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关系,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深思与启示
论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关系,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深思与启示君子成人之美,小人夺人所爱。何当共剪西窗烛,夫妻对坐到天明。 现在,新教材融合了中西方化,选文既有中国优秀传统文章,也有外国作品中的精品。这不仅让学生了解本国风土人情,也让学生对外国风光有了一定的认识。针对祖国的传统文化,纵观近些年的教材改革和教学思路,有较大的改变。第一,教材选文上更新的观念。原来教材选文根据政治方向走,所选文章大都是政治性较强、有一定时代意义的文章,而且很少改变。而近几年,语文教材改变很多,几乎每届都变。以人教版发07年七年级长一单元为例,五篇文章中,把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改成了《短文两篇》。像老教材的许多文章,如《生命的意义》、《为了61个阶级兄弟》、《荔枝蜜》、《小桔灯》、《白杨礼赞》、《一件小事》、《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在课本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许多陶冶学生性情的美文,尤其增加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篇章。第二,语文教学中加深了认识。语文是一门
摘 要:本文分析了语文教学思路和教学手段的变化,通过认真思考,从而得出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与掌握的方法:一是积累,二是训练,三是熏陶。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了大语文观念,积极探索本民族文化,正确面对传统和未来。树立传统文化保护意识,让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扎根兴起,这也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语言
韩国申请江陵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成功,虽说与我们国家的端午节是两码事,但国人还是惊呼:我国传统文化必须进行提前、全面的保护,以防遭遇流失危机。据说韩国人还考证孔子是韩国人,更引起网友惊叹:我们愧对列祖列宗。应该说这还不算坏事情,至少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处境。值得欣喜的是,现在从上而下都重视国学教育,国学教育在各中小学扎根兴起。大家记忆犹新,今年两会,李书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倡导全民阅读”,这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应该树立传统文化保护意识,让传统文化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静水流深。
语文教学思路和手段的变化
现在,新教材融合了中西方化,选文既有中国优秀传统文章,也有外国作品中的精品。这不仅让学生了解本国风土人情,也让学生对外国风光有了一定的认识。针对祖国的传统文化,纵观近些年的教材改革和教学思路,有较大的改变。
第一,教材选文上更新的观念。原来教材选文根据政治方向走,所选文章大都是政治性较强、有一定时代意义的文章,而且很少改变。而近几年,语文教材改变很多,几乎每届都变。以人教版发07年七年级长一单元为例,五篇文章中,把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改成了《短文两篇》。像老教材的许多文章,如《生命的意义》、《为了61个阶级兄弟》、《荔枝蜜》、《小桔灯》、《白杨礼赞》、《一件小事》、《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在课本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许多陶冶学生性情的美文,尤其增加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篇章。
第二,语文教学中加深了认识。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现在的语文教学不仅渗透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还重视语文教学的道德教育和教育功能,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单键意识及团结协作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如果说以前的教育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再不改变观念,就只有笑对学生的各种另类答案。试看下列诗文填空,不知各位同仁有否遇到。
何当共剪西窗烛,夫妻对坐到天明。
君子成人之美,小人夺人所爱。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妻妾成群。
身有彩凤双飞翼,拔毛凤凰不如鸡。夫妻双双把家还。
对发之夫不上床,糟糠之妻不下堂。
……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哪怕语文教师狂笑乃至晕倒,都只能说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语文教学有待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才能让学生在天马行空的跳跃性思维中找回本位。
第三,在语文教法上找根本。我们开始总想通过加大语文教育的力度,提高传统教育的针对性,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认识。后来发现,见效不大,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大环境影响下的小环境再也不是象牙塔式的教学了。针对现状,只有让语文教学从大环境开始改变,让学生充分认识传统文化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第一,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格素质、个人素养,把师生平等、尊重学生人格作为坚定不移的教育准则,允许学生有独立思维,哪怕是不情理甚至荒唐的想法, 都要肯定其有创意的方向,不能“唯我独尊”,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该让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成为课堂的主体。上文的另类创新作答,有创意,对仗工整,这是应该值得鼓励的,但是违背了作者意图。应该让学生明白,尊重作者也是传统文化的一方面。
