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八年级下语文知识点期中复习: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14

八年级下语文知识点期中复习: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14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鉴定(jiàn) 授予(yǔ) 不知所措(cuò)A.实践(jiàn)   朱熹(xǐ)   一帆风顺(fān)B.埋没(mò) 论语(lùn) 盲目接受(mánɡ)C.遵照(zūn) 瞭望(liáo) 彷徨恐慌(huánɡ)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知能演练活用

夯基达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实(jiàn)   朱(xǐ)   一风顺(fān)

B.埋(mò) 语(lùn) 目接受(mánɡ)

C.照(zūn) 望(liáo) 彷恐慌(huánɡ)

D.定(jiàn) 授(yǔ) 不知所(cuò)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意力。

B.因为这样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C.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 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D.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不是由自我捡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3.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孩子阅读传统典籍 父母不能袖手旁观 最好和孩子一起研读和辨析。

B.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是儒家的大学之道 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次第展开。

C.曲折是人生的清醒剂 在曲折的道路上获得教益 是你一帆风顺时难以得到的。

D.老师在演讲中时时旁征博引 妙语连珠 简直令同学们目不暇接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过分草率的决定 可能会给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也会产生悔不当初的愧疚。

②所以选择既要把握好时机 又要仔细慎重。

③人生在世有很多的时候需要选择 但是选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何去何从常常会让我们犹豫不决。

④除此之外 就是在决策的时候 不要一味地依赖别人的意见 他人并不知道你真实的处境 无法设身处地从你的角度出发来选择。

⑤过分彷徨 可能会坐失良机 让机会从面前溜走 造成“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的感叹。

A.③⑤①②④  B.③①⑤②④

C.①⑤③②④ D.③⑤①④②

5.文学文体知识填空。

本文作者   是   籍华裔物理学家。在文中“在中国传统教育里 最重要的书是‘四书’”一句中 “四书”指的是《    》《    》《    》《    》。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第6~10题。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 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 格物致知的目的 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 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 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 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 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 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 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 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就是说 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 研究人文科学 还是在个人行动上 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 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 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 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 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 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 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 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6.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7.“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是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么意思?

8.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9.下面句子加点的词语可否删掉?为什么?

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10.你认为 我们今天的教育 应该如何做到培养实验的精神?

课外拓展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第 11~13题。

匠心之道“守破离”

刘根生

①一部《战争与和平》 草婴翻译了6年。他一生追求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 翻译作品始终遵从六道工序:研读原著、译文、读译文、请人朗读、交编审、打磨求“神韵”。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的作品被称为“把故事画活了” 他生前却自称是个“大匠人” “蜗居”闹市数十年 每日挥毫不止 在中国传统线描中融入西画写实造型方法 将线描艺术推向高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就是独具匠心 终而造诣精深 成其大器。

②匠心之道 看似无着处 实则有迹可循。有一本叫《匠人精神》的书 这样讲成为一流工匠的“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 在传承中加入自己的想法谓之“破” 开创自己的新境界谓之“离”。由此我们也可以引申为各行业的匠心之道:守 以理想为基 久久为功而不改初衷 精益求精而臻于至善;破 以思考为底 无思考则无变化 无变化则始终是老样子 学而思才能“芳林新叶催陈叶”;离 以创新为核 有非同寻常的构想 方能“人无我有 人有我强”。草婴、贺友直等的艺术造诣 可说是对此的生动诠释。善于“守破离” 何愁不能有所创造 有所成就?

③守    A。当年 法拉第要弟子每天记录实验结果 弟子觉得这事枯燥乏味没意义 不久就走了。后来 法拉第因电磁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得殊荣 面对一事无成又找上门来的弟子 他说自己不过是把弟子认为没意义的事坚持了10年 在记下数千个“NO”之后 终于写下了一个“YES”。今天 有的研究者缺少坐“十年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 耐不了寂寞 稳不住心神。有的人在立项资助“诱惑”下 频繁转换科研“频道” 甲地优惠到甲地 乙地优惠又跑到乙地。心上长草“守不住” 飘移不定 又如何能把一件事干到极致?

④破   B。齐白石说:“学我者生 似我者死。”这是要后人不能止步于临摹 而要学其神韵善突破。一种现象存在已久 学某某而安于做“小某某”或“小小某某”。如同“受过训练的跳蚤” 即使盖板已拿掉 也不会越过原有的高度。没有“破” “守”则成墨守成规 “离”则无从谈起。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前人技艺再高 也终究有局限性。小疑小进 大疑大进。扬前人所长而补其短 方能在推陈出新中别开生面。

⑤离  C。当年 女科学家麦克林托克发现“跳跃基因”。因其“离经叛道” 同行骂她疯了。多年后 其成果才得到承认 她也因此获诺贝尔奖。“破”属于推陈出新 是横向进步;“离”属于颠覆性创新 是纵向进步。历史的高峰永无止境 “不日新者必日退”。多些颠覆性创新 才会有一个又一个“山外山、峰上峰”。对新发现应先察而勿先骂 宽容“离经叛道” 激励“异想天开” 为颠覆性创新批量出现营造优良土壤。

⑥“技可进乎道 艺可通乎神。”匠心是精雕细刻和精益求精之心 是追求卓越不断超越之心 是破除成见不断创新之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选自《人民日报》)

11.请把下列三句话放入文中A、B、C处。(填序号)

①意味着在突破和完善中超越。

②意味着在颠覆成见中寻求新发现。

③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

A.    B.    C.   

12.本文论证思路清晰 请按提示把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①用草婴和贺友直的事例引出论述的话题→②   →③    →④强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13.阅读③~⑤段 想一想:下面这个论据放入哪一段比较合适?为什么?

