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古文很认真(学语文就是学古文)
学古文很认真(学语文就是学古文)究其根源,是我们学习古文的方法出了问题。学校、家庭包括所谓“国学班”的学习,通常是硬逼学生背诵,同时讲讲通假字、语法、修辞,就是“背诵 注释”的模式,硬塞给孩子们,然后出题(背诵填空,字句解释,阅读理解等)来考学生。并不是这些做法全然无效,而是效率不高,入门也难,很难提升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这是为什么呢?是我们的学生不聪明?还是古人写得不好?语文是学习其他各科的基础。我国现行教育制度中,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毕业一共上课13000节课,语文是第一大科,占总课时的21%以上。中小学一共上20门课,语文占1/5的课时还要多。因此,无论是考试还是面对未来的发展需要,中国青少年都必须学好语文。学语文,其实就是学古文。因为我们的汉字、成语、修辞、典章等,都来自古文,写文章的方法也源于古文。学好古文,一是提升文化修养,二是学会写作方法,三是应对考试竞争,是受益一生的大事。学习古文,通常被学生们视为畏途,特别
南怀瑾先生在讲《滕王阁序》时说:如果中国的家长从小没让孩子们学好古文,将来连三国、水浒都看不懂。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在深圳演讲时说:中国的崛起必须有文化自信,如苏东坡《赤壁赋》这样的文章再也无人写得出来。
在这次疫情中,日本捐赠中国物品时的寄语迅速红遍网络:“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日本长屋王《绣袈裟衣缘》);“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诗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日本原创,其中“同气连枝”出自《千字文》)。这些寄语让我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之美,那些辉映历史长河的佳作名篇再次唤醒我们:国家和民族只有追溯文化本源,才会真正自信。
语文改革的回归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他们宣称,在21世纪,人类的生存需要汲取东方孔子的智慧。这一结论在当时看来有些不可理解,然而在今天看来,中国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之后,若无文化建设作为支撑则难以为继。而文化建设,决不是照搬照抄他国文化,必须要从历史文化中找到源流、汲取精华。经典古文,就是清澈的文化源流。
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开始从青少年入手,最直接的就是教育改革,首先统一了“部编版语文教材”。小学1-6年级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有75篇,增幅达80%;初中古诗文选篇有61篇,占所有选篇的51%;高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由14篇增加到72篇,增加了414%。原国家副总督学、教育部基教司司长王文湛表示:今后,高考的区分度主要在语文。
语文是学习其他各科的基础。我国现行教育制度中,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毕业一共上课13000节课,语文是第一大科,占总课时的21%以上。中小学一共上20门课,语文占1/5的课时还要多。因此,无论是考试还是面对未来的发展需要,中国青少年都必须学好语文。
学语文,其实就是学古文。因为我们的汉字、成语、修辞、典章等,都来自古文,写文章的方法也源于古文。学好古文,一是提升文化修养,二是学会写作方法,三是应对考试竞争,是受益一生的大事。
学习古文,通常被学生们视为畏途,特别是年级越高,学生的厌烦情绪也越高。有的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要学这些过时的东西?生僻拗口,晦涩难懂,平时又用不上,烦死了。
这是为什么呢?是我们的学生不聪明?还是古人写得不好?
究其根源,是我们学习古文的方法出了问题。学校、家庭包括所谓“国学班”的学习,通常是硬逼学生背诵,同时讲讲通假字、语法、修辞,就是“背诵 注释”的模式,硬塞给孩子们,然后出题(背诵填空,字句解释,阅读理解等)来考学生。并不是这些做法全然无效,而是效率不高,入门也难,很难提升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从孩子成长的心理出发,他们通常对感性的、具有画面和故事情节的事物感兴趣。这一点,游戏和动画的设计者们深谙其道。《小猪佩奇》为什么普遍受到欢迎?片中寓教于乐,猪家大人也讲道理,但很巧妙地通过故事和具体感知到的事物讲解,孩子们看后就跟佩奇一样学到了知识和生活技能。这些知识点解构得极为通俗,完全不是说教。而我们的古文学习,若只生涩注解和强调“考点”,是将古文割裂开来学习,因此就算高考时语文拿分很高的学生,数年后就忘得差不多了,并没有转化成真正的文化养料。
