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知礼行孝(汉字人生课尊老爱幼)
怎么写知礼行孝(汉字人生课尊老爱幼)形声会意合体字,耂(老)子为孝,耂声。▲ 孝-小篆01“孝”字该怎么写孝是敬老又是爱幼。
汉字近乎道,“孝”道尽写在“孝”字当中。
“孝”字该怎么写?
常言所说“尊老爱幼”,“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其实在一个“孝”字就体现了——
01
“孝”字该怎么写
孝是敬老又是爱幼。
▲ 孝-小篆
形声会意合体字,耂(老)子为孝,耂声。
“耂”是“老”, 象长发老人形;有长者之义。
“子”,象初生孩子形。人生子,有子孙之义。
二者合一,
“孝”,既是“耂”抚爱“子”,也是“子”敬扶“耂”。
“耂”与“子”相互爱抚才为“孝”。
▲ 孝-金文
孝,既如小子扶持老人之状,也如老人爱护小子之状。
本义:
尊老,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
爱幼,尽心养育和教导子女。
02
“孝”字之道
“孝”完全诠释汉字“对立统一”思维表达。
“孝”字是合“耂”和“子”为一体,其中“耂”和“子”既相互对立也相互依存;
任何独存“耂”和“子”是不可言“孝”道的,这就是汉字思维言道的的智慧表述,它一定是【耂→子】和【耂←子】相互对立统一的表达。
▲ 孝-金文
“孝”,是老(耂)孝子,是子孝老(耂)。
其一,“孝”是【耂→子】,是“耂”爱“子”,是“耂”陪“子”长大,是教子成长;是爱幼,教子,是养子教子。
其二,“孝”是【耂←子】,是“子”承“耂”,是“子”敬“耂”,是“子”尊“耂”,是“子”善养“耂”,是尊老,敬老,是敬祝老长寿。
这是“孝”之人伦关系。
这是“孝”之老幼关系,父子关系,长幼关系。
“孝”字之道,表述“长幼尊卑”关系之道。
一个“孝”字,不仅是“善事父母,子承扶老者”,同时也是“善养子女,老抚爱子幼”。
“孝”字,描述的是老人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存续。
“百行孝为先”,“孝”的观念深植入中华民族文化之骨髓。
“孝”之观念是中国传统宗族家庭关系、宗法社会关系的人文基础单元。
正如那句歌词所说“我陪你变老,你陪我长大”,很通俗的诠释“孝”字之“孝”道。
03
养而不教,不是孝行
在《论语·为政篇》中——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养而不教,子何以知敬老,养子不知敬老与养犬马有何异?
养子不教,乃父之过。也乃“不孝”之举。
中国传统蒙学教材《三字经》中“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父不慈则子不孝——《颜氏家训·治家篇》
孝子,孝子——
孝是要父母教子给教出来的。
养不教,父之过。其实“父”不孝“子”之行为。
04
“孝”有所言
在《论语·学而篇》中——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在《论语·学而篇》中——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在《孝经·三才》中——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二十六节》中——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在《礼记·祭义》中,有——
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在《礼记·祭义》中——
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老子·道经·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偽;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在《后汉书·列传·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中——
夫孝,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
在《千字文·全文》中——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05
父有不义,孝不孝?
父有不义之举,子不可以不争于父,难道不孝?
当父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
面对长辈上位言行有不合时宜的情况,子女不可以不向父母至诚进谏。
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面对不合道义之事一定要去争而谏之,盲从父之命,这怎能称得上“孝”呢!
如在《孝经·谏诤章·第十五》中——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06
来读读冰心先生的《“孝”字怎么写?》
附:“孝”字怎么写
冰心
记得我母亲逝世的时候,我们家得到的许多奠仪中,有不少捆的金银纸箔。我们家供祖从来都不烧纸,因此那些纸箔都捆着放在一边。有一天一位长辈来了,看见母亲灵前只烧着一炉檀香,灵桌前连一个火盆也没有,金银纸箔也没有被叠起焚化,他心里大不以为然,出去就对人说:“人家都说谢家孩子孝顺,我看他们连‘孝’字都不知道怎么写!”听到这句话的另一位长辈又把这话传给我们,我们只有相对苦笑。
真的,在我们家里,很少听见“孝顺”这两个字。当我们1911年从烟台回到福州大家庭时,父母亲只嘱咐我们说:
“回去在大家庭里不能那么‘野’了,对祖父尤其要尊敬。”
回去在大家庭里,祖父也从来没有教训我们要“孝顺”。
倒是我的三个小弟弟彼此嘲笑时,例如父母亲吩咐做一件事情,有一个抢先做了,得了夸奖,其余的两个就站在远处,笑着说:“孝子,真孝顺,廿四孝加上你,廿五孝了!”于是又引起一番吵架。
大概那时我们都看过《二十四孝》那本书,其中有“王祥卧冰”、“孟春哭竹”等极不科学的愚孝的表现。尤其是“郭巨埋儿”,我认为那是最不人道而且是最不孝的一件事,因为儿子分吃了父母的食粮,就把儿子活埋了,那是什么心理?!
要丢掉儿子,就是把儿子卖了也不至于伤父母的心。他的所以要“埋儿”,只为的是掘地得到金银为伏笔!尽孝为的是得到金银,这“居心”还“可问”吗?
我想《论语》里谈到“孝”时最多,孔子是因人施教的,对“孝”字有不同的解释。但也有使人不解的地方,如:“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我认为那也看那“父”是什么样的人,假如那“父”是岳飞,不必说“三年无改”,就是“终身”也不能改;假如那“父”是秦桧,那是一分一秒也不能学的!
我又去翻了《孝经》,看到了《谏诤章》,我心里廓然开朗,特此恭录如下:
“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重复一句,极言其不可也,冰心注)。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候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抄完这一段,我真是“心悦诚服”了。此孔子之所以为“至圣先师”也!
我是 @汉字谷主,欢迎关注!
【人字学习法、说文解字、汉字思维、快速识字、国际中文,汉字博物】
想提升自己的汉字教学能力!请关注本号,私信留言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