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八年级下册语文核舟记的答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同步练习题与答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核舟记的答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同步练习题与答案)箬篷(ruò) 糁之(sǎn) 峨冠(guān) 多髯(rán) 、器皿(mǐn)   贻(yí)     有奇(jī) 二黍许(shǔ) (3)《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苏轼)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 》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 《赤壁赋》 》中的句子。(4)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盖大苏泛赤壁云” )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第一课时

一、填空:

(1)本文选自( 清 ) 朝 (张潮 ) 编辑的 (《虞初新志》) 。作者 ( 魏学洢 ),字 (子敬 ), ( 明末 )(朝代)著名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2)“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可以抒发情怀抱负,可以阐述某些观点。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3)《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苏轼)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 》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 《赤壁赋》 》中的句子。

(4)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盖大苏泛赤壁云” ) 。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器皿(mǐn)   贻(yí)     有奇(jī) 二黍许(shǔ)

箬篷(ruò) 糁之(sǎn) 峨冠(guān) 多髯(rán) 、

椎髻(jì) 篆章(zhuàn) 衣褶(zhě) 诎(qū)

三、下列朗读停顿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D )

A.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D.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解析】选D。正确的停顿划分应为“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核舟记》第二课时

一、解释下列加横线字的意思。

1.有奇巧人

2.罔不 因势象形

3.盖大苏泛赤壁云 4.为宫室

5.尝贻余核舟一 6.能以径寸之木

7.篛篷覆之

8.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9.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10.石青糁之

二、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4)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三、阅读第一、二段填空。

(1)文中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 ( )。

(2)表现原料小而题材广的句子是( ) 。

(3)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

四、问答题。

(1)第1段第一句话从哪些方面突出了“奇巧”二字? 说明了什么?

(2)文中第二段“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3)为什么要写对联的内容?

《核舟记》第二课时答案

一、解释下列加横线字的意思。

1.奇妙精巧 2.无不,全都 顺着,就着 模拟 3.泛舟

4.做,这里指雕刻 5.曾经 赠 6.用 直径 7.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8.慢慢地 起 9.零数,余数 10.用石青 用颜料涂上 涂染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某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在赤壁之下游览的情景。

(3)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4)(小船)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三、阅读第一、二段填空。

(1)文中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 奇巧 。

(2)表现原料小而题材广的句子: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

(3)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

四、问答题。

(1)第1段第一句话从哪些方面突出了“奇巧”二字? 说明了什么?

“奇巧”二字是文眼,后文从原材料体积小、雕刻物品种类繁多、雕刻物构思精巧、情态逼真等方面展开,集中说明了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精湛。

(2)文中第二段“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答;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核舟用料体积之小,暗示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3)为什么要写对联的内容?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内容清晰可见,可见雕工的精细,更显出雕刻者暗扣核舟“大苏泛赤壁”主题的匠心独运,同时暗示核舟的背景、主题,还增加了浓厚的艺术情趣。

《核舟记》第三课时练习及答案

一、解释下列加横线字的意思。

1.中峨冠而多髯者 2.珠可历历数也

3.佛印绝类弥勒 4.神情与苏、黄不属

5.矫首昂视 6.如有所语

7.佛印居右 8.其两膝相比者

9.诎右臂支船 1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答案:1.戴着高高的帽子 胡须 2.可以 分明的样子 3.极 像 4.类似5.举 6.说话 7.位于 8.靠近 9.弯曲 10.是

二、翻译下列句子。

(1)神情与苏黄不属。

神情和苏黄不相类似。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面的衣褶里 。 (3)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

(4)苏、黄共阅一手卷。。

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手卷。

三、问答题。

(1)第三段重点介绍核舟的哪个部分,着重介绍了什么?

重点介绍了船头部分 。

着力表现苏轼、鲁直和佛印三人的神情动作。

(2)作者在写船头三人时,重点写的是谁?为什么?

