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病因假说内容(抑郁症研究简报)
抑郁症病因假说内容(抑郁症研究简报)本研究中的被试流程虽然F-CBT与自杀、抑郁及非自杀性自伤的减少存在相关性,但增强后的常规治疗(enhanced treatment-as-usual E-TAU)也显示出了同样有效的成果。对此人群实施F-CBT时可能需要更密集的治疗频率(特别是在治疗前期)以及在12个月后过渡治疗的替代疗法。译者:Lenore自杀是青少年人群中第二大死亡原因。本研究的目的是在一个随机II期疗效试验中测试一种以家庭为中心的非住院认知行为疗法(family-focus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reatment F-CBT)方案。此方案适用于因自杀未遂或有自杀意图而接受精神看护的抑郁青少年,以及那些具有相关共现风险因素(在参与研究前曾有自杀性行为、非自杀性自伤和/或药物滥用障碍)的青少年。以此样本整体而言,自杀尝试率从第6个月的20%下降到第12个月的9%,再到第18个月的7%。在随
跟BrainNews 一起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众筹| 一年时间,100篇,我们一起总结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免费分享给所有人
第010期1标题:针对有自杀危机及其共现风险因素的抑郁青少年实施的家庭中心认知行为疗法
译者:Lenore
自杀是青少年人群中第二大死亡原因。本研究的目的是在一个随机II期疗效试验中测试一种以家庭为中心的非住院认知行为疗法(family-focus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reatment F-CBT)方案。此方案适用于因自杀未遂或有自杀意图而接受精神看护的抑郁青少年,以及那些具有相关共现风险因素(在参与研究前曾有自杀性行为、非自杀性自伤和/或药物滥用障碍)的青少年。
以此样本整体而言,自杀尝试率从第6个月的20%下降到第12个月的9%,再到第18个月的7%。在随机抽取评估点后,没有证据表明各个治疗组之间在自杀未遂、重度抑郁症、自杀意图及非自杀性自伤这些方面的比率存在显着差异。
虽然F-CBT与自杀、抑郁及非自杀性自伤的减少存在相关性,但增强后的常规治疗(enhanced treatment-as-usual E-TAU)也显示出了同样有效的成果。对此人群实施F-CBT时可能需要更密集的治疗频率(特别是在治疗前期)以及在12个月后过渡治疗的替代疗法。
本研究中的被试流程
参考文献:Esposito-Smythers Wolff Liu Hunt Adams Kim Frazier Yen Dickstein Spirito (2019) Family-focus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reatment for depressed adolescents in suicidal crisis with co-occurring risk factors: a randomized trial.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doi: http://dx.doi.org/10.1111/jcpp.13095
2标题:基于多种脑组织的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揭示了抑郁症的新基因和分子途径
译者:Ayden Lee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精神疾病,它有着多基因遗传结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已经成功鉴定出多个和抑郁症相关的独立遗传基因位点,但确切的致病基因和其生物学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未知的。组织特异性网络方法可以识别抑郁症的分子机制,并为整合分析提供生物学基础。
我们使用多个人脑组织和全血的全基因组关联汇总统计结果和基因表达信息,从而为识别个体风险基因和基因共表达网络提供了一个框架。我们开发了一种名为eMAGMA的基于基因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组织特异性eQTL信息来鉴定与重度抑郁相关的99种生物学上可信的风险基因(其中58种是新的)。
在这些新的关联中,补体因子4A(C4A)通过其在出生后发育期间的突触修剪的作用而影响精神分裂症。抑郁风险基因在多个脑组织中的基因共表达模块中呈现富集,这些基因模块涉及突触信号传导,神经元发育和细胞运输途径。富集的抑郁症信号模块在脑组织中得到较强的保存,但在全血中保存较弱,表明了在精神疾病的遗传学研究中使用疾病相关组织的重要性。
我们辨别出与重度抑郁症相关的组织特异性基因和基因共表达网络。我们的新型分析框架可用来了解重度抑郁症和其他大脑相关特征的神经系统的功能。
关键词:抑郁症;途径分析;基因共表达网络
抑郁症富集模块的途径分析
参考文献:Gerring Gamazon Derks (2019) A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based analysis of multiple brain tissues reveals novel genes and molecular pathways underlying major depression. PLoS genetics 15(7) e1008245
3 标题:在实验性结肠炎的消退期,持续的中枢性炎症和区域特异性细胞活化伴随抑郁和焦虑样行为
译者:Sheena
抑郁和焦虑相关的心理症状越来越被认为是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重要共病。硫酸葡聚糖钠(DSS)诱导的结肠炎是IBD的动物模型,其可以评估和探索脑肠轴的传入激活作为行为改变的来源。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暴露于5%DSS的饮用水中,诱导远端结肠炎。与肠壁中的局部炎症反应对应,在大脑皮质中发现IL-6和iNOS的表达增加并且心室体积增加。早期即刻表达基因FosB /ΔFosB活化的免疫反应性被测量作为细胞活化的指标,并且在急性结肠动物的伏隔核和中缝背核中增加。
