊上的,就有70多篇。
高中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日益增强,对语文或对写作不怎么感兴趣,如果要有所改变,首先要观念上重视,行为上投入。我对自己学生的提醒是:该做的事情,喜欢的要做,不喜欢的更要做。
具体投入时,可以从“不难做到”这个方面入手。比如前些年平湖中学学生邓悠悠高考居浙江省文科第二名,她的父亲介绍了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她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回家每天先花10到15分钟读父亲带回的报纸杂志。贵在坚持,读得多了便有了兴趣,便有了效果。
记者:沈老师,我听一些学生说起过,说高中学习紧,时间不够用,所以语文老师在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方面的辅导时间比较少,有的会直接鼓励他们模仿,有的则给出一些类似于模型和框架的东西,让学生往里面套。您对这种做法怎么看?您培养了很多语文名师,您对他们在学生阅读和写作方面的辅导上,有怎样的建议?
沈老师:好的。我想主要就写作说一说,因为写作问题更大,更难以突破却又最容易被忽略。
其实,你问题中提到的、学生印象中的“写作”,更多的是“作文”。
如果我们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即使是进入中学语文教学情境中,“写作”和“作文”也是有所不同的。一般以为,我们引领学生“写作”,主要是鼓励学生有感而发,表达自我,抒发真情;而学生“作文”,主要是在课程框架下,完成教材规定的训练任务,很多时候可能是无感而发,目的是学会记叙、议论、说明等表达训练,学习不同文体的基本写法。学生提到的“写作”,更多的还是特指“中考作文”“高考作文”等应试作文,而应试作文是有一定“规矩”的,比平时的作文还要“不自由”一些。
有了这样的考量,再回过头来看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辅导,就应该有切实而灵活的教学策略。
当然,即使是应试作文,也不应该是简单而机械的模仿或套用。
但有一点需要澄清:写作要不要“套路”?“套路”是不是一个“贬义词”?
我以为田健东博士的说法很有道理。他说,在课堂外的真实世界里,无论是媒体写作还是商务写作,都是有套路的。如媒体写作中的导语和倒金字塔结构,在信息传播上效率最高,首先是符合了认知心理学揭示的“首因效应”:当人的大脑在处理外部输入的信息时,最先输入的信息在认知效果上作用最大。联系到高考议论文写作中,文章开头从材料中引出并明示观点,对于阅卷者判定是否切题等,也是至关重要的。
我建议,一方面平时要多写,可以相对自由地练笔,如我让自己的学生初中写“每日200字”(多写不限)、高中写“每日思考”(不少于400字);另一方面要学着写好“规矩作文”。有了平常练笔、练思的基础,应对近年浙江高考的论述类写作,还是比较容易的。
记者:沈老师,最后一个问题是,请沈老师为高中和初中孩子各开一份书单,选择的标准是“能较好地为中考和高考的语文科目服务”。之所以初中也要一份,是想到语文素养不是短期内就可以积累的,可能初中时就开始注意起来。
沈老师:虽然我经常对身边的学生或同事的孩子作一些读书建议,但几乎没有开过书单。不过以“能较好地为中考和高考的语文科目服务”这样的标准来选择具有一定挑战性,激发了我的兴趣。
我整理了自己所读的书,理出一些书籍,限于篇幅,不言理由了。
高中:
①《老舍短篇小说选》
②《孙犁散文》
③《自由在高处》(熊培云著)
④《明亮的对话》(徐贲著,中信出版社)
⑤《外国短篇小说百篇必读》
⑥《文学的邀约》(格非著)
⑦《伍尔夫读书随笔》
初中:
①《中国通史故事(上·中·下)》
②《苏菲的世界》(挪威乔斯坦·贾德著)
③《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④《欧·亨利短篇小说集》
⑤《丰子恺散文》
⑥《史铁生自选集》
⑦《阅微草堂笔记》(纪昀著)
⑧《活着》(余华著)
对于孩子的阅读和写作,家长有什么烦恼?孩子有什么困惑?欢迎学生和家长来信交流,也欢迎老师和专家们来信指导,编辑的邮箱地址为:854658098@qq.com,也可关注公众号“江南的葡萄树下”,在后台留言。
来源:读嘉新闻 文字记者:沈爱君 编辑:沈爱君 责编:沈秀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