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五年级下册知识总结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讲义-知识能力提升
语文五年级下册知识总结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讲义-知识能力提升化学 你原来如此神奇 也是化学物质的 神出鬼没 你我你我 的消化系统 是化学过程的场所记忆和思维活动 要借化学过程来描摹 你我的喜怒哀乐 也是化学神出鬼没
万物简史
父母生下 生下的你我 是化学过程的结果
你我你我 的消化系统 是化学过程的场所
记忆和思维活动 要借化学过程来描摹
你我的喜怒哀乐 也是化学神出鬼没
也是化学物质的 神出鬼没
化学 你原来如此神奇
哦 化学 难怪你不能不火
哦 四海兄弟 我们携手努力
哦 为人类的航船 奋力扬波
——《化学是你 化学是我》
“碳、氢、氧、氮、一点儿钙、一点儿硫,再加上一点儿很普通的别的元素——这些最普通的东西,它们经过最特别的拼凑组合就形成了你——这便是生命的奇迹。”
《万物简史》
“我十分乐意向中国的广大读者推荐这本既妙趣横生双令人大开眼界的书,希望它能唤起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在他们的心里播下热爱科学的种子。”
——许智宏
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
这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惊奇和感叹组成了本书,历历在目的天下万物组成了本书,益于人们了解大千世界的无穷奥妙,掌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脉络。
书中回溯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与奇妙的时刻,引用了近年来发现的最新科学史料,几乎每一个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惊人:
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
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
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士拉火山喷发,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
那些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们也是千奇百怪:
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
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进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
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
《时间简史》
史蒂芬·霍金
此书与《时间简史》不同之处,除了在叙述方式上更为通俗、更为生动之外,在叙述的内容上也更为丰富。几乎真是上天入地无所不包。表面上看,似乎作者是在有些随心所欲地侃侃而谈,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实际上,全书却有着一条鲜明的线索——
围绕着对宇宙和地球以及生命的发展演化的自然史的回顾,穿插以人类认识自然的科学史。
万物
在介绍人类到目前已经取得的关于自然界从微观到宏观,从无生命世界到生命世界的重要知识,甚至包括了许多最新的前沿知识的同时,也介绍了人类认识这些知识的过程。虽然说“万物”这个词很大,一本书自然也不可能真的囊括有关万物以及认识万物的知识。但阅读此书,却真给人以一种纵横于大千世界遍览万物豁然开朗的感觉。可以说,此书与那些号称打通学科界限,名为“科学”实则仍是各学科内容之生硬堆砌的教材不同,面对自然界综合起人类普遍认识,打破学科壁垒。
关于作者:
比尔·布莱森,享誉世界的旅游文学作家。1951年出生于美国艾奥瓦州,毕业于美国德雷克大学。从1973年起,曾在英国居住20年之久,任职于《泰晤士报》与《独立报》,同时也为《纽约时报》、《国家地理杂志》等刊物撰文。后搬回美国,现与妻子和四个小孩居住于新罕布什尔州的汉诺威市。
比尔·布莱森的代表作有《哈!小不列颠》、《欧洲在发酵》、《一脚踩进小美国》、《别跟山过不去》、《请问这里是美国吗?》等多种,每本均高居美、英、加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其中《哈!小不列颠》更被英国读者推选为“最能深刻传达出英国灵魂的作品”。
《泰晤士报》曾报道:
布莱森擅长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他所游历的世界,在他的书里,英国式的睿智幽默与美国式的搞笑绝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他的尖刻加上他的博学,让他的文字充满了幽默、机敏和智慧,使他自己成为“目前活在世上的最有趣的旅游文学作家” 。
作者不但才华横溢,兴趣亦十分广泛,在语言学方面著有《麻烦词汇词典》、《母语》、《美式英语》等书,皆为拥有广大拥趸的幽默之作。
《万物简史》是继霍金的《时间简史》之后,又一部在欧美引起极大轰动的科普畅销书。该书在2003年5月在美国出版后,连续数十周高居《纽约时报》《泰晤士报》图书排行榜最前列,被美国《科学》杂志社选为该年度最佳科学著作之一。
《万物简史》BIG BANG
这本书从大爆炸开始,包括了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发展历史,介绍了很多理论的形成、完善或者颠覆,包括了大量科学研究中的八卦和巧合故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给小读者进行了一番科普教育,读起来有趣而生动。
比尔·布莱森作为“旅游文学作家”,怎么写起《万物简史》这样的科普读物来呢?
