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阿尔茨海默症老人:带着69岁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女儿
家有阿尔茨海默症老人:带着69岁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女儿因为冯老师心底有一个巨大的阴影。当年她还是一个小女孩,做考古研究的爸爸在文革中被批斗,惊慌失措地逃回家,而当时还不懂事的冯老师,以为爸爸是坏人,未给他开门,走投无路的爸爸在绝望中投湖自杀。65岁的冯老师则像个清教徒。她每餐只吃腌黄瓜就着白米饭,除了照顾母亲,然后就是到处去做义工。她们俩拥有一套朴实、温馨的小房子,门前有个小院子。秀珍的小院子被冯老师打理得井井有条。西侧种满各种鲜花,东侧种着许多蔬菜,一弯小径将两边隔开。冯老师每天为妈妈准备好精美的西式早餐,一份牛排或者一份煎鱼,一片烤面包片,搭配红茶或咖啡,然后摇起铃铛喊妈妈起床。被女儿宠爱着的妈妈,85岁的蒋老师,她是民国时国文老师,她有时会爬上梯子到书架最高的一格找书看;入睡前要喝一杯红酒助眠;有时还会装死吓唬女儿;有时入睡前要听睡前故事,她有着超人的记忆力,能报出雪莱的诗歌《云雀》在哪一页,直到疲惫的女儿捧着书本睡着为止。
昨天晚上,我把影片《妈妈》看了两遍。我相信在合适的时间,我会再看一遍,就像我把电影《姐姐》看了三遍一样。
奚美娟饰演的冯济珍是一位退休的大学老师。
冯老师65岁,无丈夫,无子女,过着清教徒一样的生活。跟自己85岁的老母亲蒋老师厮守在一起。
影片的前半段,65岁患病前的冯老师,更像一位慈祥的妈妈,悉心照料着自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一样的可爱的妈妈。
她们俩拥有一套朴实、温馨的小房子,门前有个小院子。秀珍的小院子被冯老师打理得井井有条。西侧种满各种鲜花,东侧种着许多蔬菜,一弯小径将两边隔开。
冯老师每天为妈妈准备好精美的西式早餐,一份牛排或者一份煎鱼,一片烤面包片,搭配红茶或咖啡,然后摇起铃铛喊妈妈起床。
被女儿宠爱着的妈妈,85岁的蒋老师,她是民国时国文老师,她有时会爬上梯子到书架最高的一格找书看;入睡前要喝一杯红酒助眠;有时还会装死吓唬女儿;有时入睡前要听睡前故事,她有着超人的记忆力,能报出雪莱的诗歌《云雀》在哪一页,直到疲惫的女儿捧着书本睡着为止。
65岁的冯老师则像个清教徒。她每餐只吃腌黄瓜就着白米饭,除了照顾母亲,然后就是到处去做义工。
因为冯老师心底有一个巨大的阴影。当年她还是一个小女孩,做考古研究的爸爸在文革中被批斗,惊慌失措地逃回家,而当时还不懂事的冯老师,以为爸爸是坏人,未给他开门,走投无路的爸爸在绝望中投湖自杀。
长大后,冯老师一直无法原谅自己,她默默整理父亲生前的考古日记,想将之编辑出版。
冯老师清苦自己,宠爱母亲,饶恕偷窃的失足女孩,去养老院做义工,这一切都是都在默默地赎罪,向父亲赎罪。
然而这一切似乎还不够,命运还要继续折磨她,65岁的冯老师得了阿尔茨海默症。她平静地了解该病发病的进程,以及可能的后果。
冯老师首先将妈妈送到养老院,在那里她们有一段对话堪称经典。
妈妈问: 是遗弃,还是惩罚?
冯老师答:是帮忙,我需要尽快处理自己的事情。
妈妈再问:我就那么没用?
冯老师答:有用。
妈妈执意从养老院回到家,冯老师无奈告知母亲真相。
妈妈悲叹:为什么得病的不是我,我要那么多记忆做什么。
然后她的思维就不再停留在哀怨,她轻轻拍拍女儿的手背:生活不是按下了暂停键,或许是换了一种生活方式,或许很有趣呢。
妈妈淡定地告诉女儿:每一位母亲都是母狼,保护自己的幼崽是他们的天性。孩子你不要怕,妈妈在,妈妈一直都在,你无论怎样了,妈妈都爱你。
从此,母女二人角色互换。
86岁的蒋老师开始锻炼身体,她练瑜伽,举哑铃,强行恢复身体的力量和柔韧性。她开始打扫卫生,买菜做饭,陪女儿散步,用便签纸做各种备忘,贴在家具上。
冯老师的智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急剧退化。出现幻觉,叫不出名字,开始不认识字,对母亲发火,甚至动粗。
有一段情节特别让人心酸。
母女俩到大学校园散步,回来发现忘记带钥匙,女儿又尿急。蒋老师情急之下,用棍子砸碎窗户玻璃,从窗口爬进屋子,打开房门。
即便是妈妈拼尽力了全力,还是没来得及,冯老师尿了裤子,母女俩抱头痛哭。
又过了三年,两人住进大海边的养老院,蒋老师应该是89岁了。她得了帕金森症,双手抖得几乎拿不起杯子。而冯老师的情况已经退化到婴儿阶段,她不认识妈妈,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名字。
妈妈为自己,也为女儿做了选择,选择了有尊严地离开。
在一个无比晴朗的日子,蓝天白云。
一头银色头发的老母亲,身穿紫色的旗袍,披着银灰的披肩;她为女儿穿上藏青色的连衣裙,为她披上浅蓝格子的披肩。
妈妈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女儿,两人飘飘欲仙,走向一望无际的大海。
在淹没脚裸欢快的白色浪花里,母女俩轻轻起舞。最后一刻,失去记忆的女儿终于认出了妈妈。
她说:“妈妈是一片海,我是一滴水,爸爸是一只不会游泳的鲸鱼。”
茫茫的大海淹没了一切,他们一家三口终于在海底团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