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缺血性肠病是否好转,缺血性肠病的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如何判断缺血性肠病是否好转,缺血性肠病的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血管因素肠道缺血病因很多,导致血容量减少或血氧饱和度降低的因素都会引起肠道缺血:盲肠、升结肠和横结肠也由肠系膜上动脉供应。降结肠、乙状结肠和大部分直肠由肠系膜下动脉供应。肠系膜上、下动脉的较大分支也形成连续动脉弓,称为边缘动脉,从边缘动脉发出许多直小动脉供应结肠,静脉与动脉伴行。边缘动脉在结肠脾曲细小,因此,结肠脾曲易发生缺血。此外,结肠在肠系膜上、下动脉交汇点以及肠系膜下动脉与髂内动脉交汇点处容易发生缺血,即左半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易发生缺血。缺血性肠病的病因
导读
缺血性肠病是一组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壁局部动脉供血不足或静脉回流受阻所致的肠壁缺血损伤性疾病,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 ( 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 AMI ) 、慢性肠系膜缺血(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CMI)和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
缺血性肠病属于少见病,好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由于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各项化验检查缺乏典型征象,常常被误诊,延误治疗时机。本文对缺血性肠病的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进行了汇总。
肠道缺血的解剖基础
盲肠、升结肠和横结肠也由肠系膜上动脉供应。降结肠、乙状结肠和大部分直肠由肠系膜下动脉供应。肠系膜上、下动脉的较大分支也形成连续动脉弓,称为边缘动脉,从边缘动脉发出许多直小动脉供应结肠,静脉与动脉伴行。边缘动脉在结肠脾曲细小,因此,结肠脾曲易发生缺血。
此外,结肠在肠系膜上、下动脉交汇点以及肠系膜下动脉与髂内动脉交汇点处容易发生缺血,即左半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易发生缺血。
缺血性肠病的病因
肠道缺血病因很多,导致血容量减少或血氧饱和度降低的因素都会引起肠道缺血:
-
血管因素
缺血性肠病大部分病例发生于左半结肠,是因为左半结肠的血供区域对内脏缺血造成的缺血性损伤比较敏感。
-
肠管因素
肠腔压力增加能促进肠壁的血供减少,造成肠壁局限性缺血、坏死,以及一过性肠黏膜缺血性损害。
-
血液变化
血液高凝状态容易导致腹腔血管血流缓慢,血栓易于形成而堵塞肠道血管,譬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严重感染、长期口服避孕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放、化疗等疾病等,血液呈高凝状态,是发生该病的高危因素。
-
血流量不足
在腹腔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各种原因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或休克、心力衰竭等易引起心排血量减少,可诱发肠道缺血。
-
其他疾病
如肠道及腹部恶性肿瘤、肠梗阻等也促使致缺血性肠病的发生。
老年人缺血性肠病的危险因素
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各种原因所致的休克、动脉血栓形成、机械性肠梗阻等。
医源性因素有动脉瘤切除术、主动脉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术、肠切除术、肠镜、钡灌肠、妇科手术等。
药物因素有可卡因、达那唑、地高辛、雌激素、苯异丙胺、利尿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
参考文献:
1.崔凝 罗和生. 中青年缺血性肠病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J] . 中华医学杂志 2012 92( 22 ): 1544-1546.
2.刘献民 张瑜 白艳丽 等. 老年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J] .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8 17 (7): 538-542.
3.黄艳 薛玲 许晶虹 等. 缺血性肠病的诊断 [J] .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 2020 04 (02): 161-164.
4.老年人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1) [J] .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1 30( 01 ): 1-6
5.朱月永,庄则豪,董菁.消化内科医师查房手册(第2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