第二,为学生营造自主创新的环境,激励学生自主阅读的欲望,培养学生个性,提高语文素质,激发其热爱语文的兴趣。课堂教学模式应该灵活多样,不仅仅是师生问答的老样式,也可以是生讲师听,或者通过语文活动大家讨论。北京一高中教师尹东在执教《兰亭集序》的时候,采用了“互联网 语文”模式的尝试。列举一小部分,供参考。
教学设想
1、尝试将文言基础翻转到课外,翻转手段主要采用手机与微信。
2、课内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重点是文意梳理和问题探究;第二课时突破难点:本文的思想性。
学情分析 1、AP学生视语文为副科,得用些信息技术“小鲜肉”吸引他们。2、基础不扎实却不重视。3、估计他们对“生死观”的理解会有些浅薄,这是重点与难点。
信息技术 1、利用MAKA平台制作三个自主学习包。2、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自主学习内容。
3、利用51抢答网完成自主测试设计。
4、利用“喜马拉雅”平台推送赏析语音。
5、利用AirPlay技术实现手机上屏。
6、思维导图工具:XMind(电脑端) SimpleMind(手机端)
硬件准备 1、学生:智能手机;电脑笔记本;2、教师:智能手机;电脑笔记本;投影或大屏;①
……
这就是典型的翻转课堂,值得我们学习。
深思与启示
现在的中国,是世界的中国,是全球化潮流融汇中的中国,面对外国文化的入侵,不必长吁短叹,感慨人心不古,世风变化。面对传统,我们必须清醒认识,越是国际化,越要民族化。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文化建设,势在必然,而语文教学更要努力进行创新的试验,在基础学科上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本民族文化,正确面对传统和未来。为此,我做了如下努力。
潜移默化地积累。首先通过课堂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相关内容。新教材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的选文文质兼美,语言生动,词汇繁多,为学生学习讳言,发展语言创造了条件,我要求学生背诵时要音准,听写或默写时做到字正、标点无误,培养学生的语言信心。其次,要求学生大量以古人的名言名句、收集归类整理。通过开展每日的背诵、每周的摘抄点评、每月的推荐阅读等系列活动,完成学生语言的原始积累。在学生缺乏途径时,教师还要根据课文适时延伸。不管什么课文,课前花上两三分种介绍相关的古诗或名言佳句。当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在教学中叫学生互动,互相摘抄美释疑。荀子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②只要坚持不懈,天长日久,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渐渐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的运用规律,熟悉其语言环境,了解其感情色彩。
不拘形式地训练。传统文化运用范围广,包括音、字、词、语法、修辞、阅读等。当然,训练并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学会遣词造句,而是通过夯实语言基础、丰富语言形式、强化语言运用等方法,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品词句段篇,促使学生敢想、会想、爱想,并且敢说、爱说、会说,从而培养学生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语言丰富的内涵,增强学生语言领悟能力。我经常利用习题对学生进行比喻句的仿写、排比句的填写和对偶句的改写等练习,增强学生语言驾驭能力。
在学生大量背诵古诗词的基础上,我常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进行改写,形式不固定。学生有改写成记叙文的,有改写成现代诗的,也有改写成戏剧的。在改写过程中,学生更能写出超过平时文字水平的高质量文章。我们只要为学生创造了语言学习和语言发展的优良环境,学生就会愿写、会写、爱写,培养其语言个性。因为语言学习的本质是个体化的行为,不能死教,更不能教死。
我不仅培养学生的说与写的能力,也要他们学会欣赏和歌唱。新教材选文的视野更加开阔,不但有现代文学,而且增加了许多传统文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有李叔同的词《送别》;单元训练中,有传统戏曲的介绍。运用电子白板,我让学生欣赏豫剧《花木兰》、京剧《苏三起解》的选段《苏三离了洪洞县》,也让学生学唱杭天棋的《唱脸谱》、邓丽君的《水调歌头》。学生兴趣盎然。只要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产生了兴趣,还怕不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润物无声地审美。语言学科的本质特点之一,就是人文性。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合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让学生领悟作品中的美,从而触动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在教学实践中,我首先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感受《背景》中的伟大父爱,领会《散步》中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体会研讨文中的景致美和色彩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课文中感人肺腑的真情,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浸润着学生的心田。许多家长都说,孩子听话了,懂事了,知道帮父母做事了。
其次,陶冶学生的性情。通过课文中相关人物的了解,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论语》,让学生了解孔子坚守信念,一生颠沛流离,却仍传播他所信奉的真理的执著坚贞;学《岳阳楼记》,使学生敬佩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学《过零丁洋》,让学生感受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学生通过作品中的理念暗示,理解课文中讴歌的人物形象,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让语文教学成为溪流,让学生感受涓涓细流的美好;也可让语文教学成为大江,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奇绝壮绝的景致”。树立传统文化意识,保卫传统文化遗产, 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①选自《语文湿地》第520季,咖啡课堂:兰亭集序,又一次“互联网 语文”尝试。
②荀子《劝学篇》。
③李大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单位:大竹县竹北初级中学 文/朱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