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每日一研张海朋)

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每日一研张海朋)如教学《诫子书》,我设计了一个拓展问题:谈一谈“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一名句的现实意义。问题设计的初衷只是期望学生能联系自身谈一谈学习和成长的启示,课堂上学生不仅谈到了自身,而且谈到了从古至今的贪官污吏,并指出其腐败的根源就是不能以静修身、不能以俭养德。面对这些精彩的意外收获,我又因势利导,启发其列举出了许多具体事例,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大情怀。一节语文课,预设的问题如果没有意外的生成,这节课应该是有缺憾的。语文教学就是向未知幸福进发的旅行,旅行中会邂逅什么,不是备课时能全然预想到的。因为学生的才智和思维总会超出预想,课堂上迸发出的一些精彩总会和我们不期而遇,而这就需要用问题去引导孕育、去催生点燃。如教学莫怀戚的《散步》,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从文中哪里感受到了亲情之美?问题的开放性尊重了学情的差异性,果然,学生的品析角度也是丰富多样:有的从人物形象入手,觉得这是一

“课堂革命”明确提出“改变课堂教学形态”的目标,要求务必以学生发展为主线,提高课堂教学 设计质量,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提问、自主探究。语文课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建构课堂教学的矛盾艺术不失为重要途径。

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每日一研张海朋)(1)

对与错的评价

语文教学要尊重个体差异,就不能用二元世界的对或错评价学生观点,不能一味强求思想的同步划一和答案的千人一面,应该更多关注学生能否走进文本静心阅读、能否积极合作主动探究、能否自信勇敢发表观点、能否大胆评价他人观点等学习过程。要坚定一种评价信念:学生一些稚嫩的观点,往往是课堂最美丽的风景。

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设置了一个问题:先生是一位“渊博的宿儒”,但对“我”关于“怪哉”这种虫的提问却不予回答,如何评价他的这种行为?学生的答案大致分两种:一认为先生行为是对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养成专心学习的好习惯,不要为一些无厘头的问题而分心;二认为先生行为是错的,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如果对书本之外的问题不予理睬,会挫伤学生的求知欲。这种见仁见智的答案无关对错,但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变得全面而深入。

快与慢的调整

一般课堂特别是公开课,教师往往追求大容量与快步伐,患得患失地认为一节好课务必完成备课时的预设内容。实践中我们发现,这样往往会忽视对一些精彩的课堂生成的深入品析,致使课堂流于形式。课堂节奏的快慢应该因“学”而定——当学生生成了独到的观点见解时,教师应适时调整课堂步伐停驻欣赏,推进学习走向纵深。

如教学莫怀戚的《散步》,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从文中哪里感受到了亲情之美?问题的开放性尊重了学情的差异性,果然,学生的品析角度也是丰富多样:有的从人物形象入手,觉得这是一个母慈子孝妻贤的温馨之家;有的从细节描写入手,觉得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无不传达着互敬互爱的美德主题;有的从品析环境入手,认为充满诗情画意的郊野景色与文章主旨相得益彰……这些洋溢着个性特色的赏析,应该放慢教学进程进一步发掘放大,进而强化阅读能力和素养。

静与动的结合

理想的语文课应该在学生或心无旁骛的阅读、或充满真情的美读、或唇枪舌剑的辩论、或侃侃而谈的讲解、或专心致志的聆听、或有理有据的质疑中,一江春水般曲折向前。这个过程应该是静与动的有序更替,既有晚霞新月又有骤雨狂风,既有整齐划一又有个性张扬。

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行》,紧扣文章故事性强、思辨性鲜明的特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大致有三大环节:一静,学生静心读文,借助注释独立读通读懂;二动,学生以课文为蓝本,借助生活积累放飞想象,加入恰当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再现演绎,在表演中体会人物个性特征;三先静后动,围绕“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这一辩题,学生先独立思考形成认知,然后各抒己见,在唇枪舌剑的辩论中进一步明理知信。这样的静动交替,使课堂在张弛变化中高潮迭起,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度和参与度。

预设与生成的邂逅

一节语文课,预设的问题如果没有意外的生成,这节课应该是有缺憾的。语文教学就是向未知幸福进发的旅行,旅行中会邂逅什么,不是备课时能全然预想到的。因为学生的才智和思维总会超出预想,课堂上迸发出的一些精彩总会和我们不期而遇,而这就需要用问题去引导孕育、去催生点燃。

如教学《诫子书》,我设计了一个拓展问题:谈一谈“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一名句的现实意义。问题设计的初衷只是期望学生能联系自身谈一谈学习和成长的启示,课堂上学生不仅谈到了自身,而且谈到了从古至今的贪官污吏,并指出其腐败的根源就是不能以静修身、不能以俭养德。面对这些精彩的意外收获,我又因势利导,启发其列举出了许多具体事例,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大情怀。

总之,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征,决定了语文课堂无论是水光潋滟之“晴”,还是山色空蒙之“雨”,都可以“淡妆浓抹总相宜”。而要领略这样的风景,关键是语文教师要自觉躬行“课堂革命”,构建并践行语文教学特有的矛盾艺术,进而把以生为本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作者系西安市鄠邑区东关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编辑:关中小伙

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每日一研张海朋)(2)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