着墨最多的当然是东坡。

这样描写,一是因为苏东坡的主要游览者,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二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对他雕刻得仔细,说明者不能违背其初衷。

(3)苏、黄共阅一手卷”、佛印“矫首昂视”可谓神态各异而又栩栩如生,想一想这正好照应了前文哪句话?

照应“各具情态”。

(4)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

一是与上文“各具情态”相照应。 二是显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四、阅读第三段完成习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D )

A.峨冠guān   B.手卷juàn   C.不属shǔ   D.矫jiāo首昂视

2.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

 A.绝类弥勒(绝):很  

 B. 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

 C.如有所语(如):比如  

D.勾画了了(了了):线条简单

3.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 )

  A.诎右臂支船(诎)   

 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

  C.东坡右手执卷端(执) 

 D.绝类弥勒(类)

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B )

  A.启窗而现,雕栏相望焉。  

B.中轩敞者为舱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D.其人视端容寂

5.这段文字介绍了核舟的主体部分(船头),以(空间顺序)为说明顺序。语言上生动,人物情态栩栩如生。

《核舟记》第四课时作业及答案

一、解释下列加横线字的意思。

1.其人视端容寂 2.若 啸呼状

3.左手倚一衡木 4.桃核修狭者为之

5.钩画了了

6.则题名其上 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8.其船背稍夷

9.其长曾不盈寸 10.居右者椎髻仰面

答案:1.端正 平静,安详 2.好像 大声呼叫 3. 同“横”横着的 4.长而窄 雕刻 5.清楚明白 6.书写 指船背 7.挑选 8.平 9.竟然 满 10.梳着椎形发髻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

右边船工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

(4)技亦灵怪矣哉!

技艺也真神奇啊!

三、问答题。

(1)第四段是按什么结构说明舟尾布局的?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居右者”和“居左者”。

(2)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事物繁多③刻物情态毕备④构思巧妙

(3)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

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

(4)第五段文字中哪个句子最能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5)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有什么作用?

总括全文,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雕刻的容量、之大和所刻景物甚多。“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对比呼应“八分有奇”,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作结,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揭示中心,表达了对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的由衷赞叹。

《核舟记》第五课时答案

一、解释下列加横线字的意思。

1.尝贻余核舟一 2.其两膝相比者

3.左手倚一衡木 4.诎右臂支船

5.钩画了了 6.矫首昂视 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8.神情与苏、黄不属

9.其长曾不盈寸 10.居右者椎髻仰面

答案:1. 曾经 赠2.靠近 3. 同“横”横着的 4. 弯曲 5.清楚明白 6.举 7.挑选 8.相类似9.竟然 满 10. 梳着椎形发髻

二、解释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

奇:①明有奇巧人

②长约八分有奇

可:①高可二黍许 ② 珠可历历数也

端:①其人视端容寂 ②东坡右手执卷端

为:①为宫室、器皿、人物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中轩敞者为舱

④通计一舟,为人五

而:①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答案:奇:奇妙 零数,余数 可:大约 可以 端:正 一头

为:做,这里指雕刻 是 是 雕刻 而:表转折,可是 表并列

三、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某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面的衣褶里 。 (3)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在赤壁之下游览的情景。

(4)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

(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

四、填空题。

(1)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 )。

(2)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 ( ) ”一个动作和“ ( ) ”的神态看出来。

(3)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 ( )。

(4)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5)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 )。

答案:(1) 盖大苏泛赤壁云(2)“左手扶鲁直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3)列数字 作比较 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4).嘻,技亦灵怪矣哉(5)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五、阅读甲、乙两段文言,完成习题。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左右有窗共八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舟长曾不盈寸,人、窗、炉、文,钩画了了,众妙皆备。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魏学洢《核舟记》)

