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可能不治疗而愈(抑郁症捆绑心理)
抑郁症可能不治疗而愈(抑郁症捆绑心理)抑郁症的症状会显著影响日常生活,包括学业、工作、社交活动等。它还会影响情绪、行为及多个身体机能,包括睡眠和食欲。要被确诊为抑郁症,你必须在同一个两周时期内,出现5个及以上下列的症状,且频率至少为每天一次:生化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脑内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较正常人低。市场上大部分药物以这三种递质为通道治疗抑郁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抑郁症目前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疾病,正是一个全球性的严重问题。而在国内,调查也显示出我国的抑郁症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目前成年人口中的患病率约在3%~5%之间,终生患病率约为7%。抑郁症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是在抗抑郁症药物研究过程中发现,抑郁症的发作可能与多种神经递质含量的异常有关。
电影《守望者》里提到了这样一段故事:
“一个人去看医生。他说他感到很抑郁,说生命太严苛太残酷,说他觉得自己在危机四伏的世界里感觉孤身一人。医生说,‘处方很简单。今天晚上最伟大的小丑帕格里亚齐在城里有演出,去看看吧,应该会让你心情好起来’。这个人突然痛哭失声。他说,‘可是医生……我就是帕格里亚齐。’”
抑郁症在旁人看来常常是无法理解的。一个看起来事事遂心生活美满的人,为什么突然就抑郁了?抑郁症并不仅仅是某一天心情不好,不会因为睡了一觉就简简单单地过去。
那什么是抑郁症?抑郁症不是单纯的“心情不好”,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抑郁症至少有10%的患者可出现躁狂发作,此时应诊断为双相障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抑郁症目前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疾病,正是一个全球性的严重问题。
而在国内,调查也显示出我国的抑郁症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目前成年人口中的患病率约在3%~5%之间,终生患病率约为7%。
抑郁症是怎么发生的?抑郁症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是在抗抑郁症药物研究过程中发现,抑郁症的发作可能与多种神经递质含量的异常有关。
生化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脑内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较正常人低。市场上大部分药物以这三种递质为通道治疗抑郁症。
抑郁症的症状会显著影响日常生活,包括学业、工作、社交活动等。它还会影响情绪、行为及多个身体机能,包括睡眠和食欲。要被确诊为抑郁症,你必须在同一个两周时期内,出现5个及以上下列的症状,且频率至少为每天一次:
- 持续感到悲伤、无望
- 对于绝大多数活动兴趣缺乏或减少,包括你曾经喜欢做的活动
- 食欲增加或减退,并伴有体重明显增加或减轻
- 失眠或睡眠过多
- 感到躁动、心情烦躁
- 感到疲劳
- 觉得自己毫无价值,过分地、不恰当地感到内疚
- 思考能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难以决策
- 多次出现想死、自杀的想法
- 尝试自杀
任何年龄的人都可能会出现抑郁症,但总体发作的平均年龄为32岁,同时,这个疾病还有1/33和1/8的几率会分别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在青少年及儿童中,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包括心理咨询、抗抑郁药物、两种治疗手段结合治疗。
目前的抗抑郁药物都有哪些?常见的盐酸舍曲林片主治什么病?舍曲林、帕罗西汀 、西酞普兰、氟西汀、氟伏沙明被称为抗抑郁“五朵金花” ,是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一类新型抗抑郁药。它们属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具有共同的药理作用。
盐酸舍曲林片是最常用的抗抑郁药,可以用于治疗抑郁症的相关症状,包括伴随焦虑、有或无躁狂史的抑郁症。疗效满意后,继续服用舍曲林可有效地防止抑郁症的复发和再发,也用于治疗强迫症。它的适应症是比较广泛的,并且副作用也比较小,因此是临床上的常用药物。
很多人认为抑郁症和我们正常产生的负面情绪一样,认为想开点或者是乐观一点就没有事了。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并且这样的观点也很容易伤害到抑郁症的患者。因为抑郁症它和我们正常的一些消极情绪不同,患者通常是无法自己调节情绪的,不接受治疗的抑郁症患者可能会逐渐加重病情,并且十分容易反复发作。
因此科学的认识抑郁症,和积极的治疗抑郁症就十分重要了,不仅为了帮助患者走出内心的痛苦,也为了让患者能正常生活,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额外的几点诊疗小建议:抑郁症患者除了服用抗抑郁药外,也有其他方法来促进大脑的健康,帮助患者在脱离药物的情况下从抑郁症中恢复,包括:
- 保持健康饮食,保持充足活动量。这有助于刺激脑细胞,增强细胞间交流。
- 保证充足睡眠,这有助于脑细胞的成长和修复。
- 避免饮酒,绝对不要吸毒,这两者都会破坏脑细胞。
最后,请一定与医生讨论并制定最适合自己的针对性治疗方案。
#健康科普排位赛##抑郁症#
关注@妙手医生健康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由妙手医生·执业药师审核
科普内容不能代替诊治意见,仅供参考
更多问题可关注妙手医生健康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