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三阴病和三阳病的对比(伤寒论里的三阳合病)
伤寒论三阴病和三阳病的对比(伤寒论里的三阳合病)温里的方法,从炙甘草开始,再到炙甘草加大枣,可以温里祛寒;这是程度较轻的里寒,较重的里寒用干姜,再重的虚弱或救急用到附子。如果先发汗,表位损失津液,而里寒下趋依然,温度输送不出来,则加重表位不温态势,表里各行其是不能配合。如第29条误用桂枝汤,得之便厥,也就是发汗后四肢更冷。所以应先温里,恢复里位的趋势,然后再去解表。表里是津液通道,尤其是不同输布排泄方向影响寒热,反过来说,寒热必须通过表里途径去实现。表里同病则会存在先后与缓急,急者为先,缓者为后。表寒伴随里寒,当先温里,先通过辛温逆转下趋的病势,或者先用淡渗利尿的药排出多余的水饮,恢复里热出表的正常趋势。
本 期 导 读 :
《伤寒论》提到的「三阳合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是不是就是普遍认为的太阳病合少阳病合阳明病?本文作者忆忘老师用「表里,寒热,虚实」这六要素带大家重新认识被误解千年的「三阳合病」。希望此文能给广大中医经典爱好者和中医临床从业者带来启发。
六要素提要
1.寒热基于生机,津液往来出入的异常首先表现为人体寒热的异常,以及贯彻始终、从生到死伴随的体温平衡,升温、降温机制;体温的升降通过津液由内向外的输送或者排泄实现平衡,涉及表里关系,而有汗、吐、下、温、清的寒热治法。
2.表里表里是津液通道,尤其是不同输布排泄方向影响寒热,反过来说,寒热必须通过表里途径去实现。
表里同病则会存在先后与缓急,急者为先,缓者为后。
表寒伴随里寒,当先温里,先通过辛温逆转下趋的病势,或者先用淡渗利尿的药排出多余的水饮,恢复里热出表的正常趋势。
如果先发汗,表位损失津液,而里寒下趋依然,温度输送不出来,则加重表位不温态势,表里各行其是不能配合。如第29条误用桂枝汤,得之便厥,也就是发汗后四肢更冷。所以应先温里,恢复里位的趋势,然后再去解表。
温里的方法,从炙甘草开始,再到炙甘草加大枣,可以温里祛寒;这是程度较轻的里寒,较重的里寒用干姜,再重的虚弱或救急用到附子。
表寒用辛散或苦温,里寒用辛温,有方向和途径的关系,或者说最短途径,或者说生机方向。寒邪在表需要汗出而解,通过鼓动津液出表重新实现体温平衡,所以表位受寒可能发热,发热是机体鼓动津液意图出表带走表位的寒邪。
表寒伴随里热,当先解表。因里热的机制,是里热熏蒸往外跑,汗出消耗津液,来实现自体降温。如果同时存在表寒,表寒的存在首先会阻碍散热机制,这时如果先清里,会加重表寒,甚至表邪入里,也就是病位的转移于病势变化。
这是表寒与里寒、表寒与里热的两种先后关系。需要注意到,两种先后都是由里向外的。也就是说,无论升温还是降温,都是通过向外实现的,并没有所谓的阴气去降温,降温需要损失津液排泄津液废物。单纯里热的治疗,是通过药物苦寒清下,从二便出去的。
所以表里先后,表里之治的核心是先后与同治法,其根源是生机法则、恒温的体温机制:寒热输布的表里代谢途径。
寒热不单是伤寒论体系的根本,更是异法方宜论「以从其气」的根本,无论是四时、五方,还是男女老幼,疾病首先的考量是寒热,再比如本草经,讲的是「气味」,气就是性,寒热温凉,或者平性。以从其气,气指的是寒温状态和作用机制。
六要素的提出,中医临证,循证,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有实现量化的可能。
所以《伤寒论》中,表里概念是与寒热相结合的代谢途径,即寒热两种病邪,从表里不同途径排出去的代谢出路问题。
《伤寒论》是从邪气的出路开始讨论的,结合了表里寒热形成综合概念;是源于经方水火之剂,但高于扁鹊仓公时代标榜「水火」强调寒热对治的理论进步。
也就是所谓的「表里之治,相背千里」。张仲景使用「表里之治」重组淘汰了「水火之剂」,也就是汉代的经方被淘汰。
这个进步表现为表里关系的缓急先后,与表里同治。表里同治的基础是里位寒热同时存在,除了定义少阳中风治法之外,还存在表里同病时所急的变化,比如苓桂类方,桂枝加大黄等同治法。
同治法是复杂情况,需要完全分类。确立寒热表里错杂下的分类处理原则,完成祛邪法分类,实现了表里之治对水火之剂的淘汰。
5、四种实证表里之治定义四种疾病:表寒太阳,里寒太阴,里热阳明,里位寒热夹杂少阳。
其次是补虚法即少阴法,与表里之治的祛邪法对称。所以少阴病不是表阴证,而是与实证对称。同时有虚人的祛邪法,如少阴的伤寒、中风 以及少阴阳明合病、少阴太阴合病和少阴少阳合病等。少阴篇在虚证的基础上,扩展了祛邪法。
为什么会把「脉微细、但欲寐」这种提纲性的条文,误会为「表阴」「寒证」,就是因为三阴三阳「两两对称」的改构。具体参见《伤寒论临证六要素》,这里不展开。
7、最后是虚实同治的厥阴法。8、实证祛邪法三层面①解表法:有表无里,邪气在表;
②治里法:「无表里证」,即无表寒证(狭义太阳)的里病或里病及表(外证),治里为主;
③表里同治:必有表复有里。
9、虚证治法三层面①补虚:少阴本病;
②虚人祛邪:少阴伤寒、中风,与太阴、阳明、少阳等的合病;
③虚实同治:厥阴病。
重新认识三阳合病
太阳中暍、阳明中风、风温与三阳合病
1、阳明中风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189]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201]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2]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221]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208]
