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设计无止境:设计无处不在 五

设计无止境:设计无处不在 五但是还有不一样,虽然不起眼,但是也带来不小的影响。可以比较上面那张图(图片都来自 Engadget,左来自这,右来自这),两张图的比例相差很大,也让这特征更明显。你可能先注意到了左图第一代 iPhone 屏幕边缘的那道高亮反光,这是屏幕玻璃的斜面,这个斜面的原理等同美工缝,这个斜面是 0.1*45度,也就是在正视图中的投影距离是 0.1mm,它不仅在第一代 iPhone 上如此,在以后的 iPhone 上都有这个斜面,平时不会注意到它,但是它会影响整体效果的。iPhone 3G (包括 iPhone 3GS)和 iPhone (指第一代)有什么不一样?差异是非常明显的,最明显的是 iPhone 3G 背壳是完整、有弧度和塑料的,而 iPhone 的背壳大部分是铝壳,天线部分是塑料,这中统一和分裂给人带来的体验差别是非常大的,尽管有材料上的不同,相比较而言 iPhone 3G 更精致。但是

除了 Unibody 以及分模线处理,Apple 还有一些通过工艺与设计的处理来追求精细的接缝设计,左一为 iPod mini,采用铝挤成型,机身外壳就是一个筒形,所以接缝分配在上下两头。而第一代的 iPod Shuffle 则是通过二次注塑成型(第一代的 iPod 也是使用了二次注塑,让白色外有一层透明层),这样不仅可以去掉接缝而且可以做到0度拔模角,使其成为一个理想的长方体。Unibody 前的 Mac mini 与 iPod mini 类似,采用铝挤型作为四周的围合,而上表面可以通过修饰达到很好的接缝。iMac 的下巴处是通过激光焊接上去,然后再加工,与冲压成型的背壳(背部 四周)连接在一起如同一体成型一般。Apple Remote 则是通过在一条实心铝条上开凿联通的空洞,而后放入小巧的功能元件,它是目前 Apple 产品中最具实体感的,因为它已经不具有壳体的概念了,但我们这里还是将它归属于壳体类器物。

设计无止境:设计无处不在 五(1)

来自维基百科的一张图,几代 Apple 的充电器,看着这幅图,你就可以体会到接缝在人认知一个物品和一个设计时是何等的重要。当接缝出现于正中间是最扎眼的,即使你意识中并没有去明确的指出,它似乎开门见山的告诉人们它就是这样直接设计与制造的,但是,看着前三个,如果不改变形状和工艺,由你来重新排布接缝的位置,除了正中间似乎还是很难找到合适的地方。

设计无止境:设计无处不在 五(2)

接缝的位置能决定一个产品的整体形象,试想如果第一代 iPod 也罢接缝放在中间位置会是怎样?或者再往上移一点,让前面板更薄会是如何?它将会有很大的改变,因为这不只是比例的问题,它牵涉到了产品的制成逻辑。上图左从上到下依次为 iPod 4代、3代和1代,中间上为 iPod nano 3代下为 iPod 1代,右边为 iPod 5.5代(2006年,比5代薄了)、5代和4代,而后的 iPod classic 相比5.5代前面板更薄并采用铝,这个更薄的前面板就和 Magic Mouse 的上盖一样,它不再具有壳体的样子了,而像一块厚的实心材料覆盖其上(外边缘厚度为 1.85 mm),事实也的确如此,请看 iFixit 的拆解(或只看这张图),边缘的厚度超出常见的壁厚,但又不超出一块实心材料的感觉,厚度再大就成为了壳体的四周围合了,再加上边缘弧度的强化,使得这个前面板的侧面成为接缝的强化,如上面说的美工缝,使得 iPod classic 看上去非常精致 (借用前面提到的一个词就是:neatly)。你可以在 Flickr 上搜索看看别人拍的照片,比如来自 Engadget 的这张:

设计无止境:设计无处不在 五(3)

精致的接缝可以透露出其内部结构以及产品的制造品质,制造品质是什么,并不是使用高级的机器优质的材料就可以了,一切都是来自于人,虽然现在很多实际的制作都有机器来实现,但是贯穿始终的,始终是人的操控,制造品质的本质是由人决定的,它们也是产品上的人工的痕迹,设计的踪迹。

