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后是什么故事?司马光砸了缸王安石变了法
司马光砸缸后是什么故事?司马光砸了缸王安石变了法一定要写一篇游记,一抒志向古代人被贬下放,相当于去旅行但现在的人只会写xxx到此一游的确没啥文学涵养福建宁德太姥山 被誉为“海上仙山”
这次十一,我登了太姥山
因为是花岗岩山体,摩崖石刻也多
路上就听到有位游客说:
古人不也在景点里写写画画嘛?
但现在的人只会写xxx到此一游
的确没啥文学涵养
福建宁德太姥山 被誉为“海上仙山”
古代人被贬下放,相当于去旅行
一定要写一篇游记,一抒志向
现代人忙碌工作,假期要好好玩
一定会发一个朋友圈,定个位
所以,现代人要想理解古代人
一定要明白什么是游记
在旅游业里,某网站的「蜂首游记」依然是黄金认证。
如果你的游记有幸被它推荐置顶为「蜂首游记」,你就可以骄傲地宣称自己是「旅行达人」了。
一篇优秀的游记,不仅需要极其好看的旅行照片,还需要独具匠心的文字、排版,更需要十分详尽的攻略信息。
近期的马蜂窝蜂首 图自/马蜂窝
所以,能产出一篇极佳的游记是能代表你的旅行综合能力的。
而很多人将游记当成一份旅行流水账,其实非也。
大概来说,能游山玩水——你至少有闲有钱,能写文画图拍照——你至少有一技之长,能在文中嵌入个人思想——你至少有独立人格。
舟山海岛灯塔
而在古代,能把游记写成命运预言和千古名篇的,首推他们俩...
王安石,历史名声臭,实际却是被冤枉了;
苏轼,一生放荡不羁,是不少人的偶像;
这两个人是政敌,一生都是对着来,却又都靠着游记一抒志向。
1054年,王安石33岁,他写了《游褒禅山记》——整篇文章就是在反思自己为什么没有坚持继续探寻华阳洞,而是随大流半途而废了。
于是就写下了那句名言:“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褒禅山和华阳洞位于安徽马鞍山市 褒禅山现在称自己为“天下第一游记名山”
这篇游记写完的4年后,王安石开始他的变法,22年后,变法失败。
因为这次变法,他被骂了800年,成为与秦桧并列的小人,朱元璋说他是“小人竞进”,这篇明志的游记似乎成为了王安石的命运谶言。
直到100年的梁启超,才为王安石“翻案”——“以非凡的才能,而蒙受天下人的诟骂,换了朝代也不能洗冤的,在西方有克伦威尔,在我国则有王安石。”
王安石画像 出自故宫南薰殿旧藏
而作为王安石政敌的苏轼,在1082年,他45岁时,写出了名篇《前赤壁赋》。
此时正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年,他从朝廷命官沦为不戴枷锁的囚徒。
恍恍惚惚的苏轼,写下名句“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前途未卜,求仙拜道也未可知。
最后只能醉乎乎、睡懵过去,而“不知东方之既白”了。
湖北黄冈赤壁 又名文赤壁,非赤壁古战场 而武赤壁位于湖北赤壁市
1083年,苏轼又写了《记承天寺夜游》,短短一段,最后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既是自嘲也是自傲。
1084年,苏轼在前往拜访他26岁儿子苏迈和弟弟苏辙的途中,写下了《石钟山记》,他半夜一人乘舟到千尺绝壁之下,听到了云霄间惊鹘的鸣叫和山谷中鹳鹤的啼声,才明白石钟山之名的由来。
这场流放对苏轼是“幸运”的,他免于一死且得以写下名篇,而这得归功于王安石——王安石虽然与苏轼政见不同,但实在不喜如此粗鄙的手段,于是一句“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救了苏轼一命。
明代·《朱之蕃临苏轼像轴》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前赤壁赋》写成的4年后,1086年,王安石去世,苏轼为他写了《王安石赠太傅》:“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1054年 王安石33岁
写下《游褒禅山记》,心志已坚定
1058年 王安石37岁
王安石提倡变法,但未被宋仁宗采用
1069年 王安石48岁
王安石变法开始,宋神宗大力支持
1071年 苏轼34岁
苏轼上书反对新法,自请出京,王安石大怒
1079年 苏轼42岁
苏轼身陷乌台诗案,退休的王安石出面解决
