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四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部编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部编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第一课时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3.结合注释 理解诗词大意 抓住关键语句 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 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 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 元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 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结合注释 理解诗词大意 抓住关键语句 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 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 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哪位同学能来背一背?(《春晓》《咏柳》……)

2.引出诗题:这些古诗都写了春天的景致 接下来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板书诗题 齐读诗题。读写“宿”字。“宿”书写时宝盖头不能写得太宽 适当提醒。)

3.解释诗题:根据诗题 你觉得作者在哪里住宿?(根据学生的回答 师点拨:新市 地名 在今湖南攸县北;徐公店 是姓徐的人开的店。诗题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再齐读诗题。

4.导入新课: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因为他长期居住在乡村 对乡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 所以 描写的乡村自然风光也特别有趣。你想知道这是怎样有趣的一首诗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自主交流:小组内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 互相学习。在相应的字下面做上记号(加点) 朗读时注意。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4.自主练习:这次你一定能更有节奏地朗读好这首诗了 赶紧自己试试吧。

5.多种形式朗读整首诗:指名读、同桌读、小组比赛读、集体读。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读着读着 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画面 让我也来读一读 好吗?

三、再读课文 品读感知。

1.师配乐范读 说说老师读得好在哪里。

(朗读时注意前两句语调平稳、柔和一些 渲染一种宁静、柔美的乡村环境氛围;第三句用欢快、跳跃的节奏 表现儿童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句“无处寻”读得慢而稳一点 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2.学学老师 自己再读读诗歌。

3.讲诗歌 读诗歌。

(1)“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描写了什么?(篱: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阴:树荫。描写景象: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一直伸向远方 树枝上新生出的绿叶还没有形成树荫。)

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吗?

男生一起来读一读。

(2)“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描写了什么?(描写景象: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 那蝴蝶飞入金黄的油菜花丛中 再也找不到了。)

女生带着刚才的感受再来读这两句。

你们读了以后有什么感觉?

(感觉非常有趣)

4.思考一下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对乡村美景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5.集体朗诵 读出古诗的趣味。

6.谁愿意把整首诗背给大家听?

(1)1分钟背诵记忆古诗。

(2)填空式背诵。

(3)全诗背诵 背诵比赛。

7.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四、关注细节 拓展延伸。

1.回想整首诗 小朋友在干什么?(捉蝴蝶)

你愿意来表演一下小朋友捉蝴蝶的情景吗?大家仔细看 评一评谁是“最佳小演员”。

2.依次请几位学生表演“捉蝴蝶”。(预设:分别表演“走”着追蝴蝶和“跑”着追蝴蝶。)

3.我们再来看诗句中写的是“急走追黄蝶” 表演时到底是应该“走”着追还是“跑”着追?(学生讨论)我们来看看古代汉语词典中“走”的意思。(走:跑 疾行。)

4.现在 你觉得刚才哪位同学可以被评为“最佳小演员”呢?说说你的理由。

5.美读:诗中不仅有美丽宜人的景色 还有活泼可爱的儿童在追逐翩翩飞舞的黄蝴蝶 简直太有趣了 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

五、延伸故事 感悟诗境。

1.动动手 画一画。

读了这首诗 你觉得图上该画出哪些景物呢?(篱笆、小路、树、儿童、黄蝴蝶、油菜花。)赶紧动手画一画这美丽的景色吧。(提醒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画和课文中的插图作做比 辨别不同之处 适当进行修改。)

2.这是一首诗 是一幅画 也是一个小故事 请你回家先把诗背给父母听一听 再依照自己的画把诗歌编成故事说一说。

板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部编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 导入新课。

1.以题目导入:齐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2.看到“田园”二字 你想到什么?哪位同学能分享一下?

3.回顾学过的有关乡村的古诗有哪些。(《村居》《所见》……)

4.简介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谁来说说你对这位诗人的了解?