当设计师说制造品质的时候,基本会觉得与自己无关,那是工厂的事,再什么也是结构工程师的事,其实不然,因为消费者可以感受到制造品质,既然消费者能感受到,设计师就不能有任何推脱。更何况,如果你将设计与制造品质脱钩,也就是远离制造,那么人的操控就不存在了,使用者在其上获取不了人工的痕迹,产品就成为了机器的产物而不是人工制品,那么,这个产品不是自然物也不是人工制品但人还是介入了,它就像垃圾和屎。

在”Steve Jobs: A Biography” 书中 Jonathan Ive 谈到简洁(Simplicity)时说到:“The better way is to go deeper with the simplicity to understand everything about it and how its manufactured. You have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a product in order to be able to get rid of the parts that are not essential.” 深入“简洁”最好的方式就是理解产品的一切和它是怎样制造的,你必须深入理解产品的本质,为了剔除那些它身上不是本质的部分。书中这段话说之后到,Apple 设计产品的过程完全与它是如何工程设计和如何生产相连的。

设计无止境:设计无处不在 五(4)

这本传记中写到了 iPhone 的设计被推到重来的事,Steve Jobs 夜不能寐,不喜欢当时 iPhone 的设计,最初机身的设计抢了屏幕的风头,而它应该以屏幕为主,按描述应该比较偏当时市场上的手机,Jobs 就叫停已进行了9个月的设计,并说了几句很有画面感的话:“我们所有人都必须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来工作,如果你想,我们可以分发一些枪,你现在就可以杀了我。”最终的设计就是我们看到的,不锈钢的边框、屏幕和后壳,紧密贴合。

iPhone 3G (包括 iPhone 3GS)和 iPhone (指第一代)有什么不一样?差异是非常明显的,最明显的是 iPhone 3G 背壳是完整、有弧度和塑料的,而 iPhone 的背壳大部分是铝壳,天线部分是塑料,这中统一和分裂给人带来的体验差别是非常大的,尽管有材料上的不同,相比较而言 iPhone 3G 更精致。但是 iPhone 3G 更精致的原因远远不只这些,iPhone 笨重和 iPhone 3G 的秀气,不锈钢的边框占有很大的作用,一代的边框感觉很大。两者边框的高度是一样的都是 2.5 mm,但是由于四周曲线的弧度不一样(一代更突更饱满),所以反应在正面就尺寸差很多,相差有 0.6 mm (指边框斜面在正视图投影的尺寸差距),而正面那圈平坦的跑道,iPhone 3G 又小 0.1 mm,这样在边框一侧就相差 0.7 mm。但不只这,iPhone 3G 在尺寸上还有大一号,在高度上只大 0.3 mm,而宽度上大了 1.4 mm,所以如果看了 iPhone 3G 之后再去看一代 iPhone,那么后者的粗旷可想而知。[1]

但是还有不一样,虽然不起眼,但是也带来不小的影响。可以比较上面那张图(图片都来自 Engadget,左来自这,右来自这),两张图的比例相差很大,也让这特征更明显。你可能先注意到了左图第一代 iPhone 屏幕边缘的那道高亮反光,这是屏幕玻璃的斜面,这个斜面的原理等同美工缝,这个斜面是 0.1*45度,也就是在正视图中的投影距离是 0.1mm,它不仅在第一代 iPhone 上如此,在以后的 iPhone 上都有这个斜面,平时不会注意到它,但是它会影响整体效果的。

比较上面这张图,还有一个差别就是:接缝。屏幕玻璃与不锈钢边框的距离不一样,现在的手机简单说是一块玻璃加一个背壳,那么这个玻璃与外壳的接缝就成为很重要的一条界线。iPhone3G与 iPhone 的接缝又怎样的差别,差别就是 iPhone 3G 的接缝大多了,也就是 3G 的接缝更明朗化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一般不是进化是朝着接缝越来越小的方向吗?首先,我们比较接缝的差别是在放大的情况下,一般使用情况用户是注意不到,另外这不是指成品的接缝(制造过程带来的),而是设计的特征,因为 iPhone 3G 的接缝有 0.4 mm 之多,第一代的 iPhone 缝隙是 0.12 mm,不过第一代的图纸有省略比如玻璃的斜面等,但大致如此。如果仔细看,可以看出第一代 iPhone 的接缝是玻璃到不锈钢边框的距离,而 3G 的 0.4 mm 也是玻璃到不锈钢边框的距离,不过中间有一条镶嵌的东西,这一条是什么东西呢?

它叫衬垫。

设计无止境:设计无处不在 五(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