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相关的词语或俗语:为何和狗有关的词语大多是贬义
狗相关的词语或俗语:为何和狗有关的词语大多是贬义但狗并非一开始就如此不堪。那么在汉语中,一只狗的命运为何沦落至此?虽然爱狗人士很多,但在语词上,狗的地位并没有根本的改变。以《现代汉语词典》2002增补本为例,在“狗”这个字的词条下,一共收有17个词语:狗吃屎、狗胆包天、狗苟蝇营、狗獾、狗急跳墙、狗皮膏药、狗屁、狗屎堆、狗头军师、狗腿子、狗尾草、狗尾续貂、狗熊、狗血喷头、狗咬狗、狗仗人势、狗嘴吐不出象牙。这此词里,除了狗獾、狗尾草是中性词外,其他的贬义一看便知,包括狗熊,即是动物名,也“比喻懦弱无用的人。”可以这样说,汉语中,凡是和狗有关的,几乎没有好字眼,好听的话。有人作过统计,汉语中,“狗”族词汇上百个,其中,95%是贬义词,大多可为詈语所用。元戏《杨氏女杀狗劝夫》第三折中,杨氏女一口气骂出了11个“狗”字:“这等人是狗相识,这等人有甚么狗弟兄。这等人狗年间发迹来峥嵘。这等人脱的是狗气狗声,这等人使的是狗心狗行。有甚么狗肚肠般能报主,
为何和狗有关的词语大多是贬义?
文/老张在路上
这些年,狗事成了网上的热点之一。爱狗人士的护狗行动,小区里的反狗人士的呐喊,总会时不时引起人们的争论和吵骂。
虽然爱狗人士很多,但在语词上,狗的地位并没有根本的改变。以《现代汉语词典》2002增补本为例,在“狗”这个字的词条下,一共收有17个词语:狗吃屎、狗胆包天、狗苟蝇营、狗獾、狗急跳墙、狗皮膏药、狗屁、狗屎堆、狗头军师、狗腿子、狗尾草、狗尾续貂、狗熊、狗血喷头、狗咬狗、狗仗人势、狗嘴吐不出象牙。这此词里,除了狗獾、狗尾草是中性词外,其他的贬义一看便知,包括狗熊,即是动物名,也“比喻懦弱无用的人。”
可以这样说,汉语中,凡是和狗有关的,几乎没有好字眼,好听的话。
有人作过统计,汉语中,“狗”族词汇上百个,其中,95%是贬义词,大多可为詈语所用。元戏《杨氏女杀狗劝夫》第三折中,杨氏女一口气骂出了11个“狗”字:“这等人是狗相识,这等人有甚么狗弟兄。这等人狗年间发迹来峥嵘。这等人脱的是狗气狗声,这等人使的是狗心狗行。有甚么狗肚肠般能报主,有甚么狗衣饭泼前程?是一个啜狗尾的乔男女,是一个拖狗皮的贼丑生。”
那么在汉语中,一只狗的命运为何沦落至此?
但狗并非一开始就如此不堪。
狗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食肉目、裂脚亚目、犬科动物。中文亦称“犬”,狗分布于世界各地。狗与马、牛、羊、猪、鸡并称“六畜”。
有科学家认为狗是由早期人类从灰狼驯化而来,驯养时间在4万年前~1.5万年前。如今狗是饲养率最高的宠物,寿命约十多年。
研究一下狗的污名史,很有意思。
一条狗如果生活在上古时代,以狗骂人,可算作对狗不尊重。动物詈语中,蛇鼠豺狼虎应有尽有,但没有狗。狗作为“至阳之畜”,还被当作图腾列入十二生肖。
在中国古代,狗的作用有三方面:一是看家护院,二是食用,三是祭祀。
看家护院很好理解,狗的嗅觉约为人类的1200倍,听觉是人类的16倍,且狗对主人的忠诚度人人尽知。当陌生人靠近时,狗会根据他身上的气味以及脚步声的频率等判断他是否是自家人,如果不是,它就会把陌生人当作敌人,不停地狂吠甚至做出咬人的行为,以此来保护或者提醒主人。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记载:“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然而不售,酒酸。怪其故 问其所知。问长者杨倩 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不售?’曰:‘人畏焉。’”其意是说宋国有一个卖酒的人,他酿的酒非常好,待客热情,卖酒旗帜挂的也非常高,但是卖不出去。于是他就问了一位老者,老者说他的狗太凶猛了,顾客畏惧不敢来买。
在远古狩猎与采集的时代,动物是人们获取食物的来源之一,狗自然也就成为了人们的食物之一。先秦时期有不少关于食狗的记载。《孟子·梁惠王上》云:“鸡、豚、狗、彘之肉,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狗与鸡、豚、彘一样,被当作额一种肉食。而汉代以后关于屠狗或者食狗的记载就很少了,有也就是图个新鲜或者药用。
狗还用在祭祀、丧葬活动中。祭祀中,狗作祭品为“献”。构词上,献的古体字是器具“鬳(现音yan)”与“犬”的结合,《说文》:“宗庙犬名羹献,犬肥者献之。”
