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水俣病事件死了多少人(福岛核污水镜鉴)
日本水俣病事件死了多少人(福岛核污水镜鉴)这本书在当时产生非常大的社会影响,后来不断再版,2001年改了一个更为雅致的名字《官僚为何选择死亡 理想与现实之间》。这些资料不仅形成了一个小时的纪录片,而且还被是枝裕和以文字的形式出版成书。这本书就是《云没有回答》。当然这是中文版的名字,1992年最开始发行时是以《可是……某福祉高级官僚走向死亡的轨迹》为名。带着这样的任务、和对于水俣病及山内丰德自尽真相的好奇,是枝裕和开始接触大量与山内丰德有密切关系的人,包括他的遗孀、他的女儿、他的同事以及水俣病相关的企业和受害者。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料,就是山内丰德的各种文集、诗集和日记。在这种事无巨细的调查下,是枝裕和完整地呈现了山内丰德的一生,他的成长环境,他的思想和价格观、人生观,他的性格,他的家庭,他的工作经历和他在面临水俣病纠纷时的苦闷和无奈。
1990年12月5日10点,负责调整水俣病纠纷的日本环境厅企划调整局长山内丰德在东京自己的家中,用一根电线绕过房梁,毅然结束了五十三年的人生,留下了妻子和一个还没有结婚的女儿。
此时,环境厅长官北川石松正在亲自乘坐飞机前往水俣病灾区实地视察的路上,这中间的意味,不能不引起人的反思。
1991年,28岁的电影大师是枝裕和当时还只是刚刚步入导演行列的新人,他正负责拍摄电视台的纪录片。
山内丰德作为一名日本高官,他的去世在媒体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当时电视台的负责人便要求是枝裕和去拍摄一个六十分钟的纪实影片。
带着这样的任务、和对于水俣病及山内丰德自尽真相的好奇,是枝裕和开始接触大量与山内丰德有密切关系的人,包括他的遗孀、他的女儿、他的同事以及水俣病相关的企业和受害者。
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料,就是山内丰德的各种文集、诗集和日记。
在这种事无巨细的调查下,是枝裕和完整地呈现了山内丰德的一生,他的成长环境,他的思想和价格观、人生观,他的性格,他的家庭,他的工作经历和他在面临水俣病纠纷时的苦闷和无奈。
这些资料不仅形成了一个小时的纪录片,而且还被是枝裕和以文字的形式出版成书。这本书就是《云没有回答》。当然这是中文版的名字,1992年最开始发行时是以《可是……某福祉高级官僚走向死亡的轨迹》为名。
这本书在当时产生非常大的社会影响,后来不断再版,2001年改了一个更为雅致的名字《官僚为何选择死亡 理想与现实之间》。
这本书其实就是山内丰德的一部传记。是枝裕和坚信一个人之所以选择自我了结与他的整个一生,与当时的复杂社会现实,都有密切的关系。这是一种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双重视角,因而得出的结论更完整,且更具有信服力。
一 作为一名官员,山内丰德的性格和思想存在致命缺陷
怎么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官员呢?其实在传统文化中就有明确的界定。中国的文化很大一部分其实就是一部教人如何为官理政的思想史。用一个词来形容合格官员的要求就是外圆内方。这是一个包含了无数智慧的词汇,融合了情商和智商的方方面面。
所谓“方”指的是内心中要有明确的是非观,有坚定的信念,有确定无疑的方向。
用弗洛伊德的划分,这个方就是凝聚了道德与理智的超我。
所谓“圆”指的是说话行事要注重别人的看法和反馈,尽量与别人融洽相处,照顾到其他人的利益和面子。这里也可以用圆滑来形容。
外圆内方就是要做到两者的结合,既然融入周围的社会,又要坚持自我,即便想要达成心中坚持的是非的信念不一定非要横冲直撞。
明朝时的著名宰相李东阳与徐阶就是其中最好的代表人物。
日本的文化与中国的文化具有同源性,用这来分析日本官员的心理,也并非无的放失。
山内丰德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职业军人,从小就受到爱国思想的熏陶。而且军人素来严谨,不苟言笑,且责任心重,有强烈的类似大男子主义的刚硬作风。山内丰德从父亲身上继承了他的很多性格,这些军人有的品性,山内丰德也都有。在他随后的人生中都一一呈现了出来。
还有一点就是荣誉感强,日本军人的武士道传统一直都有存留。武士道的根本之一就是注重荣誉或名声。一旦名誉受损,就会采取一些激烈的行为,比如自我了结。
缺乏寻找各种转圜的途径是山内丰德一个重要的性格缺陷。对于一名官员来说,过刚易折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在这样的成长背景下,山内丰德更喜欢将所有的事都一个人装在心里,有麻烦或烦恼,从不会向妻子或家人倾诉。这一点在他结婚之后表现得尤其明显。他的妻子知子刚与他结婚时曾对此很是不能接受。