[乙]恽寿平,号南田,明末常州武进人。少敏慧,八岁咏莲,惊其师长。随叔父恽向攻诗画,艺日进。其父恽日初为国子监生,曾上《守御十策》以谋救国。明末丧乱,十余岁而随父兄抗清。多与奇人侠士游,常奔走千里,恍惚①死生,他人色沮神丧,而南田意气如常。二兄继死,明亡,与父归故里。

天下渐定,誓不应科举,卖画以赡父。其山水深得冷淡幽隽②之致,松柳夹岸,游鱼喋③水,风烟俱净,寄情悠远。重写生,常灌花南田,极力描摹,天机④物趣,毕集毫端。其“没骨法”花卉,空灵妍妙⑤,着纸欲飞,笔简意丰,获誉“神品”。名动天下,创“常州画派”。崇尚气节,临富贵而不失其本心,叶售画度日,然非其人不与也。遇知己,累日点染⑥;非其人,视百金如草芥,不市一花片叶也。康煕时,尚思复明,与复社遗士唱和,有《瓯香馆集》传世。

(选自《瓯香馆集·序言》,有删改)

[注]①恍惚:捉摸不定。②幽隽:幽静美丽。③喋:吸。④天机:自然界的秘密。⑤妍妙:精妙。⑥点染:点缀景物和着色。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清风徐来    

⑵舟长曾不盈寸

⑶卖画以赡父 ⑷毕集毫端

⑸临富贵而失其本心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文:

⑵非其人,视百金如草芥,不市一花片叶也。

译文:

3.同为技艺高超的艺术家,和王叔远相比,恽寿平有哪些独特的地方?(依据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简桃核修狭者”“笔简意丰”的“简”意思不相同,“众妙毕备”的“毕”和“风烟俱净”的“俱”意思相同。

B.咏莲、学艺、与侠士游的叙述,为下文彰显主人公的崇高气节作了很好的铺垫。

C.“冷淡幽隽”的绘画风格是由画家的个性和家学渊源决定的,寄托了恽寿平对悠远深厚的中华绘画文化的深刻理解。

D.“重写生,常灌花南田,极力描摹”是恽寿平取得艺术成功的重要原因。

【答案】1.⑴缓缓地 ⑵竟然不满一寸 ⑶赡养父亲 ⑷笔下,笔底,笔端 ⑸丢失他的天性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掌握能力。“徐”与“曾不盈寸”是课内文言文实词解释,书本上有现成的解释,这是考查识记能力。⑶“赡父”是一个动宾短语,采用现代汉语组词法分别组词。⑷“毫端”重点是解释“毫”,联系上下文,从而确定“毫”的意思是“笔”。⑸“失其本心”,这样短语的曾经出现在《鱼我所欲也》中:此之谓失其本心。从而明确“失其本心”是“丧失了他的本性”,放在句中,联系上下文翻译得通顺。

2.⑴(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在赤壁之下游览的情景。⑵不是他看得起的人,把太多钱财当作草芥一类没有价值的来看,不会买一朵花一片叶。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⑴“尝贻”是“曾经赠送”的意思,“盖”表示推测,“泛”是“泛舟”“游览”的意思。关键词翻译准确后,然后调整语序,使之通顺。⑵“非其人”的翻译要联系上下文来推测。从而确定为“不是他看得起的人”;“市”是“买”的意思。

3.坦然面对生死,崇尚气节,不重钱财,具有开创性。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分析的能力。两个人相同的地方是“技艺高潮”,而恽寿平独特的地方要抓住细节分析。从“而南田意气如常”可知“坦然面对生死”;从“崇尚气节,临富贵而不失其本心”可知“崇尚气节,淡泊名利”;从“创‘常州画派’”可见其“开创性”。

4.C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解释以及内容的概括与分析能力。C选项的错误,选文没有介绍恽南田的绘画风格形成的原因,属于“无中生有”型。

