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测试卷(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

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测试卷(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2)棹数小舟 棹: (1)二石兽并沉焉 并:石必倒掷坎穴中( ) 如是再啮( ) 山门圮于河( ) 2.解释下列句子中标红的字词。

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测试卷(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1)

巩固练习

基础知识识记

1.给下列词语中的标红字注音。

棹数小舟( ) 曳铁钯( ) 是非木杮( )

石必倒掷坎穴中( ) 如是再啮( ) 山门圮于河( )

2.解释下列句子中标红的字词。

(1)二石兽并沉焉 并:

(2)棹数小舟 棹:

(3)尔辈不能究物理 尔辈: 物理:

(4)是非木杮 是:

(5)可据理臆断欤 欤:

(6)但知其一 但:

(7)求石兽于水中 求:

(8)啮沙为坎穴 啮:

(9)当求之于上流 当:

(10)固颠 固:

3.翻译下列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阅读《河中石兽》全文,填空。

(1)本文选自 ,作者是 。

(2)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 ,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

(3)本文通过议论,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能力提升

5.下面语句中的“之”字,与“当求之于上流”中“之”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天下之忧而忧 B.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C.西蜀之去南海 D.怅恨久之

6.下列各组句子中标红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为顺流下矣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B.竟不可得 果得于数里外

C.如是再啮 是非木杮

D.尔辈不能究物理 可据理臆断欤

7.下面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B.尔辈不能究物理

C.僧募金重修 D.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8.下列句中标红词的古义和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但知其一 B.是非木杮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测试卷(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2)

课内同步阅读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9.解释下列句中标红的字词。

(1)僧募金重修( )

(2)闻之笑曰( )

(3)至石之半( )

(4)转转不已( )

(5)果得于数里外( )

10.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1)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2)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之”指代:

11.选出下列句子中的倒装句( )

A.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B.求石兽于水中。

C.山门圮于河。 D.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12.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如果他的话是对的,结果就在几里外的上游找到石兽)

D.竟不可得。(到底也没有找到)

1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14.你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样的启发?

课外拓展阅读

农夫耕田

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行者①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终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②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③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④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

【注】①行者:过路人。②所以:用什么方法。③未及移时:还没过多少时间。④术:方法。

15.解释下列标红字词。

(1)农夫耕于田 于:

(2)欲速则不达 速:

(3)行者服而退 服:

16.给下面句子加上标点。

未 及 移 时 气 竭 汗 雨 喘 喘 焉 不 能 作 声 且 仆 于 田 谓 农 夫 曰 今 而 后 知 耕 之 难 也

17.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农之惰也!

(2)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18.这则寓言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附加题

(2015•广西南宁中考)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①,施②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③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

【注释】①牖(yòu):窗户。②施(yí):延伸。③还(xuán):掉转。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

⑴施尾于堂 于:

⑵弃而还走 走: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来源:学|科|网]

译文:

21.叶公“弃而还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叶公好龙”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讽刺什么?

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测试卷(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3)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识记

1.zhào pá fèi kǎn niè pǐ

2.(1)一起。 (2)划船。 (3)尔辈:你们。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4)这。 (5)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 (6)只。 (7)寻求。 (8)侵蚀,冲刷。 (9)应当。 (10)本来。

3.(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2)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洞。

4.(1)《阅微草堂笔记》 纪昀

(2)河水的下游 顺流而下 埋没在河沙下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河的上游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意近即可)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运用能力提升

5.B 解析:A项中“之”是助词,“的”的意思;C项中“之”是动词,往、到;D项中“之”是助词,补充音节。只有B项中“之”与题干中“之”相同,都是代词。

6.A 解析:A项第一个“得”译为“下移”,第二个“得”译为“下面”;B项都是“获得,找到”的意思;C项都是代词,这;D项都是“道理”的意思。

7.A 解析:“颠”通“癫”,疯狂。

8.D 解析:A.但:古义:只;今义:但是,表转折。B.是:古义:代词,此,这;今义:动词,表判断。C.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课内同步阅读

9.(1)募集。 (2)听说。 (3)到达。 (4)停止。 (5)果然。

10.⑴指讲学家所说的话。⑵指代石兽。

11.B 解析:正常语序应为“于水中求石兽”。

12.C 解析:C项应翻译为:依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找到了石兽。

13.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河中石兽》告诉我们: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主观臆断,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来。

14.读了本文,我知道了做事切不可主观臆断,一定要结合具体情况,正确分析,综合考虑,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课外拓展阅读

15.(1)在。(2)急速、很快。(3)心悦诚服、服气。

16.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17.(1)农夫实在是太懒惰了呀!

(2)你可以把耕田的方法教给我吗?

18.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就会“欲速不达”。

附加题

19.(1)在,到 (2)跑

20.这个叶公不是真的喜欢龙,(只是)喜欢那表面上像龙而实质上不是龙的东西。(意思对即可)

21.叶公“弃而还走”的根本原因:他只是表面喜欢龙,而并非真正喜欢龙。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讽刺那些热衷于幻想而并非脚踏实地(或表里不一、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的人。

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测试卷(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4)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