古文是古人写的,自然不是现代语言(虽然现代语言是从古文里演变而来的)。那么,要学好古文,首先必须了解时代背景。这个背景相对庞杂:历史时代、典章制度、文化科技、地理风物等,其次才是文体文法、思想感情、修辞句型等。譬如,《滕王阁序》开篇两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就是南昌这个地方,在汉代叫豫章郡,隋开皇年间改为洪州,隋大业年间又改为豫章郡,唐武德年间改洪州,唐玄宗天宝年间又改为豫章郡。这是因为古代地方治理主要是州郡,州郡经常改动,但基本的制度不变,就是以太守(郡)刺史(州)为主官进行治理。本文版本各异,连当年苏轼书此文时,都用的是“南昌故郡”,这是因为唐代宗李豫上台后“避讳”的政治原因所致,后人因之。这些,如果不讲清楚,学生们不明白古代的制度,自然就难以产生深刻印象。
具体到字词,除大部分字词与现代的意思相同外,有些字在古文里根本不是字面的意思。如《后汉书·梁鸿传》“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里,“举案齐眉”这个成语通常将“案”理解成桌子或书案,就是误解,因为梁鸿的妻子不可能端着饭桌放得跟眉毛一样高,联系上下文,这个“案”应当是木托盘。再如《出师表》中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的“痛恨”二字,若理解成今天的意思是不符合汉代制度的,刘备作为汉室后裔,桓灵二帝是先帝,他不能也不敢“痛恨”,所以应理解成“悲痛与遗憾”。
所以学习古文,应当把古文作为一个载体,把相关的知识延展开去,通过形成生动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学习古文是不是一定要像小学计算题一样滚瓜烂熟?现实中很难做到。就算那些穷其一生研究古文的学者,也不敢说什么都懂。从《周易》到明清散文小说,能读完的人14亿人中也没几个,也无必要。几千年上万人的智慧,用几年几十年怎么可能学得完?况且古文中也有糟粕,宜学经典名篇和代表作品,学一篇是一篇。
学古文只背诵就可以?能背诵自然是好事,但理解记忆效率更高、成效更显著。胡适先生在《四十自述》里分享了小时候学习古文的经验,母亲多花十块银元让他奠定国学根基,而同班同学学了几年连什么是“父亲大人膝下”都不明白。
我的写作训练班已逾千名学生。在实际训练中我发现,孩子们的语文基础特别是古文非常薄弱,就算背了一些诗词也不能变化应用,学习与实践是脱离的。这就是在日常古文学习中,没有将古文理解并变化为应用能力,通过输出(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转化为精神养料。当然,有些学生能够在作文中比较恰当地引用一些经典的古句,虽然略显生硬,也总比无话可说或口水话连篇强得多。
如何才能找到学习门径?首先要从经典开始,尤其是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是古文发展的高峰。苏东坡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就是说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八个朝代以骈文为主,讲究形式而内容空泛,韩愈痛下决心改革,创作《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进学解》《柳子厚墓志铭》《祭十二郎文》等雄文,遂成一代宗师,后世的三苏及欧阳修、王安石等文章大家深受影响。
其次是要了解古文的体裁,如诗、赋、论、说、传、记、赞、颂、书、序、辞、祭、碑、状、表等,清楚各文体的写法和要领,通过故事、情景、修辞、古今字、通假字、虚实词、历史、地理、人文等要素的通俗讲解,让学生逐步在脑子里构建古人思维,最后达到同频共振的学习状态。
再次是把古文知识点讲得通俗、生动、有趣味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如《赤壁赋》里“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舳舻”在课本上的解释就是战船,整句的意思是“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了”。这种注释是正确的,但学生仍然不易明白究竟什么是舳什么是舻,只能略知大意。其实多说两句,效果马上不一样:舳,船的尾部;舻,船的头部。那么,此句的意思是说当年曹操的水军,大型战舰首尾相接,占据长江水面达千里之远,这就与火烧赤壁里船无法分开只能活活被连营烧毁联系起来了。再如《滕王阁序》里“青雀黄龙之舳”,指船尾画的这些图腾或指船的形状。李渊的小儿子李元婴(滕王),是个浪荡王爷,当年主政洪州时建造了一艘大船“青雀舸”,经常在船上饮酒作画,他本是个极为出色的画家,自然要求在船尾画画儿(船尾面积大)。舳对应的是舵,就是船尾掌握方向的部位。古代造船非常发达,是主要交通工具。船的每一个部位,都有名称和作用。《赤壁赋》里的“桂棹兮兰桨”,棹和桨虽然都是小船的划行工具,但不一样。棹在前舷,长一些;桨在后舷,短一些;棹掌握方向,桨推进。中国古代造船是极为发达的,三国时,长江上的战船有四层的,也有五层的,可载三四千人。这些知识非常有意思,学生们听起来也形象,容易理解记忆,同时也拓展了知识面。