(2)介绍作者:播放课件资料“范成大的简介”。

二、初读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

1.初读正音。

注意生字 要读得字正腔圆、准确流利、有板有眼。

指名认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读通诗文。(注重纠正字音)

2.注意节奏。

(1)听范读。(出示课文朗读)

(2)自主练习朗读。(朗读诗歌 要求准确、流利 读出诗的节奏。)

(3)指名试读 评议。

(4)教师示范指导。

三、再读课文 品读感知。

1.再读课文 想象作者描绘的乡村场景。(读注释)

2.交流感想。

透过文字与画面你还能看到什么场景?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体验分享一下。(农家忙)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4.理解诗意。

自由读文 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查阅自己不明白的词语 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译文: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 杏子果实肥硕;荞麦扬花 一片雪白 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 篱笆前没有人经过 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读出你的喜爱与赞扬之情 并评价。指名说。(加强对诗意的理解)

在美丽的田园里 果子快要成熟了 荞麦花雪白成片 油菜花金黄稀疏 蜻蜓蝴蝶飞舞 寄托着收获的希望 多么令人向往的生活呀!齐读本诗。

其实很多诗人都喜欢田园风光的美丽和农村生活的恬静 他们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篇。请看南宋翁卷的《乡村四月》。(体会又忙又乐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四、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1.再读古诗 感受自然之美。

2.全班齐诵 感受大家在田间忙碌劳作之美。

3.引导学生说说学习古诗的感受。

4.有感情地背诵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部编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

- 第三课时 -

一、直接导入 明确诗题。

1.导入: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板书诗题 齐读诗题。

3.解题:看到“村居”这个词 你想到了什么?

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教师指着板书“清平乐(yuè)” 请再齐读一遍“清平乐” 读了这个词 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给人一种宁静、闲适的感觉。)

4.师简单介绍:“清平乐”是词牌名 “清平乐”是一首曲子 是用来演奏的。用它作词牌的词一般给人一种宁静、平和、舒适的感觉。

5.那就带着这种感觉一起来读《清平乐·村居》。

二、初读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要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 富于感情。

2.学生自读:谁先来读给大家听?(教师正音)

3.指导书写“锄豆”的“锄”。

4.指名学生朗读。

5.齐读全词 读的同时请注意观察 这首词与前面的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这首词的特点:有长短句 有词牌名 分上下两片。)

6.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词 看看有哪个字、哪个词语、哪个句子不理解。

学生自主学习 还可以共同讨论交流。

7.讨论交流。

我们先来交流一下 经过讨论解决了哪些问题?

(1)你们是怎么理解“翁媪”的?

(“翁”是什么?请大家看这个字的上面 是一个“公”字 “翁”指老公公。“媪”左边是一个“女”字 是指老婆婆、老奶奶。所以“翁媪”就是指老翁、老妇。)

(2)“锄豆”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

(“锄豆”这个词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 需要联系上下文。联系上下文 你们能猜出这个词语的意思吗?“锄豆”就是锄豆田里的杂草。)

三、再读课文 感受韵律。

1.我们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之后 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2.听到你们读 老师也特别想读一读。教师入情入境地范读。

3.教师朗读 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方法。

教师简单介绍:请读这三个字 “小”“草”“媪”(课件闪烁) 发现了什么?(这三个字最末有相同的韵母 都有“ao”。)韵母相同或相近 这就是押韵。古人写诗、写词讲究押韵 所以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大家读读词的上片 感受一下。(生练习读)

看看词里面还有哪些字押韵?(“东”“笼”“蓬”)读一读 再次感受一下。

我们再一起读一读。

四、品读诗词 展开想象。

1.品读乡村美景。

好词需要细细品 下面用我们的想象去品出词中的图画。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家的居住环境。谁来读词的一、二两句?你从这两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美丽的风景不仅要用眼睛去欣赏 还要学会用耳朵去聆听!(课件播放潺潺的溪流声)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

其实“茅檐”透露的是用泥巴垒的墙 茅草盖的房 又矮又小 很简陋 为什么还能带给我们美的感觉呢?(老师简介:很多诗人都有“茅檐”情结 “茅檐”这个词在诗人的笔下频频出现。)

一个“茅檐” 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宁静的、诗意的小乡村里去。让我们把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出来。生一齐朗读。

想象画面: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画面:一所茅屋又低又小 紧靠着一条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草。听见茅屋里有人操着柔媚的当地方言 带着醉意在互相逗趣、取乐 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老翁、老妇?)