“一起生活后,丈夫比知子想象中更加少言寡语,尤其对于工作,只字不提。所有的事情他都一个人解决。面对回家后不怎么开口说话的丈夫,知子屡屡恳求他和自己说些什么。”
每当妻子询问他时,山内始终都是一个答案:“嗯……不过不想在家里谈工作上的事。”
而他又是一个工作狂,他的主要精力都扑在工作上,他的烦恼也都来自于此。长此以往,人的心理压力得不到纾解,越积越多,早晚会压垮一个人。从这方面看,山内丰德后来的结局可能已经注定。
不过山内丰德的性格非常复杂。他并非如想象中那样整天绷着脸,一副不苟言笑的表情。在他内心深处,他又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的文学爱好者。
很难想象,他其实从小就喜欢写作。他曾经特别痴迷于徘句,写过很多的这类著作。他还喜欢写散文,喜欢写小说,喜欢写笔记,喜欢写诗歌。这些都是是枝裕和资料的来源。
他在十五岁上高中时,曾是文学部成员,埋头于诗歌创作。他在东京大学读书时选择的就是文学专业,他的志向就是成为一名小说家。只是后来世事无常,他竟成了一名官员。
浪漫主义者与理想主义者其实只是一线之隔。两者其实都想要追求心中观念上的极致。这样的思想与山内丰德刚硬的性格其实殊途同归,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山内丰德很小就接受过儒家教育和基督教的洗礼。丰德在九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接下来的教育便由祖父负责。他曾在祖父丰太基的指导下接受过严格的“儒教主义”教育。其实就是儒家思想。
在十二岁进入初中后,他又特别喜欢读《圣经》,当时他的同学给他送了个外号“牧师先生”。
不管是儒家思想,还是基督教的思想,一个共同点就是爱与善。这种爱是一种广义上的博爱。不仅是针对亲人,还包括所有的人。一心向善,爱人之所爱,这是烙印在山内丰德骨子里的思想观念。
这些思想同样加深了山内丰德的理想主义倾向。
从他后来对现实的不满来看,他其实是想将理想呈现于现实之上。可以想象,当一个接受过爱护百姓教育的官员被派来处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他起初一定会觉得这是自己大展拳脚,实现自己理想的大好机会。但是现实的残酷又让他的理想一一破碎。
可想而知,他会对人生,对社会,感到如何失望。
在山内丰德去世前,他曾经对女儿说:“爸爸今天打算辞掉政府机关的工作,留了一张便条……不想干的工作怎么都干不好……实在不想处理水俣的工作了……自欺欺人的事情太多了。爸爸想干的始终是我认为正确的事。”
二 残酷的现实让山内丰德感到窒息,他成了水俣病问题的替罪羊
水俣病是日本四大公害病之二。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四大公害病中有两项都属于水俣病,只是因为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不同而已。
公害病是伴随着日本工业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是因为含有化学物质的污水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从而导致人的身体发生了病变。山内丰德自参加工作开始,就参与到了水俣病问题的处理中,可以说他是水俣病纠纷处理的真正见证者。
1953年,水俣病开始在熊本水俣市出现。1956年问题逐渐严重,水俣病症状不断增加,出现了先天性的水俣病,病症开始影响到胎儿。
随之而来的新闻媒体的曝光让日本当地政府不得不重视。于是在1956年5月,水俣市保健所、卫生科联合当地的大企业窒素公司的附属医院成立了“水俣病对策委员会”,委托熊本大学的医学科对此展开研究。
同年,厚生省也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到1958年,水俣病的致病原因基本上已经弄清楚了——这与窒素公司合成乙醛、氯乙烯的催化剂水银有密切关系。
简单地说就是水俣病是间接的水银中毒。水银被作为污水排放到海中,被鱼类、贝壳类动物吸收,然后渔民又将这些动物当作食物,便发生了中毒事件。
虽然问题已经查明,但是问题的解决却成了一大难题。窒素公司在当时是非常大的一个企业,从调查小组中就有窒素公司附属医院的参与就可见一斑。
想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让窒素公司进行整顿,或者直接关停窒素公司。而想要给水俣病患者及家属们一个交代,同样需要对窒素公司进行惩罚。
在当时日本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样的做法自然是不可能得到日本政府同意的。随之而来的后果就是,1965年在新潟再次出现了水俣病的集中爆发。这就是第二水俣病或新潟水俣病。这次问题的出现与日本政府和企业的不作为有密切关系。