还有如《滕王阁序》里的“俨骖騑于上路”,“骖騑”(騑字没有被简化)二字课本上的解释是“驾车的马匹”,自然是正确的。然而这马在什么位置?骖是什么位置?騑是什么位置,没有给学生讲出来,就不易形成印象。其实古时上了规格的马车(如阎都督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干部),前面四匹马,中间两匹叫“服”,服的左边的马叫“骖”,右边的马叫“騑”。这样通过图示来讲,学生们秒懂。
我娃九岁,背了几十篇古文,诗词大概三百余。有一天我问她“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是什么意思?她转了转眼珠说:“就是白茫茫的大雾铺在江面上呀,水呢会反光嘛,那么远处的水光与天光就连接在一起了。”我又问:“苏东坡写的时候是晚上呀,晚上有什么光呢?”她想了一会儿说:“那就是月光喽。月光照在水面上,水又在流动,近处远处的光也不均匀,看上去朦朦胧胧的,就好像连起来了嘛。”我并未在夜晚带她看过月下的江河湖海的水,很奇怪,于是再问:“你是哪里看到的?”她说:“动画片里呀,《海贼王》里就有这样的感觉。”
我当时就想,其实孩子们的理解和代入能力是极强的,会将所思所想以及储备的知识调动起来与相关的古文文句对应。虽然她的解释不精确,却是她自己理解消化后的结果。这种学习态度和精神是值得鼓励的。
消化应用古文,主要是两个方面:理解背诵;书写表达。
理解背诵,开始千万不要要求精准理解。这对小孩子而言是做不到的,只能按TA的理解,先背下来再说。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情感和思想的不断变化,对应的理解就会不同,加之经典古文义理精微,成年后的诸多问题几乎都可以在古人的智慧中找到答案。
对于孩子的理解背诵,首先要帮助孩子在脑中形成画面。凡经典文章,画面必强。沉浸于文章的画面中,产生结构合理的景象,就不会乱了顺序。前后赤壁赋,规律是四字多,且四字四句多,排偶多,呈递进关系。我去年在疫情前开办的古文实验班,就按这种方法,孩子们最快的六七遍即可背诵,慢的也就是十几遍。《滕王阁序》四六句多,掌握四六句,对仗排比,正反相向,互为依存,基本就掌握了规律。《岳阳楼记》更好背,先悲后喜,引出总结,中间悲喜两段字数也都几乎相等,相应的用词属性也对应上了。《后赤壁赋》有节奏音律之美:“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秋声赋》里也差不多:“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这些佳句,形象生动,易生图像,产生共情,背诵只要讲解通俗,孩子们越学越有感觉。
所谓记性,就是“因物因景因情”而附着的思维活动。凡是记忆力好的,都具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就是要训练脑部能够自动构建场景。这种场景可以虚拟、假设,凭借图像找到思维的落点,产生发散、关联、感觉、直觉。如兰亭集序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就是非常清晰的场景构建。王右军、谢安等四十一人在这里春游,喝酒作文。描述了环境,把那些弯曲的流水当作“流杯池”,就是古人喝酒的游戏,把杯子放在水中,在谁的面前停下来谁就作诗或喝酒。那么“列坐其次”就与“少长咸集”对应起来了。列坐,排列坐下。古人是按名位、辈分排座次的。虽然文中没有说谁坐上首谁坐下首,但规则已明。学习古文时,就得根据作者的表述构画出场景来,自然就记住了。
书写表达,就是要抄写和写作文。抄写需要找相应的字帖(名篇几乎都有,网上也可检索)。抄写是辅助背诵的好方法,手眼并用,记忆成倍增强。古人书法具有艺术之美,间架、笔锋、用意、气韵,对理解古文和陶冶情操都有极大帮助。
然而最重要的还是将经典名篇内容转化运用到写作中。学古文不是为了写古文,而是将其精神和方法融入到现代文中。现行教育体制中,主要考两种文体(记叙和议论)。古文文体有十三大类,更加丰富。古文中的“起、伏、顿、顶、插、省、绕、收”等笔法,都为后世提供了撰写文章的范本。学写作与学书法一样,先得“临摩”,才可“创新”。
在中小学阶段,第一步是直接引用应景扣题佳句,老师看到会认为学生理解了题意且能用经典文句支持,判高分概率增加;第二步是变化其内容古为今用,如《诗经》中“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这一句,其实就是未雨绸缪的出典,马云在演讲时就变化为“我们要在阳光底下修补屋顶”;第三步是改写化用,如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其实并非王勃独创,是化用南北朝文学家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当然,王勃的句子更高,远非庾信能及。第四是活用典故,经典古文几乎都用典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而我们中小学生因背诵理解经典古文少,难以用典,文章容易空洞无物。
做到这四步,同学们写现代文就有了倚仗,自是“读书一见若经诵,下笔千言能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