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中风有后遗症有什么更有效的方子(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

中风有后遗症有什么更有效的方子(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具体而言,因其病机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故方中重用生黄芪为君药,大补脾胃中气以资化源,顾摄经络真气以节散流,便气旺则血行,祛瘀而不伤正。补阳还五汤便是一张补气活血的方剂。方中主要以大剂量黄芪补气,当归、赤芍药、川芎、地龙、红花、桃仁等药物活血化瘀。适用于气虚血瘀证。气虚失于固摄,气化失司,则小便频数,甚或尿遗不禁;太白、脉缓为气虚佐证,舌黯淡为气虚血滞之征。综上所述,本方病机为气虚血滞,因虚致瘀,瘀阻脑络;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本虚标实。

补阳还五汤是清代名医王清任针对中风半身不遂而制的方剂。王氏指出:“人之半身不遂,由元气亏损。夫人之元气,分布周身,若亏损过半,经络自然空....故半身不遂”。后世将此说法归纳为“气虚血瘀”。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血液循环的动力是“气”,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虚亦血瘀

气虚不能行血,以至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养,故致半身不遂,口眼咽斜;

气虚血滞,舌体、面肌失养,故语言謇涩,口角流涎;

气虚失于固摄,气化失司,则小便频数,甚或尿遗不禁;

太白、脉缓为气虚佐证,舌黯淡为气虚血滞之征。

综上所述,本方病机为气虚血滞,因虚致瘀,瘀阻脑络;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本虚标实

中风有后遗症有什么更有效的方子(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1)

补阳还五汤便是一张补气活血的方剂。方中主要以大剂量黄芪补气,当归、赤芍药、川芎、地龙、红花、桃仁等药物活血化瘀。适用于气虚血瘀证。

具体而言,因其病机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故方中重用生黄芪为君药,大补脾胃中气以资化源,顾摄经络真气以节散流,便气旺则血行,祛瘀而不伤正。

当归尾长于活血,兼能养血,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为臣药。

佐以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以治标;

更佐性善走窜、长于通络之地龙,与生黄芪配合,增强补气通络之力,便药力能周行全身。

诸药合用,则气旺血行,瘀消脉通,筋肉得以濡养,萎废自能康复。

本方配伍用药特点有三:

一是重用生黄芪(四两),量大力专,既可资生脾胃化源又能顾护经络真气,使营卫之气充足,方能鼓动血脉,可谓“开源节流”

二是活血通络之药用量较小,六味药的总量仅为黄芪的五分之一,既使全方祛瘀而不伤正,又体现了补气为主,化瘀为辅的立法宗旨

三是在黄芪运用上,不仅量重,还要求渐增,愈后继服、久服,以补“阳”还“五”

中风有后遗症有什么更有效的方子(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2)

临床用好补阳还五汤的关键是对气虚血瘀证的把握。这里所指的气虚证,主要指黄芪证,因为本方中黄芪的用量高达四两(120g),黄芪证的自汗而浮肿或麻木不仁而虚浮是必见的瘀血证则主要表现在舌质上,舌质多紫暗,或有瘀点瘀班

本方证如下:

1.半身不遂,肢体麻痹不仁,或身体痛;

2.浮肿,下肢为甚,自汗,恶风;

3.舌质多淡胖,呈紫暗色,或有瘀斑瘀点,脉沉缓,细涩。

本方虽然以半身不遂为主要适应病证,但临床应用不必拘干此。凡见“气虚血瘀证”的中风后遗症缺血性脑血管疾患、脑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神经炎、坐骨神经痛、头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无脉症及多种自身免疫性疾患的慢性肾炎、系统性红班狼疮等均可使用本方。

中风有后遗症有什么更有效的方子(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3)

本方是黄芪类方中的活血化瘀剂。与桂枝茯苓丸(桂枝类方)、血府逐瘀汤(柴胡类方)一样,皆用于瘀血证,但区别比较明显。

桂枝茯苓丸证是桂枝证加瘀血证,故见下腹痛、拒按、头痛、面红、妇人月经不调等证,舌质虽然紫暗,但多坚老。

血府逐瘀汤证是柴胡证加瘀血证,故见胸胁苦满、上腹部胀痛等证,舌质也多坚老。

而本方的黄芪证比较突出,症状多为肢体运动或知觉的异常,同时伴有自汗,浮肿等,舌质多暗淡而胖。本方证与黄芪桂枝五物汤证都属气虚血瘀证,但本方证的瘀血程度比黄芪桂枝五物汤证严重。反映在由四肢麻本而为半身不遂,舌象由暗而为紫。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