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与袁绍实力对比:袁绍为何会败给曹操 出现了两次
曹操与袁绍实力对比:袁绍为何会败给曹操 出现了两次袁绍紧挨着曹营,筑壁楼,堆土山,向里面射箭,搞得曹营中的兵士想出去,就必须要拿着盾牌掩护,可谓给曹操造成了巨大伤害。初战连损两员大将,史书上说让袁军士气丧失。可实际却是袁绍继续碾压曹操,“绍为高橹,起土山,射营中,营中皆蒙而行……绍射营中,士卒多死伤,军中惧”。所谓 “最后五分钟定律”,就是强调在困难面前咬牙挺住。最终的成败,比的就是谁更能硬挺。只要抓住这条定律,往往就意味着你是最终的胜利者。故而又被称为:坚持最后五分钟。下面我们就一面复盘“官渡之战”,一面细谈这两次“最后五分钟”……二、从关羽斩颜良到徐晃劫粮白马坡之战中,关羽斩颜良,堪称是官渡之战的开端,结果一战成全了关羽。不过,这一战对袁绍的影响,仅是损失了一员大将,并未造成任何实质性伤害。哪怕随后,文丑和刘备在延津再次被击败,文丑也被杀,也是如此。
一、官渡之战和最后五分钟定律
公元200年,决定三国走向的“官渡之战”,在曹操和袁绍两大集团之间爆发。最终的结果却让人大感意外,占据绝对优势的袁绍竟然败给了曹操。
长久以来,人们都习惯站在“上帝视角”分析。如曹操早就霸气指出,袁绍性格中的致命弱点。郭嘉抛出《十胜十败》论时,就注定了结局……但只要细看一下历史记载就会发现, “无能”的袁绍,在官渡之战的表现丝毫不亚于曹操。
那么袁绍到底因什么败给了曹操?其实,就在官渡之战中,出现了两次“最后五分钟定律”,他一个都没有抓住。
所谓 “最后五分钟定律”,就是强调在困难面前咬牙挺住。最终的成败,比的就是谁更能硬挺。只要抓住这条定律,往往就意味着你是最终的胜利者。故而又被称为:坚持最后五分钟。下面我们就一面复盘“官渡之战”,一面细谈这两次“最后五分钟”……
二、从关羽斩颜良到徐晃劫粮
白马坡之战中,关羽斩颜良,堪称是官渡之战的开端,结果一战成全了关羽。不过,这一战对袁绍的影响,仅是损失了一员大将,并未造成任何实质性伤害。哪怕随后,文丑和刘备在延津再次被击败,文丑也被杀,也是如此。
初战连损两员大将,史书上说让袁军士气丧失。可实际却是袁绍继续碾压曹操,“绍为高橹,起土山,射营中,营中皆蒙而行……绍射营中,士卒多死伤,军中惧”。
袁绍紧挨着曹营,筑壁楼,堆土山,向里面射箭,搞得曹营中的兵士想出去,就必须要拿着盾牌掩护,可谓给曹操造成了巨大伤害。
这叫“士气低落”?只不过是曹操最终胜了,故而夸大局部细节,用以掩盖过程的难堪罢了。曹操明白再这么搞下去,就全完了。于是令于禁统兵,必须要再打赢一战,提升士气。
故而“(于)禁督守土山,力战,气益奋”。于禁为啥被曹操那么重用和喜欢?投降关羽之前,于禁就这么猛!当别人都不行了时,他能撑起来。这就是为啥关羽水淹七军时,曹操谁也不用,就用于禁的原因!
于禁这一战,算是暂时稳住了曹军士气,给曹操争取来了时间,造“霹雳车”破了袁绍的“土山射箭”战术。可袁绍更狠,空袭不行,我走地道。又开始挖地道。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仅是袁绍正面碾压曹操。
同时袁绍还展开了多线作战。
有刺杀战!这就是“徐他刺曹操”,亏得“(许)褚至下舍心动,即还侍”,即,许褚“第六感超强”,回营后总感觉事不对,于是又返回曹操营内,察觉到徐他的企图这才救了曹操。这只能说,老天爷偏爱曹操了。天知道,许褚为何突然有了“第六感”。
还有“外围合击”,袁绍派出多路人马,去联系其他势力,联合起来搞曹操。刘备就是其中一位,“汝南黄巾刘辟等叛曹操应袁绍,绍遣刘备将兵助辟,郡县多应之”。
同时还骚扰、破坏曹操粮道,“贼数寇钞绝粮道”,让曹操军营陷入了缺粮绝境。
这就是官渡之战初期的情况。曹操四面楚歌,近乎崩溃,靠着老天爷帮忙才硬挺了下来。于是曹操给荀彧写信,表示打不过要回家。被荀彧劝阻。同时他又找贾诩问计,贾诩哪有好办法?跟荀彧一样,也只能给曹操打气——顶住最后五分钟,就有奇迹!
人生中的战役何尝不是如此呢?最难的不是真刀真枪地去干,而是等待或隐忍。其精髓就在于,先立足不败,在坚持中寻找对方漏洞,或对方出错。
在曹操坚持这第一个“最后五分钟”同时,袁绍却画风突变,他眼见多线作战被曹操顶回来后,竟然下令停止,想依靠正面压迫,要耗死曹操。
这就是袁绍没抓住的第一次“最后五分钟”。倘若他继续多线作战,立体攻击。以曹操当时的绝境来分析,很快就崩盘——缺粮、人心浮动、士气低落,他自己都要崩溃了,这犹如一间破屋,再吹一阵狂风必倒塌。
可惜袁绍却没抓住。他这一放弃“多线作战”,算是让曹操有了喘息之机,腾出手来就给了袁绍一次打击。啥?徐晃劫粮!
当探听到袁绍有数千运粮车,要到达官渡袁绍大营后,曹操听从荀攸建议,派徐晃半路劫粮。于是袁绍这数千车军粮,全被焚烧掉。一下子也造成了袁绍大军,暂时缺粮的窘境。
这既是曹操提升士气的一战,也让曹操有了资本吹牛画大饼:“却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再给我十五天,我必干掉袁绍!估计曹操说这话时,应是咬着后槽牙。连他自己都不信,但却不得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