2.品读人物画面。

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住着怎样的一家人呢?请接着读下片。

这一家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预设:我最喜欢小儿 因为他很可爱。)

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儿可爱呢?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那作者为什么说小儿“亡赖”呢?(“亡赖”同“无赖” 实际上是说小儿顽皮、淘气。)

哪个字最能看出小儿可爱呢?(从“卧”字可以看出小儿可爱。)

想象“卧”是什么样的姿态?“卧剥莲蓬”的样子你能想象出来吗?

(学生想象:小儿很专注 很认真 还会哼着歌 还可能仰着 高兴了就打个滚 摇头晃脑 晃动着小脚 侧着身子 用手托着头……)

师小结提升:是的 小儿卧的姿势可多了 他愿意仰着就仰着 愿意侧着就侧着 愿意趴着就趴着……他是多么快活、自由自在、幸福、惬意……难怪冰心奶奶说 “除了宇宙 最可爱的只有孩子” 通过你们的声音来表现出这种惬意吧。

想象画面: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画面:茅屋外 老夫妇的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锄草 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可爱调皮的小儿子最讨人喜欢 他正趴在溪边剥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师讲解:诗中的翁媪虽然青春不再 容颜已老 可是他们的童心未泯。人们常说老小孩儿 其实老人往往和孩子一样可爱。同学们来仔细看图 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靠得很近 相互亲热地聊天 这就是——“相媚好”。

五、多层朗读 品读诗词。

1.带着感情来朗读。

(1)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2)在小组内展示朗读。

(3)选代表全班展示朗读。

2.师生合作引读。

喜欢老人们 这么亲密地、甜蜜地说着话 聊着家常 读出他们的——“相媚好”。

喜欢大儿 读出他的——勤劳。

喜欢中儿 读出他的——心灵手巧。

六、展开想象 拓展延伸。

1.展开想象的翅膀 如果此时大儿、中儿、小儿听到老人甜蜜的交流 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同学们 你们觉得这一家人生活得怎么样?(温馨幸福、美好)

你们看 他们每个人都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干自己喜欢干的活 真是各得其乐。让我们带着这种快乐来读一下吧:

师引读——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仅仅是“翁”和“媪”醉了吗?还有谁醉了?(诗人、我们)

你醉了 我醉了 大家都醉了。(放音乐 配乐朗读)

让我们闭上眼睛 吟诵这首词。

听了同学们的吟诵 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画 仿佛听到了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遍!

2.延伸补充。

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对这样一个普通农家人的生活如此向往呢?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资料吧。

(补充资料:辛弃疾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 那时宋朝的大部分江山已被金人占领 辛弃疾从小就立志平定中原 收复河山。但是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却一味地向金人求和。由于主和派的排挤、打压 辛弃疾被发配到江西上饶等偏僻的小乡村。在小乡村 辛弃疾一待就是二十年。然而 在这二十年里 中原百姓每天都在金人铁蹄的践踏下生活 辛弃疾很想救民于水火 却无法施展抱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一位六十八岁的老人僵卧病榻 高呼:“杀贼!杀贼!”然后愤然离世。)

3.让我们再次背诵这首《清平乐·村居》。

板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部编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3)

教学反思

1.《宿新市徐公店》第一、二句都是景物的静态描写;第三句是人物的动态描写 第四句是景物动静结合的描写:油菜花是黄的 又是繁茂的一片 一只小小的蝴蝶 飞入这黄色的海洋里 自然是无处寻了。学习古诗过程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 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朗读中表演 把儿童们东张西望、四处搜寻的焦急状态 以及搜寻不着的失望情绪等画面显现出来 使学生更能感受到儿童的天真和稚气。

2.《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 写出了初夏江南农村景物的特点 有花有果 有色有形。诗的第三句 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 农民早出晚归 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 静中有动 显得更静。在教学时 让学生充分读诗 谈感受 以此来唤起学生的想象。古诗重在朗读 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得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3.《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通过对乡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 抒发了词人喜爱乡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乡村风俗画 勾出“茅檐”“溪上”“青草” 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 以及三个儿子的日常生活。词人尤喜小儿 “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儿童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洋溢着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课堂上运用想象形成画面:乡村美景图、翁媪对话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编织图、小儿卧剥图等。通过不同形式的引读 补充课文的相关资料等方式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