第189条,阳明中风是有汗的。口苦咽干是里热饮逆津亏,喘也是里热气逆;这是石膏证。腹满,可见于水结或火结,是哪种还要看大小便情况,「若下之」暗示有便结,所以这个腹满是火结、里热结。微喘,太阳表不解或者阳明的水热上冲,前者是麻黄证,后者是石膏证。
「发热恶寒,脉浮而紧」一句较为突兀,不是阳明中风,因为阳明外证不恶寒。先来看看阳明病出汗恶寒的情况:
第201条,也是阳明病「脉浮而紧」,脉紧存在外证表饮,潮热汗出,但没有提到恶寒。第182条,阳明病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
第221条,「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第208条,「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所以汗多不恶寒是阳明外证,汗多发热恶寒是太阳病未解。
因此,第189条中风有汗,脉浮紧而恶寒是太阳病有表实寒邪未解。这条并非单纯的阳明中风,而是二阳病、温病。
发热恶寒是太阳病表不解,加上脉浮而紧是有表邪表饮,脉象排除中暍,是麻黄证。综合起来是麻黄配石膏类的方子。「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如果用下法,腹满不会减轻反而加重,并且伤津液小便难。
综上,第189条,如果文本没有错误就是太阳阳明合病,不是单纯阳明中风。文本如果有错误,那么「发热恶寒」应为「发热不恶寒」,这才是单纯的阳明中风,治疗用白虎汤。
阳明中风兼口燥渴津虚,治疗用白虎加人参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21][222]
第26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太阳病没了,但是传里热,表现为大烦渴、脉洪大,是阳明中风兼烦渴。第221、222条也是。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
第6条「风温为病,脉阴阳(寸尺)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风温的脉浮主热,热盛;自汗出,汗多;身重,溢饮;多睡眠,热伤津液(阳明病的虚证和少阴病的虚证,都是津虚导致的多睡眠,但要注意寒热表现不同,此外三阳合病也会「但欲眠睡」);鼻息必鼾,呼吸粗重,打鼾;语言难出,说话不利索,嘴巴不得劲,与第219条「口不仁」类似;一派火热伤津的表现,急需甘寒补津液。
因发汗而热不退,不可继续发汗。汗出而热留,是邪胜而精却,意味着津虚和热盛。也不可以用下法,「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再用攻下法,则津液虚竭,双眼发直,无尿可尿。误用火加热治疗,包括烧针、烧瓦、烧坎等方法,造成火劫、火逆,皮肤微发黄,变成黄疸病,加重以后发生惊痫、痉挛等,属于热痉挛的虚证。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误用火熏治一次,还可以拖几天,再次误治,便危及生命了,这是风温津虚严重的情况。有津虚的热厥恶寒才会误用火熏,这里的恶寒也是中暍病机,误将热厥当成寒邪而用火攻,导致津液更虚。
风温,是联合词组,有中风、温病的病机,实际是阳明中风合病太阳中暍,也是温病偏表的类型,宜白虎加人参汤。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9]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19]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268]
第169条是太阳中暍,有背微恶寒,津虚不温而燥渴心烦;
第219条是身重溢饮;
第268条是津虚欲眠睡、盗汗,各有侧重,皆为火热津亏有饮。
第219条的腹满为里结;身重难以转侧,水饮跑到体表为溢饮;口不仁为津亏溢饮;面垢为水饮;谵语为火结;遗尿是水热。这套症状叫做三阳合病,里面并没有太阳病的症状。若自汗出,身重溢饮,水证较明显,是白虎汤证,白虎汤也没有太阳表药。如果津虚为主则是白虎加人参汤证。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70]
「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而三阳合病用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是「无表证者,这里的无表证是排除太阳病表寒。所以三阳合病,并不包括太阳病,而是太阳中暍合病阳明、少阳。少阳在这里是里位的火证兼水饮。
三阳合病的病机是中暍合病阳明中风与少阳水湿。用方: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或竹叶石膏汤、柴胡石膏汤、麦门冬汤等。
三阳合病由于里位不同于风温而水饮更重,因此误用下法会出现不同反应,三阳合病误下传四逆,风温误下传虚烦湿热栀子汤证;而误汗皆发生谵语。
(1)三阳合病不含太阳病: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证必须排除太阳病表寒,第170条「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
(2)三阳合病不可发汗:219条「发汗则谵语」,无太阳病机。
