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基因检测有什么用?大咖访谈王晶教授
淋巴瘤基因检测有什么用?大咖访谈王晶教授作为一种非侵入性肿瘤生物标志物 ctDNA在肿瘤诊断、预后、治疗监测反应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虽然目前ctDNA的检测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该技术在淋巴瘤诊断、治疗以及预后中的价值已逐渐显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基于ctDNA的液体活检技术的发展将为淋巴瘤诊疗带来新的篇章。总结医脉通:鉴于ctDNA价值,能否请您谈谈该检测的应用前景如何?是否会取代现有检测技术?王晶教授基于ctDNA的液体活检技术是一种对现有检测技术补充的检测手段,可有效提高患者对分子检测的接受度,并有助于对疾病进行全面的了解。对于患者,ctDNA是一种非侵入式的检测方法,仅抽取患者外周血,检测标本获取容易,患者易接受;对于疾病,由于肿瘤活检部位有限,对于全身性肿瘤,尤其是淋巴瘤的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而ctDNA可检测全身外周血中的DNA的情况,可反应出更广泛、全面的数据。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目前ctDNA的定量以及检测
精确诊断和早期筛查可有效延长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患者治愈率。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循环肿瘤DNA(ctDNA)作为源自于肿瘤的一种无细胞DNA,因其可能携带与原发肿瘤相同的致癌突变和基因改变,有望作为癌症的无创监测生物标志物。ctDNA的出现,促进了用于癌症诊断、预后评估、疗效监测和遗传/表观遗传异常研究的液体活检技术的发展,在淋巴瘤领域有相当大的应用空间。2021年7月3日-4日,第三届血液肿瘤精准检测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值此期间,医脉通特别邀请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王晶教授,分享ctDNA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在淋巴瘤中的应用。
医脉通:ctDNA是一种分子水平的肿瘤监测手段,也是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能否请您先谈一谈ctDNA对淋巴瘤的诊断、治疗、进展监测及预后预测具有哪些价值?
王晶教授
ctDNA作为一种分子标记物,是液体活检技术中主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对于疾病有较强的提示作用,目前主要用于临床前研究。ctDNA对于患者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估和病程监测均有重要意义。诊断上,以T细胞淋巴瘤为例,ctDNA可检测出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瘤(AITL)中特异的基因突变(如:RHOA G17V和IDH2),对病理诊断起到重要的提示作用;治疗上,ctDNA可检测出靶药特异性靶点,临床即可针对结果选择适合患者的靶向药物,避开潜在的耐药性药物;预后评估上,ctDNA检测出的初始肿瘤细胞的基因突变可提示预后情况,如TP53基因突变可提示患者预后不良;病程监测上,ctDNA可相较于影像学更早发现疾病复发,灵敏度更高。
医脉通:鉴于ctDNA价值,能否请您谈谈该检测的应用前景如何?是否会取代现有检测技术?
王晶教授
基于ctDNA的液体活检技术是一种对现有检测技术补充的检测手段,可有效提高患者对分子检测的接受度,并有助于对疾病进行全面的了解。对于患者,ctDNA是一种非侵入式的检测方法,仅抽取患者外周血,检测标本获取容易,患者易接受;对于疾病,由于肿瘤活检部位有限,对于全身性肿瘤,尤其是淋巴瘤的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而ctDNA可检测全身外周血中的DNA的情况,可反应出更广泛、全面的数据。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目前ctDNA的定量以及检测敏感度仍有待提高,是下一步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结
作为一种非侵入性肿瘤生物标志物 ctDNA在肿瘤诊断、预后、治疗监测反应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虽然目前ctDNA的检测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该技术在淋巴瘤诊断、治疗以及预后中的价值已逐渐显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基于ctDNA的液体活检技术的发展将为淋巴瘤诊疗带来新的篇章。
王晶 教授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病研究室分子组组长、医学硕士
-
主要从事淋巴瘤等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B7分子的抗肿瘤及其免疫耐受作用,淋巴瘤、骨髓瘤和白血病的发病机制、预后相关因素研究,恶性血液病免疫细胞治疗等。
-
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大医学部肿瘤研究中心“985多中心研究”,211基金等多项基金的研究,曾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发表文章70余篇,参编参译著作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