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是否矛盾,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是否矛盾,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是个读书人也是个穷人,不仅如此还是个丝毫没有体面的人,鲁迅先生原文写道:"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虽然穿的是长衫,但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鲁镇咸亨酒馆是个浓缩版的小世界,当然这两类顾客不能代表社会上所有人群,于是这时孔乙己出现了,他是个不伦不类的存在,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关于这句话到底是不是病句,争论点在于"大约"与"的确"。于生活的正常逻辑中,"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对结果的推测不确定与确定同时存在,是不符合常理的,所以很多人说它是病句。不过文学作品上的词句,大多要结合当时背景联系起来理解。"孔乙己"是谁?相信很多人的脑海中会瞬间浮现一个,身着破烂长衫一脸乱糟糟花白胡子的旧社会文人形象。故事发生在在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鲁迅先生用极少的笔墨勾勒了一位迂腐的文人,孔乙己被社会抛弃,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淹没在无尽的黑暗当中。
年少不懂鲁迅言,读懂已不再少年,在中外小说史上,我始终找不到任何一个比孔乙己这个角色还要无奈的结局,文末一句看似有些颠倒的话,像是病句一般,便交代了孔乙己悲凉的下场,"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好似不确定,的确却又表肯定,这类连小学生都可分辨的语法错误,专家和网友众人为何却对鲁迅赞不绝口,还称此句为妙笔?
谁会在乎一个"孔乙己"的死活?关于这句话到底是不是病句,争论点在于"大约"与"的确"。于生活的正常逻辑中,"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对结果的推测不确定与确定同时存在,是不符合常理的,所以很多人说它是病句。
不过文学作品上的词句,大多要结合当时背景联系起来理解。"孔乙己"是谁?相信很多人的脑海中会瞬间浮现一个,身着破烂长衫一脸乱糟糟花白胡子的旧社会文人形象。
故事发生在在鲁镇的咸亨酒馆,那里有两种人,一种是"长衫客"另一种则称为"短衣帮",长衫客多为有钱人和读书人,可以在包间坐着慢慢享受诗酒人生,短衣帮就是贩卖劳力的穷苦百姓,只能站着喝酒聊天。
鲁镇咸亨酒馆是个浓缩版的小世界,当然这两类顾客不能代表社会上所有人群,于是这时孔乙己出现了,他是个不伦不类的存在,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
孔乙己是个读书人也是个穷人,不仅如此还是个丝毫没有体面的人,鲁迅先生原文写道:"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虽然穿的是长衫,但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百无一用是书生,孔乙己一事无成,也不愿放下读书人的身段,张嘴便是"之乎者也",进店招呼小伙计温二两酒要一碟茴香豆,就连这样简简单单的酒菜还时常赊账。因此咸亨酒馆的人没有一个是看得起他的,"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
这种笑多半是讥讽调笑,将快乐建立在比自己"低一等"的孔乙己悲惨的命运身上,嘲笑他脸上的伤疤,用他考不上秀才来讽刺他到底识不识字,见孔乙己腿被打断步不能行,不但不施以援手反而哄堂大笑,丝毫没有一个作为人的同情心。
孙伏园在简括鲁迅当年告诉他最喜欢《孔乙己》的意见时说:"《孔乙己》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在这种麻木不仁的社会背景之下,凉薄的人性背后,谁会这样在意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孔乙己的死活?肯定又否定,在这两者之间跳脱不定,才更能显示出这部小说真正在表达的主旨。
也许孔乙己是一个人默默地死去的,也许不是,但是无论是哪种结局,仿佛也没人真正在意,再也见不到孔乙己对并没什么大碍,一条生命至死无人问津才是真正的悲凉。
人人都笑孔乙己,人人都是"孔乙己"专家为什么盛赞这个看似语病的结局?因为这句话十分贴合孔乙己摇摆不定的一生,再没有什么词句可以这样准确地表达出文章内容背后的情感,顺便连带出一个麻木"吃人"的旧社会。读完这个故事,让人不禁背后发凉,人人都笑孔乙己,人人都是孔乙己。
封建八股取士的深远毒害,就在于它始终向人灌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最高尚的思想,当然读书的确是可以改变命运的,但是通往成功的路不仅仅只有一条。"应试教育"盛行的今天,不少人在思想上重新进行了"仿古"运动,将升学考试作为人生最大理想,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既然不是有钱人,理应把那件代表身份且不合时宜的长衫脱下来,自觉找到身份重合的人群融入进去。
可是孔乙己又不愿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端着读书人的架子,还觉得自己比他们都要清高,这一点从他时时刻刻都在想着舞文弄墨,显摆自己的学问,教小伙计茴香豆的不同写法就能看出,这是孔乙己被时代所害的证据。
掌柜的只记得孔乙己欠了酒馆的酒钱,看客们只听说孔乙己被哪个举人哪个老爷打骂羞辱,"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他们从来没有真正记住孔乙己,这样的孔乙己仿佛也没有真正活过。
有一段时间,社会上的"审丑文化"流行,一群网络红人凭借装疯卖傻,低俗炒作赚得盆满钵满,这恰恰是利用了"孔乙己"式的模板,吸引了一大批冷漠的看客,浪潮一波接着一波,孔乙己不会永远流行,但是总有正在流行着的"孔乙己",当今也有很多"大约的确死了"的人。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句十分发人深省的话,"国民,尤其是中国的国民,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相对于自由的网络社交媒体平台上,我们越来越能感觉到。
有些看客只想咀嚼他人的悲哀,只想品味他人的痛苦,他们躲在阴暗的角落,只想成为某些痛苦故事的传播者,做幸灾乐祸者,做冷眼旁观者,甚至做恶语相向的人。
果真日头底下无新事,老生常谈也不无道理,我们完全可以从上个世纪的文学作品中找到当代社会问题的共鸣,是谁之殇?《孔乙己》这部小说背后的深刻内涵,完全超越了它的体量,当真值得赞叹!
文/竹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