(3)阳明中风与太阳中暍存在显著区别:阳明病中风「脉浮而紧」「脉洪大」,中暍脉「弦细芤迟」「脉微弱」。阳明外证(包含中风),「不恶寒反恶热」「发热不恶寒」,而中暍「汗出恶寒」「发热恶寒」「手足逆冷」。中暑更虚,津虚而发生热厥恶寒。
(4)三类二阳病:偏于阳明里热的太阳阳明病(温病初期)、脾约(脾结);偏于少阳的太阳少阳合病用桂枝加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无少阳中风病机;少阳中风的合并病,有太阳少阳、少阳阳明病。
(5)太阳病与阳明或少阳合并病,没有三阳合病类型:太阳病和阳明中风(不恶寒)是互斥的,因此太阳与阳明的合并病,只能是太阳与阳明里病的表里同病,但是中暍和阳明病外证中风却可以同时存在。
太阳病未罢而传里的类型,可以是太阳阳明并病、太阳少阳并病,而没有合病类型,更不可能出现太阳病的三阳合病。因为合病的定义不是传变关系,只能是先有少阳阳明。
太阳中暍表位热伤而津虚,其合病对应着里位的太阴(里寒)、阳明(里热)、少阳(水火),三阳合病唯一病机是中暍与阳明少阳合病。
少阳阳明如大柴胡、柴胡加芒硝汤等,其表不解先使用小柴胡汤。也就是少阳阳明病不会再合病太阳。而少阳中风胃虚津虚合病表寒,已有太阴中风的病机而不是单纯的太阳表寒,柴胡桂枝汤是表病传里的太阳少阳并病类型,表位有烦疼或者僵痛的区别。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厥阴中风类型,非三阳合病。因此条文中与少阳与太阳的合病只有桂枝加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类型。
(6)不存在「三阴合病」:厥阴病定义是虚实夹杂,少阴津虚合病太阴里寒,已经是厥阴病。厥阴病包含少阴病机,也可以包含所有实证病机,因此并不存在厥阴病与任何病「合病」的情况。
01太阳中暍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9]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金匮要略》
第169条不同于第168条之处是「无大热」,也就是里位热不盛,没有火热里结,这种情况是太阳中暍;白虎加人参汤可以用于「无大热」,即无里位火热结,也可用于「热结在里,表里俱热」,也就是有大热,大热表现为高热,身灼热,发高烧,表示存在里热火邪。
太阳病的高热要注意有无里热火证,没有的话,同样是无大热。第11条讲「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这里的大热并不是火证,反而是有里寒,不能清热。
02太阳中暍合病阳明里热燥火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8]
第168条吐下之后,传里结、表里俱热,同时出现「时时恶风」,注意这里的恶风不是太阳病表寒,而是津虚热厥,也就是阳明里结合病中暍。
03风温
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
04三阳合病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9]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19]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268]
05阳明中风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21][222]
白虎加人参汤主要针对的类型,包括太阳中暍、阳明中风、三阳合病、风温,其中包括中暍与阳明中风的合病,中暍与阳明本病的合病等。这几种病的误治依次加重的情形如下:
01太阳中暍误治
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中暍误发汗伤津液,恶寒加重;
使用温针加热,发热加重;
使用下法,小便不利加重;这里的「淋」不是西医学的尿路感染,而是津虚小便不畅。
02阳明中风误治
若发汗则燥,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又,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中风误发汗传里结谵语;
温针加热耗津液影响神志,出现惊恐、烦躁、失眠;
误用下法,传虚烦懊,这是栀子豉汤证;
误用下法另一种情况是加重腹满里结,并且津虚小便难。
03三阳合病误治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三阳合病误发汗出现谵语,传里热火结;
误用下法,津液大虚误下之后四肢逆冷,额上汗出,要注意传变寒厥,四逆加人参汤证。
04风温误治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风温病机主要在表位,误下后伤津液小便不利,甚至眼睛发直,无尿可尿;
用温针或者灸法等加热耗津,出现黄疸,甚至痉挛;误治一次还可拖延几天,再次误治,就有生命危险。
四类误治以风温最为严重,可导致死亡。风温之所以比三阳合病严重,因风温更虚;而三阳合病多了少阳病机,实际是多了水证,少阳和太阴病因存在水证,故罕见死证。
死证是阴阳竭津,津虚而厥,津竭而死、胃竭而死。《伤寒论》讲的是津液表里输布及其虚实,是以虚实为纲的治法体系。
综上,三阳合病中并不包含太阳病,而是有太阳中暍的病机。因此,《伤寒论》的基础定义是七大类型,而非「六病」「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