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要手术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前需要明确的因素及疗效评估)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要手术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前需要明确的因素及疗效评估)国际预后指数(IPI)仍然是目前用于预测DLBCL患者预后的分层体系。并且也是目前临床试验中对DLBCL患者进行分层的主要临床工具。IPI已经被证实在目前的免疫化疗时代仍具有判断DLBCL预后的价值。另外,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IPI(NCCN-IPI)对高危DLBCL患者进行了更好的分层[2](表2)。但是,这些整合DLBCL临床指标的预后体系,并不能用于辨别DLBCL的生物学异质性。DLBCL的预后因素另外,对于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的判断,需要根据临床症状同时进行影像学检查如CT、MRI及脑脊液检查来辅助诊断。由于PET/CT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近年来已经取代了CT用于DLBCL患者的分期。如果患者PET/CT检查提示骨髓未受累,则常规不需要进行骨髓穿刺活检。表1 Ann Arbor分期系统备注:B症状:不明原因发热(38℃以上);体重减轻(6个月内体重下降10%以上);盗汗。结外器
作者:春兰秋桂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亚型,是一类侵袭性淋巴瘤。一线标准免疫化疗方案(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泼尼松)治疗失败的DLBCL患者,整体预后较差,尤其是那些在一线或后续治疗中出现难治的患者。因此,提高初诊DLBCL的治愈率显得尤为重要。在临床工作中对初诊患者进行充分评估有助于临床决策,从而改善DLBCL患者的整体预后。本文汇总了DLBCL治疗前需要明确的因素及疗效评估方法供广大同仁参考。DLBCL的分期
目前,DLBCL的分期标准是2014年Lugano改良的Ann Arbor分期系统[1],具体见表1。虽然淋巴瘤分期系统经过了Lugano改良,但仍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例如纵隔大包块累及心包、肺脏、胸膜,甚至胸骨、胸壁,或伴有心包或胸腔积液时,仍考虑为局部侵犯而非IV期;浆膜受累或浆膜腔积液是否为结外受累存在争议。
另外,对于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的判断,需要根据临床症状同时进行影像学检查如CT、MRI及脑脊液检查来辅助诊断。由于PET/CT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近年来已经取代了CT用于DLBCL患者的分期。如果患者PET/CT检查提示骨髓未受累,则常规不需要进行骨髓穿刺活检。
表1 Ann Arbor分期系统
备注:B症状:不明原因发热(38℃以上);体重减轻(6个月内体重下降10%以上);盗汗。结外器官:除外淋巴结、脾脏、胸腺、扁桃体环、阑尾及Peyer淋巴结的器官和组织。结外病变定为IV期,包括骨髓、肺、骨或肝脏受侵犯。
DLBCL的预后因素
国际预后指数(IPI)仍然是目前用于预测DLBCL患者预后的分层体系。并且也是目前临床试验中对DLBCL患者进行分层的主要临床工具。IPI已经被证实在目前的免疫化疗时代仍具有判断DLBCL预后的价值。另外,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IPI(NCCN-IPI)对高危DLBCL患者进行了更好的分层[2](表2)。但是,这些整合DLBCL临床指标的预后体系,并不能用于辨别DLBCL的生物学异质性。
目前已有研究证实,许多生物学因素与DLBCL预后相关[3],但是尚未被整合到经过验证的预后体系中。另外,诊断时PET/CT检查的参数总代谢肿瘤体积(TMV)也可能影响患者预后。骨髓受累(15%-20%的患者存在)同样提示预后不良。
表2 DLBCL常用预后分层体系
备注:IPI:国际预后指数;PFS:无进展生存期;OS:总生存期;LDH:乳酸脱氢酶;ULN:正常值上限;ECOG评分:东部肿瘤合作组评分;CNS:中枢神经系统。
DLBCL的疗效评估
目前PET/CT检查已经在DLBCL患者中得到广泛应用,推荐DLBCL治疗前使用PET/CT更好的分期,治疗中期及治疗结束后使用PET/CT更精确的评估治疗反应。并根据PET/CT的多维尔(Deauville)五分量表进行疗效评价[4],以纵隔和肝脏血池的SUV值为参考点,得分为1或2表示完全代谢缓解(CMR),3也可能表示CMR。
随着PET-CT在淋巴瘤中的广泛应用,2007年,Cheson教授提出了改良的Chenson疗效判断标准;2014年第11届国际淋巴瘤会议确定了Lugano修订版的淋巴瘤疗效评价标准[4]。目前国内外指南均推荐上述标准用于DLBCL患者的疗效评价,详见表3。
表3 DLBCL疗效评价标准
备注:关于采用CT进行疗效评价时可测量优势病灶的选择,最多选择6个直径最大的淋巴结或结外病灶,并且能清楚的测量每个病灶的最长横径(LDi)及垂直于LDi的最短径(SDi);淋巴结最好来自身体的不同区域,如果有纵隔和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则应该包括这些病灶;结外病灶包括实体器官(例如肝、脾、肾、肺等)、胃肠道、皮肤或触诊可及的标注部分。
另外,DLBCL患者治疗2至4个周期后的PET/CT评估结果可能影响患者的预后。但是,相关研究结果未能显示仅基于中期PET/CT结果指导后续治疗可以改变治疗结局。因此不建议在临床试验之外根据中期PET/CT评估结果指导DLBCL后续治疗。患者结束治疗后应每3个月进行1次临床监测,持续2年,然后每6至12个月进行1次监测。从诊断之日起2年内保持无事件状态的患者,其预期寿命几乎与年龄匹配的一般人群相似。值得注意的是,临床医生应监测患者治疗后的长期并发症,包括晚期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继发第二肿瘤及心血管事件。
参考文献
1. Cheson BD Fisher RI Barrington SF et al. Recommendations for initial evaluation staging and response assessment of Hodgkin and non-Hodgkin lymphoma: the Lugano classification. J Clin Oncol 2014;32:3059-68.
2. Ruppert AS Dixon JG Salles G et al.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ices in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a comparison of IPI R-IPI and NCCN-IPI. Blood 2020;135:2041-8.
3. Laurie H. Sehn and Gilles Salles.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N Engl J Med 2021;384:842-58.
4.Barrington SF Mikhaeel NG Kostakoglu L et al. Role of imaging in the staging and response assessment of lymphoma:consensu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ignant Lymphomas Imaging Working Group. J Clin Oncolo 2014;32:304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