【参考译文】恽寿平,别号南田,是明朝末年常州武进人。他年少的时候就很机敏聪慧,八岁时候写了一首吟咏莲的诗,惊动了他的老师和长辈们。(他)跟随他的叔父恽向学习诗文和绘画,技艺一天天长进。他的父亲恽日初是国子监的监生,曾经向皇帝上书《守御十策》,来谋求救国的道路。明朝末年,国家丧乱,十岁多的他跟随着父亲和兄长参加了抗清的活动。他经常结交当世奇人侠士,经常奔走到很远的地方,出生入死,行踪捉摸不定,其他的人大都神情沮丧,可是南田的神态气质却和平常一样。他的两个哥哥相继死去,明朝灭亡后,他和父亲一起回到了故乡。

天下渐渐地安定了下来,他发誓不去参加清朝的科举考试,用卖画的方式来赡养父亲。他的山水画深得素冷淡雅,幽静美丽的风致,两岸松树柳树成荫,河中的鱼儿戏水,风停了,大片的烟雾消散尽净,所寄托的感情非常深远。他非常注重写生,经常灌溉南田里的花,尽力去描绘临摹。自然界的秘密,事物的情趣,都在他的笔下得到了很好的表现。他创造的“没骨法”花卉,空灵精妙,栩栩如生,在纸上好像能够飞起来一样,他笔法简练而画得意蕴丰富,被人誉为“神品”。他绘画的名声惊动了天下,创立了“常州画派”。他崇尚气节,面对富贵却不失去他的操守,虽然只是靠卖画度日,但如果不是谈得来的人他不会把画给他的。如果遇到了知己,他会整月整月地点缀着色;若遇见一些想用金钱来买画的势利小人,他会把百两银子当做草芥一样,不卖给他们一花一叶。康熙年间,他还想着恢复明朝的大业,和复社里坚守的名士们用诗词互相答赠,有《瓯香馆集》流传后世。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习题。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县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①,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②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注】①物色:观察。 ②逮:等到。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用讫再火令药熔 令初不知爱 B. 何陋之有 左臂挂念珠倚之

C. 其真无马也 始知其画为逼真 D. 轴在地而猫蹲其旁 而竖其左膝

2. 下列加点字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一句中“冠”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令怪之 B. 板印书籍 C. 策之不以其道 D. 无案牍之劳形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旦而过之,轴必坠地。

② 以试群猫,莫不然者。

4. 甲、乙两文画线句都赞美了古人的高超技艺,但表现手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D 2.C

3. 每天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

(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他的猫,结果没有一只不是这样的。

4. 正面描写,突出雕刻家刻画细腻逼真,情态毕备。

侧面描写,通过写猫的反应,表现画家画作的精美。

《核舟记》第六课时作业及答案

(1)为什么要写对联的内容?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内容清晰可见,可见雕工的精细,更显出雕刻者暗扣核舟“大苏泛赤壁”主题的匠心独运,同时暗示核舟的背景、主题,还增加了浓厚的艺术情趣。

(2)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事物繁多③刻物情态毕备④构思巧妙

(3)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

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

(4)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

一是与上文“各具情态”相照应。

二是显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5)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6)文中第二段的第一句话“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简析其作用。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核舟用料体积之小,

暗示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7)介绍“核舟”体积时,既写出具体的长度高度,还写了有许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极写核舟之小,衬托景物之多,说明雕刻者王叔远技艺之高超 。

(8)第4段对两个舟子的描写属于什么描写?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细节描写。写右边舟子,突出他“右手攀右趾”的粗犷动作和“若啸呼”的闲散神态;写左边舟子,突出他专心致志烧茶的平静神态。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两舟子共同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自由自在的气氛。加上舟尾横卧的舟楫,更加暗示了一种放任自流的悠闲境界。

(9)作者最后统计核舟雕了这么多内容有何作用?

是为了与后面的“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作强烈对比,一多一少,从而衬托出雕刻者技艺的精湛,最后作者的赞叹也就顺理成章了。

(10)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作者高度赞叹雕刻家精湛的技艺,呼应了全文。

八年级下册语文核舟记的答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同步练习题与答案)(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