1082年 苏轼45岁
写下名作《前后赤壁赋》、《黄州寒食帖》
1086年 王安石65岁 苏轼49岁
王安石去世,苏轼起草《王安石赠太傅》
司马光主张对王安石“厚礼”
王安石变了一次法,司马光反对,于是退居洛阳,花了15年成就了《资治通鉴》;苏轼反对,于是被流放,造就了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
王安石唯一存世书法作品
《行书楞严经旨要》
写于其去世前一年1085年
藏于上海博物馆
司马光现存唯一手稿真迹
《资治通鉴残稿》
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苏轼的天下第三行书 《黄州寒食帖》 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古代游记诞生,是掺杂着极其复杂的情感和个人志向在其中的,没有图片,却字字描述恰当准确。
就像苏轼回的一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人生一游,记录人生。
要想写好游记,得看优秀游记,有古代游记和当代游记之分,先说当代游记。
比如,有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郁达夫的《超山的梅花》、汪曾祺的《国子监》、季羡林的《登蓬莱阁》等。
南京秦淮河 顺便给大家推荐一本书 《游目骋怀:中国最美的名家游记》 达夫和伍渔编纂
就像朱自清和俞平伯同游秦淮河,他说秦淮河的船比颐和园、西湖、瘦西湖的好。
就像郁达夫说,和现代人来杭州只看西湖不一样,古代人来杭州一定要看西溪、半山的桃花和超山的香雪。
就像汪曾祺为了写《国子监》,直接找了一个世代在国子监当差的朋友来讲国子监往事。
就像季羡林望着蓬莱阁里的唐槐出神,也会慨叹:它目睹过多少朝代的更替,多少风流人物的兴亡,多少度沧海桑田,多少次人事变幻。
山东烟台蓬莱阁
当代游记能让我们对景点有了不同角度的观察,而古代游记能给我们的指导,就是写作结构和志向表达。
如果对游记的定义很宽泛的话,曹操的《观沧海》算是山水诗的鼻祖,地点是“东临碣石”,看到了“山岛竦峙、洪波涌起”,抒发了“幸甚至哉”的心迹。
那最专业、最贴切的游记就是《徐霞客游记》,直接导致现在浙江、福建等地的不少景点都有诸如霞客亭、霞客石的地名。
当然了,得有“游踪”的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游记,“游踪”就是出游的时间、地点、经过和路线。
安徽黄山,徐霞客的一句: “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 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图自/古一翻
古代大家写游记,要么是写名山大川,就像东晋时的高僧惠远,他写的《庐山记》就是山水游记小品文的滥觞之作。
或者写无名山水,元结写道州山水,柳宗元写永州山水,欧阳修写滁州山水。
又或者写园林亭台,巅峰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还有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轼的《细雨亭记》等等。
又或者写城市民俗,比如“三袁”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的公安派游记——《锦芳集》,里面有很多对苏州风俗的描写。
安徽滁州琅琊山无梁殿
这么多古代游记,都是相似的模子——游踪➡️山水描述➡️个人志向。
比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就是通过对“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将自己对山水的欣悦和个人志向合二为一抒发了出来。
所以,好的游记,文字和逻辑是很重要的,图片反倒是辅助。
仔细一想,搞不好上千年之后,未来人类就要靠你的游记来重新认识这个时代了,趁着十一余热未消,把游记写起来吧!
撰文:古一翻
审稿:初恋、大力
图片:除特殊备注之外,图片均来自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