在解决急性肠道反应后,观察到糖水偏好试验中动物持续性快感缺乏,强迫游泳试验中的不动时间增加,埋珠试验中的埋藏行为减少,以及高架十字迷宫和浅/暗盒中的轻微焦虑迹象。iNOS表达的中枢系统增加在恢复阶段持续存在并且映射到反应性小胶质细胞,特别是在围绕脑室区域的实质中的反应性小胶质细胞。
在恢复期间观察到心室容量的持续增加和T2磁共振迟豫测量时间的减少。FosB /ΔFosB活化在恢复期间的中缝背核中是明显的。持续的中枢性炎症和细胞活化可能是实验性结肠炎中抑郁和焦虑症状出现的基础。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脑肠轴;抑郁样行为
DSS诱导的结肠炎后NAc和DRN的FosB /ΔFosB免疫反应性
参考文献:Elaine Dempsey Áine Abautret-Daly Neil G. Docherty Carlos Medina Andrew Harkin Persistent central inflammation and region specific cellular activation accompany depression- and anxiety-like behaviours during the resolution phase of experimental colitis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Volume 80 2019 Pages 616-632 ISSN 0889-1591
4 标题:细胞周期依赖蛋白激酶5功能障碍通过改变伏隔核中的DARPP-32磷酸化导致亨廷顿病的抑郁样行为
译者:格式化
背景:抑郁症是亨廷顿患者最常见的精神疾病,其发病率是正常人的两倍。现阶段,还没有哪一种分子机制可以作为亨廷顿患者抑郁症治疗的靶标。事实上,在一些患者中,经典的抗抑郁治疗能够加剧舞蹈症或者焦虑。细胞周期依赖蛋白激酶5(Cyclin-dependent kinase 5,Cdk5)已经被证明参与调解焦虑和抑郁症的发病过程。本研究评估了Cdk5在亨廷顿患者抑郁样行为的发展和流行中的作用,旨在验证Cdk5是否能够作为抑郁症治疗的靶点。
方法:研究中,通过一系列行为检测,评估药理学抑制Cdk5对Hdh /Q111基因敲入的转基因小鼠抑郁样和焦虑样行为的影响。生化和形态学研究以确定Cdk5激活的下游分子机制。研究中,采用一对亨廷素/DARPP-32(多巴胺和cAMP调节的磷酸蛋白32)敲入的转基因小鼠,用以分析DARPP-32在亨廷顿患者抑郁症的作用。
结果:研究发现,Hdh /Q111基因突变的转基因小鼠在两个月时表现出抑郁样行为,而不是焦虑样行为。通过注射Cdk5的抑制剂能够阻止抑郁样行为的产生,并降低伏隔核中DARPP-32在75位苏氨酸的磷酸化。对于DARPP-32在75苏氨酸位点突变的Hdh /Q111杂合子小鼠,表现出对抑郁样行为的抵抗。研究进一步发现β-内收蛋白磷酸化可能是介导伏隔核中Cdk5调节的突触可塑以及抑郁样行为的潜在下游。
结论: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在亨廷顿小鼠中,伏隔核中的Cdk可以通过改变DARPP-32/β-内收蛋白信号通路和破坏树突棘细胞骨架导致抑郁样行为。
关键词: β-内收蛋白;Cdk5;DARPP-32;树突棘;抑郁样行为;亨廷顿
参考文献:Brito V. et al. Cyclin-Dependent Kinase 5 Dysfunction Contributes to Depressive-like Behaviors in Huntington’s Disease by Altering the DARPP-32 Phosphorylation Status in the Nucleus Accumbens.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19).
5 标题:探讨抑郁症发病年龄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译者:he
目的:抑郁症通常与认知功能受损有关。然而,抑郁症首次发作的年龄,当前抑郁严重程度和历史抑郁严重程度是否与认知表现相关并不清楚。
方法:本文研究了50岁及以上患有抑郁症的7344个人的在线数据集。这些参与者均有抑郁症史且未被诊断为痴呆症,根据其第一次抑郁发作的年龄分为三组:早发,中年和晚发。评估了他们在视觉空间情景记忆,执行功能,语言工作和视觉工作记忆中的表现。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例如年龄,教育程度,以及历史最严重抑郁发作程度和当前抑郁严重程度作为多元回归模型的变量。
结果:晚发性抑郁组在语言推理任务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早发抑郁症组,而在其他任务没有显著差异。相比于早发抑郁组,中年抑郁组在视觉情节记忆任务中表现更好,但在语言推理任务上表现更差。当前抑郁严重程度与四个认知表现均呈负相关,而历史抑郁严重程度得分与语言推理和空间工作记忆任务的认知表现显著相关。
结论:认知表现似乎是当前抑郁严重程度,而不是历史抑郁最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相比早发抑郁症,晚发抑郁症与更多的执行功能障碍有关。
关键词: 抑郁开始时间;认知功能;认知损伤
四种认知功能任务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DS,数字跨度任务; PAL,配对相关学习任务; SOS,自定义搜索任务; VR,语言推理任务。
参考文献:Irem E E Christoph M Jonathan H et al.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 of onset of depressive disorder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t J Geriatr Psychiatry. 2019;34:38–46.
校对/排版:Simon (brainnews编辑部)
前文阅读009期|抑郁症研究简报:与父母共度时间可改变抑郁症青少年的症状
007期|抑郁症研究简报:抑郁症严重程度与这两脑区体积密切相关