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遗书的内容(敦煌遗书中的这个字怎么读)
敦煌遗书的内容(敦煌遗书中的这个字怎么读)可以肯定,于文所示例文之“七大义”就是此同卷文中所述大乘之七大义。于文认为此“七大”是涅槃合文,显然是不知大乘之“七大”义而释错了。大正藏录作“七大”,是正确的。不过这个错误给了我们一个关于涅槃合文为何写作“七大” 的启示。是不是因为大乘七大义“本自空寂,生死涅槃,了无二相”,所以才用七大代写涅槃呢?我们在上文说到,涅槃写作 仅在中古的大乘经典中出现,而且出现的频率并不高。大乘之“七大”义是中古敦煌佛经论疏中常常出现的词语。菩萨乘即大乘,大乘有“七大”义,七大义中“不住生死”,与涅槃之不住生死义密切相关,同时“七大”书写简单方便,所以抄经者在写大乘经时,顺手就用“七大”代写涅槃。但 写法仅是佛经论疏部抄经中一种特殊写法,这种现象很可能只存在于一定的时期一小部分文献中。当然,敦煌佛典浩大,我们对文献的排查和整理还远远不够。所以,我们这里作了简短的推测,也不排除还有其他的可能。初言大乘者,以七
甘肃藏经洞出土了很多文献,这些文献中90%都是佛教经书,很多人可能认为经书对于佛教研究很有用,实际上佛教经书还有很多重要研究价值,俗字研究的重要作用就是其中一个。
我们今天给大家看一个你未必认识的一个字。首先我们看下面这样一个字,大家看看这是什么字?
估计有很多朋友认为这是七和大两个字连在一起了,但实际上并不这么简单。根据于淑健《敦煌佛经俗字误读释正》中的考释,可以非常确定这个字就是“涅槃”的合文。于文举了三种文献,P2173道氤的《御注金刚般若菠萝蜜经宣演卷上》、S2662《法华问答》、P2284《大乘稻芉经随听疏》(这部经敦煌文献中还有S1080、P2303,p2304V0),查阅这三部文献后,确实有多处涅槃写作“七大”。
那么这个字形究竟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涅槃会写成“七大”呢?安徽大学的曾良先生曾经在专著《敦煌佛经字词与校勘研究》中专门讨论过这个字形。根据曾良教授的研究,他把这个字 和“无”的草书相联系在一起,认为这个字是从草书的“无”字演变过来的。我认为这里边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无”的草书字形与这个字形相差太大,从形体上不能很好的解释。其次,“无”与“七大 ”在意义上的联系也难说通。因为涅槃虽然有圆寂之义,但绝对不能与“无”等义。关于涅槃的这个问题,在赵朴初的《佛教常识答问》中就有述及,他说:“佛教认为这种境界‘唯圣者所知’,不能以经验上有、无、来、去等概念来测度,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并且,涅槃写作“七大”现象不是十分常见,所以应区别对待。查阅敦煌文献,我们发现涅槃写作“七大” 这种情况,范围比较集中,也不具备普遍性。我们又对这种合文现象的出现的文献作了调查,结果所见文献都是唐代唯识宗大乘经典的论疏,其它出现这种合文现象的情况暂时还没发现。所以,我们推测涅槃写作“七大” 的现象,可能只限于唐代唯识宗大乘经典的论疏中,是唯识宗抄经的特殊写法。
另外,我们也发现其实有些经论中的“七大”并非涅槃合文。比如前文于淑健所举P2284《大乘稻芉经随听疏》中的“七大”,实际这个“七大”是大乘七大义之“七大”,与涅槃合文无关。相关原文如下:
言‘菩萨乘’者,为根胜故。于胜义谛观一切法,本自空寂,生死涅槃,了无二相。若世俗谛,了知如幻,具大悲智,不舍生死,不取涅槃。为诸有情,修十度等。自他利满,以要言知地及果证,名菩萨乘有七大义。超过二乘,如下所说。今此经中‘菩萨乘’摄,非是二乘所缘境,故明归乘竟。”。
同卷文有:
初言大乘者,以七种大超过二乘,故名为大。言七大者,一所缘大;二发心大;三信乐大;四思惟大;五资粮大;六时大;七成就大。
可以肯定,于文所示例文之“七大义”就是此同卷文中所述大乘之七大义。于文认为此“七大”是涅槃合文,显然是不知大乘之“七大”义而释错了。大正藏录作“七大”,是正确的。不过这个错误给了我们一个关于涅槃合文为何写作“七大” 的启示。是不是因为大乘七大义“本自空寂,生死涅槃,了无二相”,所以才用七大代写涅槃呢?我们在上文说到,涅槃写作 仅在中古的大乘经典中出现,而且出现的频率并不高。大乘之“七大”义是中古敦煌佛经论疏中常常出现的词语。菩萨乘即大乘,大乘有“七大”义,七大义中“不住生死”,与涅槃之不住生死义密切相关,同时“七大”书写简单方便,所以抄经者在写大乘经时,顺手就用“七大”代写涅槃。但 写法仅是佛经论疏部抄经中一种特殊写法,这种现象很可能只存在于一定的时期一小部分文献中。当然,敦煌佛典浩大,我们对文献的排查和整理还远远不够。所以,我们这里作了简短的推测,也不排除还有其他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