昔孔夫子领七十二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 不舍不弃 不离不散。风霜雨雪没有阻碍他前进的步伐 电掣雷鸣没有摧毁他坚定的信念 饥饿贫寒没有熄灭他胸中的炽热 国君冷眼没有磨灭他克己复礼的意志。

表达交流

14.下面是某同学在一次讨论会上的发言摘要 有几处用语不得体 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有几处写几处)

刚才刘老师的一番话真是抛砖引玉 使我深受教育。我们是跨世纪的青年人 祖国建设的重任将落在我们肩上。像刘老师这样快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 难道我们可以对学习不负责任?我殷切期望平时抄作业、考试作弊的同学赶快改正错误 不要再自欺欺人了。

体验中考

15.(2018浙江杭州中考)根据语境 完成任务。

班上有些同学写作文经常使用“呆萌”“666”“酱紫”“抓狂”之类的网络词语。对此 语文老师提出了“如何看待作文中使用网络词语”的问题 鼓励同学们积极思考 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请拟写100字左右的发言稿 要求有观点 有理由 有条理。

16.(2017湖南长沙中考)阅读下面的材料 写出一个从材料的主要角度探究出的道理。

一杯水的重量

老师拿起一杯水 问:“这杯水的重量是200克 各位可以将这杯水端在手中多久?”

很多人都笑了:“200克而已 拿多久又会怎么样?”

老师没有笑。他接着说:“拿一分钟 各位一定觉得没问题;拿一小时 可能觉得手酸;拿一天呢?一星期呢?那可能得叫救护车了。”大家又笑了 不过这回是赞同的笑。

老师继续说道:“一杯水 随着所拿时间的延长 它的重量也在发生变化。其实这杯水很轻 但你拿得越久 就觉得越重。所以 我们必须适时放下这杯水 休息一会儿再拿起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拿得更久。”

其实 在我们的人生中也经常会遇到这样一杯“水” 我们该怎样对待呢?

参考答案

夯基达标

1.D 解析 A项 “熹”应读“xī”。B项 “论”应读“lún”。C项 “瞭”应读“liào”。

2.B 解析 A项 “意”应为“毅”。C项 “查”应为“察”。D项 “捡”应为“检”。

3.D 解析 “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 眼睛看不过来。这里用来形容演讲 使用不当。

4.A 解析 首先明确这几句话的中心是选择的问题 所以先找出总领句第③句。再根据第②句来判断 由“把握好时机”“仔细慎重”推知⑤①应和②相连。

5.丁肇中 美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课内品读

6.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7.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探索。

8.第一 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进行客观的探索;第二 探索的过程不是袖手旁观 而是进行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9.不能。“唯一”一词强调了除此之外 别无其他 突出了“探索”在“寻求真理”中的作用。

10.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 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课外拓展

11.解析 所填语句是三个分论点 联系第②段“守、破、离”的意义 结合三段的事实论据分析。“守”是跟师傅修业 久久为功而不改初衷。第③段的事实论据从反面论证“守”的重要作用 与“守”衔接最恰当的应是第③句;“破”是在传承中加入自己的想法 即“突破” 与第①句衔接;“离”是开创自己的新境界 以创新为核 有非同寻常的构想 与第②句衔接。

答案 A.③ B.① C.②

12.解析 本文按“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思路行文 第①段引出话题 然后是典型的“总—分—总”式结构。第②段总说“守破离” 第③④⑤段分说“守破离”。

参考答案 ②总说何谓“守破离” ③分别论述“守”“破”“离”

13.解析 阅读所给文段 “不舍不弃 不离不散”“饥饿贫寒没有熄灭……”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 能证明第③段的观点。

参考答案 放入第③段。孔子这个论据证明了第③段的观点:守 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

14.解析 “抛砖引玉”是自谦之辞 用在这里明褒实贬;“略尽绵薄”是自谦之辞 用以评价老师 不得体;“殷切期望”多用于上对下、长对幼 用在文中不合适。

参考答案 (1)“抛砖引玉”改为“金玉良言”;

(2)“略尽绵薄”改为“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3)“殷切期望”改为“衷心希望”。

15.示例 (1)我觉得不妥当。网络词语虽然新潮 符合青少年的心理 但在规范性、科学性上存在着一些欠缺。写作文是为了提高我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 使用如“666”“酱紫”这样的网络词语 文章会显得不够规范、典雅 而且会影响他人理解。

(2)我觉得合理。语言本身就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 我们要善于接受新鲜词汇 以丰富自己的语言。作文使用网络词语 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 富有时代气息 何况 现在很多网络词语 如“抓狂”“点赞”已经被大家熟知和接受 收录到了《现代汉语词典》中。

(3)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 要区别对待。网络词语良莠不齐 写作时我们要善于取舍 慎重选用。使用那些已被大家熟知并广泛接受的网络词语 如“给力”“点赞”等 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坚决不用那些不够规范、不健康的网络词语。

16.解析 先通读材料 了解材料的内容 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材料所蕴含的道理。通过分析材料可知 适当的压力可以成为前进的动力 但是如果时时放不下 让它压在心头 则会成为我们前进的包袱 成为压在心头的石头。如果我们懂得适时放下 则会让心灵少一些负重 多一分前进的动力。然后 整理答案 答案一定要全面。

示例 学会适时放下 我们才能坚持得更久 走得更远。

八年级下语文知识点期中复习: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14(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