狗可以守御,延伸开来也可以御灾、辟邪。《史记·秦本纪》云:“初伏,以狗御蛊。”蛊为热毒恶气,所以人们要杀狗来抵御热毒恶气。《风俗通》卷八云:“杀狗磔邑四门。俗云狗别宾主,善守御,故著四门以辟盗贼也。”又云:“太史公记:秦德公始杀狗磔邑四门,以御蛊菑。今人杀白犬以血题门户,曰正月白犬血辟除不祥。”狗善守御,所以杀狗,置于四门,以辟盗贼。
汉代又在正月以白狗之血洒在门上,辟除不祥。后来,人们开始用草作的假狗以祭祀,在祭祀之前,人们不会碰,祭祀活动完成后,就将狗直接扔掉,因此,这种假狗被称为“刍狗”。这才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名言。
从上古到两汉,与狗相关的词基本没有贬义。《周礼》记载掌管祭祀犬牲的官吏叫“犬人”。向汉武帝举荐司马相如的杨得意,为汉武帝掌管猎狗,他的官职为“狗监”。刘邦统一天下后,以“猎狗”、“人狗”以及“功狗”、“功人”为比喻,说萧何是功劳最大的“功人”,其他众武将是“功狗”,众人皆服。后世以“功狗”比喻杀敌立功的人,就是褒义。刘邦要杀韩信,韩信仰天大呼:“狡兔死,良狗烹”,韩信以良狗自喻,显然也没有贬义。这样一来,就可以理解有人形容孔夫子“累累若如丧家之狗”,孔夫子竟欣然说:“然哉”。
生活在先秦时代的狗,随时会被吃,但也不辱狗格。孟老先生就觉得,鸡豚狗彘,吃上肉,乃国民昌盛的象征。这是渔猎时代残留下来的人狗情谊,毕竟它曾是打猎的最佳搭档。
有民俗学者研究,“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这句俗语,其实是对狗的诬蔑,狗最早的职责之一就是捉老鼠,只不过是后来驯猫捉鼠成功后,狗的这一职责才让位于猫的。
据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魏晋以后,狗从中国人的餐桌上消失。吃与用的价值都丧失了,狗被打发至大门口,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看家护院,施展狗叫的才能,“本取其吠”(《北齐书·宋游道传》)。与此同时,汉语中出现了一个熟悉的新词,“走狗”,意指被人唆使。于是,越来越忠诚的狗族获得第一个詈语“走狗”,也是它污名化的开始。
“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染上了贬义色彩,出现了诸如“狗辈”“庸狗”“死狗”等骂人话。“狗骂”渐多,但意思多是“受人嗾使”的变体。
隋唐后,狗的形象继续堕落。“狗骂”变多,意味也变了,《旧唐书·突厥传上》记载小杀骂吐蕃人,斥之为“吐蕃狗种”。与之相应,大量狗组成的詈语里,无不具有卑劣、下贱的含义。
在盛唐气象里,以狗骂人,骂得格外宽豁、刚烈。生活在唐朝的狗,自然也成了卑劣下贱的代名词,盛世之下,难以遁形。唐代韩愈在《应科目与时人书》中说:“若俯首帖耳,摇尾乞怜者,非我之志也。”狗在主人面前摇首摆性,本是动物天性,但是,在韩愈看来,这种天性却与那些阿谀奉承、巴结讨好上司的谄媚形象联系在一起了。
宋元以降,狗背负的污名彻底没有了改观的可能。俗文学发展迅猛,戏剧小说中“狗骂”随市井烟火,走向自由、低俗,骂出酣畅淋漓的境界。
元代以后,文人笔下狗的形象几乎都与卑鄙无耻、肮脏、下流之类联系在一起。一些褒义词也变成了贬义词,而新增的词也多为负面意义。如狗行狼心、狗油、狼心狗肺、狗改不了吃屎等等,都是这一时期新兴的和狗有关的词。
在所有时代里,我们都热衷用禽兽骂人,狗是最不幸的,在人类过完嘴瘾后,狗就彻底沦为卑贱的文化形象。
至于更深层次的原因,学者们认为:一是人类文化从动物崇拜到人本位思想确立这一发展规律的反映;二是狗在农耕时代作用很小,主要被人们用来看家护院,并不像游牧民族那样是人们一起劳动的伙伴,这决定了狗在农耕时代的地位低下。
时过境迁,随着饲养宠物狗的人越来越多,狗也被许多人视为家庭中的一员。体现在现代汉语中,狗的形象也出现了微妙变化,比如有了“狗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之说,“狗狗”一词也给人一种萌萌的感觉。
时尚的人们也乐于以狗自比。遇见成双成对的人恩爱满天秀,他们悻然自叹一声“单身狗”。深夜走出写字楼,他们拍下照片,发在朋友圈里,这是“加班狗”的日常。
(本文图片为网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