为了应对这种不利局面,日本厚生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不是为了彻底解决疾病,而是否认科研小组的调查结果。
这让本来有了明确答案的问题一下子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他们认为关于水俣病发生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窒素公司排出的污水,而是另有其因。但是什么原因,他们又讲不出来,摆明了就是要维护窒素公司。
深受其害的渔民愤怒之下对窒素公司进行了冲击,这反而遭到了窒素公司的控告。在厚生省的偏袒之下,渔民反而败诉。
“以救助弱者为目的而设立的厚生省,就这样向后倒退了一大步。”
日本的厚生省相对于社保局,负责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事务。连这样的机构都选择了退步,可见水俣病问题的复杂性。这件事发生在1959年。而这时,山内丰德开始正式进入厚生省工作。
在第二次水俣病发生之后的十几年之内,渔民先后提起多次诉讼。可能是舆论压力太大,渔民获得了两次胜诉,他们得到了一些赔偿。
但是,随之的阻碍接着产生了。
被认定的水俣病患者的真实性遭到质疑。一方面这里面确实有冒充水俣病患者的正常渔民,想要骗到一些补偿;一方面厚生省以及熊本县、水俣市政府在恶意打压。他们不停修改对于水俣病进行鉴定的标准,双方间的矛盾不断加剧。
后来随着山内丰德由实习科员,逐渐成为科长,最后成为环境厅部门的企划调整局局长,他对于水俣病纠纷的调解由普通参与者逐渐成为主要负责人。前前后后达二十年之久。在这期间他曾面临过无数的阻碍。
是枝裕和在《云没有回答》中曾进行过总结:“经济进入增长低迷时代,不想为公害对策留出预算的企业和与企业继续保持合作关系的政府,以及始终迎合企业和政府的一部分媒体,为了抛弃包括水俣病在内的公害患者,开始有组织地行动起来。他们通过经济团体以及通产省,对厚生省以及环境厅有形无形地施加压力。”
厚生省本就立场不太坚定,再加上来自各方的压力,它曾推出的仅有的一些补偿政策也开始收缩。而在新闻中不断发出假水俣病患者的报道。这让本来是弱者一方的渔民逐渐得到舆论的怀疑。
而日本的一些势力也参与到水俣病问题的纠纷中。这与患者的诉求又达成了一致。双反开始展开合作。据资料,水俣病患者前后分成了十余个派系。医生、新左翼、在野党等都曾参与其中。以至于山内丰德在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曾无奈地叹道:“那不应该是政见应该左右的问题。”
在1990年前后水俣病患者再次提起上诉,上诉的对象是日本政府。法院决定实行庭外和解,而代表政府一方主持纠纷调解的就是山内丰德。这显然也只是个形式,日本政府早已下定决心不支持和解,他们的目的就是让患者们败诉。
主持者山内丰德便成了最好的替罪羊,他成了舆论疯狂攻击的对象。
“他作为水俣病诉讼案中的官方负责人,一直在为拒绝和解一事辩白。”可是在官方与渔民中间,他已经百口莫辩了。
山内丰德想要为百姓做些实事,但是却不得不被推上了他们的对立面。在这种处境下,根据他的性格,他好像只有结束生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这一条路可走。
他最终还是选择了这条路。
山内丰德的去世,在当时虽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但是1992年法院的判决结果却仍是渔民败诉,日本政府不应负有任何责任,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直到2004年,法院的最终判决才承认国家负有责任。这应该是来自国际、国内的压力下实在不得已的结局。
日本政府在公害病问题上的不负责任,其实在后来一直延续着。
后来的福岛核污染事件,以及最近的将核污水排入大海的声明,引发日本国内外如潮般的反对声,可见水俣病的纠纷处理影响至今。山内丰德用自己的生命并没有换来一个句号,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
是枝裕和曾说:“人们常说,无论电影还是小说,作家的一切都融汇在他的处女作中。如果这一观点正确,那么对我来说,所有一切显然不在我的电影处女作中,而在这部《云没有回答》的著作中。”通过整理这部书的资料,他对于人生、对于生命、对于社会、对于人心,都有了无比深刻的认识。这对于初出茅庐的是枝裕和来说无疑是以后所有思想的基础和起点。
山内丰德的去世没有让水俣病患者的现状得到多少改变,但是却改变了一位导演的一生,促成了一位电影大师的诞生。山内丰德如果知道,可能也会很欣慰吧。毕竟他骨子里同样是一个浪漫的文人。
各位朋友如果想了解水俣病背后的日本人心与社会是多么复杂,想要认识这本书为什么能够促成一位电影大师的诞生,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置办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