《万物简史》游记式的“纵横交错”:
贯穿书中的一条旅游路线是横线,作者带领你从微乎其微的质子、电子、中子、原子、分子,一直漫游到浩瀚无际的太阳系、宇宙;
贯穿书中的另一条旅游路线是纵线,那就是历史,作者带领着你沿着时光隧道漫游——“世界是怎么从无到有的”。
那条横线就是“万物”,那条纵线就是“简史”,纵横捭阖,便成了这本《万物简史》。
《万物简史》引言
第一部 寥廓的空宇
第二部 地球的大小
第三部 一个新时代的黎明
第一章 如何营造一个宇宙
第二章 欢迎光临太阳系
第三章 埃文斯牧师的宇宙
第四章 事物的测定
第五章 敲石头的人们
第六章 势不两立的科学
第七章 基本物质
第八章 爱因斯坦的宇宙
第九章 威力巨大的原子
第十章 把铅撵出去
第十一章 马斯特·马克的夸克
第十二章 大地在移动
欢迎,欢迎。恭喜,恭喜。我很高兴,你居然成功了。我知道,来到这个世界很不容易。事实上,我认为比你知道的还要难一些。
首先,你现在来到这个世界,几万亿个游离的原子不得不以某种方式聚集在一起,以复杂而又奇特的方式创造了你。这种安排非常专门,非常特别,过去从未有过,存在仅此一回。在此后的许多年里,(我希望)这些小粒子将任劳任怨地进行几十亿次的巧妙合作,把你保持完好,让你经历一次极其惬意而又赏心悦目的旅程,那就是生存。
为什么原子这样自找麻烦,这还搞不大清楚。形成你,对原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心旷神怡的事情。尽管它们如此全神贯注,组成你的原子其实对你并不在乎--实际上甚至不知道你在哪里。它们实际上也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它们毕竟是没有头脑的粒子,连自己也没有生命。(要是你拿起一把镊子,把原子一个一个从你的身上夹下来,你就会变成一大堆细微的原子尘土,其中哪个原子也从未有过生命,而它们又都曾是你的组成部分,这是个挺有意思的想法。)然而,在你的生存期间,它们都担负着同一个任务:使你成为你。
原子很脆弱,它们的献身时刻倏忽而过——简直是倏忽而过,这是个坏消息。连寿命很长的人也总共只活大约100万个小时。而当那个不太遥远的终结点或沿途某个别的终点飞快地出现在你眼前的时候,由于未知的原因,你的原子们将宣告你生命的结束,然后散伙,悄然离去成为别的东西。你也就到此为止。
不过,这事儿还是发生了,你可以感到高兴。总的来说,据我们所知,这类事情在宇宙别的地方是没有的。这的确很怪,原子们如此大方、如此协调地聚集在一起,构成地球上的生物,而同一批原子在别处是不肯这么做的。不说别的,从化学的角度来说,生命只有这个世界上才有,真是不可思议:碳、氢、氧、氮、一点儿钙、一点儿硫,再加上一点儿很普通的别的元素--在任何普通药房里都找得着的东西--这些就是你的全部需要。原子们惟一特别的地方就是:它们形成了你。当然,这正是生命的奇迹。
不管原子在宇宙的别的角落是不是形成生命,它们形成许多其他东西;实际上,除了生命以外,它们还形成别的任何东西。没有原子,就没有水,就没有空气,就没有岩石,就没有恒星和行星,就没有远方的云团,就没有旋转的星云,就没有使宇宙如此动人、如此具体的任何别的东西。原子如此之多,如此必不可少,我们很容易忽视它们实际存在的必要性。
没有法则要求宇宙间充满物质微粒,产生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光、引力和其他物理性质。实际上也根本不需要宇宙。在很长时间里就没有宇宙。那时候没有原子,没有供原子到处飘浮的宇宙。什么也没有--任何地方什么也没有。
地球上的普通物种只能延续大约400万年,因此,若要在这里待上几十亿年,你不得不像制造你的原子那样变个不停。你要准备自己身上的一切都发生变化--形状、大小、颜色、物种属性等等--反复地发生变化。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变化的过程是无定规的。从“细胞质的原始原子颗粒”(用吉尔伯特和沙利文的话来说),到有知觉、能直立的现代人,要求你在特别长的时间里,以特别精确的方式,不断产生新的特点。
因此,在过去38亿年的不同时期里,你先是讨厌氧气,后又酷爱氧气,长过鳍、肢和漂亮的翅膀,生过蛋,用叉子般的舌头舔过空气,曾经长得油光光、毛茸茸,住过地下,住过树上,曾经大得像麋鹿,小得像老鼠,以及超过100万种别的东西。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演变步骤,只要发生哪怕最细微的一点偏差,你现在也许就会在舔食长在洞壁上的藻类,或者像海象那样懒洋洋地躺在哪个卵石海滩上,或者用你头顶的鼻孔吐出空气,然后钻到18米的深处去吃一口美味的蚯蚓。
你不光自古以来一直非常走运,属于一个受到优待的进化过程,而且在自己的祖宗方面,你还极其--可以说是奇迹般地--好运气。想一想啊,在38亿年的时间里,在这段比地球上的山脉、河流和海洋还要久远的时间里,你父母双方的哪个祖先都很有魅力,都能找到配偶,都健康得能生儿育女,都运气好得能活到生儿育女的年龄。这些跟你有关的祖先,一个都没有被压死,被吃掉,被淹死,被饿死,被卡住,早年就受了伤,或者无法在其生命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刻把一小泡遗传物质释放给恰当的伴侣,以使这惟一可能的遗传组合过程持续下去,最终在极其短暂的时间里令人吃惊地——产生了你。
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认为如把科学史压缩成一句话,它就是:
“一切东西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原子的基本工作形式是分子。一个氧原子加上两个氢原子,得到一个水分子。化学家以分子而不是以元素来考虑问题,就像作家以单词而不是以字母来考虑问题一样。分子的数量是巨大的。一立方厘米空气所含的分子多达4500亿亿个。
我们身上的每个原子穿越了几个恒星,曾是上百万种生物的组成部分,然后才成为了你。我们每个人身上有相当一部分很可能是莎士比亚身上的原子,释迦牟尼、成吉思汗、贝多芬以及其他你点得出的历史人物又每人贡献10亿个原子。我们都是别人转世化身来的。我们死了以后,原子就会天各一方,去别处寻找新的用武之地--成为一片叶子或别的人体或一滴露水的组成部分。
原子本身将永远活下去。据马丁·里斯说,它的寿命大约为1035年。
原子很小,50万个原子排成一行还遮不住一根人的头发。一个原子对于1毫米的线,相当于一张纸的厚度对于纽约帝国大厦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